唐修阜
(湖南城市学院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记忆,城市是这种记忆最集中的留存地。建筑、设施及环境,是城市文化的物质形态;人类生活其中的都市社会所具有的政治道德思想、文学艺术、宗教信仰、道德伦理、哲学、风俗及经由都市社会所获得的能力及习惯,是城市文化的意识形态。作为国粹的书法,是城市物质形态的组成部分,体现并影响城市意识形态。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要“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书法是重要的城市文化资源,是建设特色文化城市的着眼点之一,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书法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基石,中华文明的载体。”[1]作为文化集中地的城市,书法是城市文化的灵魂,在城市文化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匾额、楹联、路标、墙壁刻写、镌石镂金,是城市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人文的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的完美结合。金开诚说:“我到过一些城市,最爱看各类招牌上的书法,觉得这是中国特有的人文景观。倘若对这个城市本来已有一点了解,那就还能借助招牌书法以印证该地的历史文化根底与现实文化气氛,从而更觉得大可玩味。”[2]书法不仅是城市建筑的符号标识、堂号铺店的具象、建筑内外的饰品,而且本身就可以单独成为物质性文化景观。古老如西安碑林,年轻如常德诗墙。西安市南城墙魁星楼下,碑石丛立如林,是我国最早收集古代碑石的地方,也是名碑最多所在,碑文与书法争奇斗艳、相得益彰,成为公认的艺术宝库、著名的人文景观,湖南的“常德诗墙”,则是新起的城市人文景点。那里集全国当代名家诗词、书法、美术、篆刻于一墙,成为世界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获“吉尼斯记录”认可。这些人文景观,已经成为城市人文的物质构成,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城市文化。在全国各地,各种道路坡堤书法墙、墙面书法墙、工地书法围栏等,是城市书法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物质形态,构成重要的城市文化景观。
与物质性书法构成相适应,一些城市因书法而名,书法成为城市的精神构成。目前,杭州、阜阳、镇江、临沂、乌海和宜宾等已有“书法之城”名片,更多城市如商丘、湖州和郴州正在争取这一殊荣,“书法之城”这个由“中国书协”创导的活动得到了各城市的积极响应。阜阳认为,对于一个城市来说,不仅要有经济的发展,更要追求文化的繁荣。而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从古至今,在阜阳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不断得到传承、创新、发扬光大。无论是从春秋时期的胡子国,还是到如今的皖西北中心城市,一直为这里的百姓喜闻乐见。这里不分男女老幼、不论学者群众,素善写上几笔,或交流鉴赏、以书会友,成为风尚。阜阳市将以上观点发布了官网,加大宣传力度,促成书法名市的共识,使书法成为阜阳的精神支柱。郴州亦利用已有的人文资源,如米芾书秦观词苏轼跋“三绝碑”、苏仙岭传说、天飞山刻石等,打造书法城市,使人文蔚起,方兴未艾。
就理性而言,书法具有作为城市灵魂的所有品质。因为灵魂是符号的象征的本质意义的,书法能够最大限度地把抽象和形象、显性和隐喻囊括起来,并使城市精神蕴涵其中。城市的象征可以是建筑或物产,如北京的天安门和广州的红棉花,但不影响书法成为城市的灵魂。即使是如北京这样拥有天安门这种强烈而深刻的符号,在一些人脑海里,立在北京站上的毛泽东手书“北京”仍然是北京符号,城市文化的灵魂。关于这一点,浙江绍兴更有明示。他们认为,“抓住兰亭品牌,就是抓住城市文化的灵魂。”文化古城绍兴,是现代文学巨匠鲁迅的故乡,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亭台一楼阁都浸润着文化,为什么绍兴人自认兰亭品牌为其城市文化的灵魂呢?就民意而言,它体现的是人们对书法作为文化灵魂意义的认同,就实际影响而言,其他无法出书法之右。再如,出自《沁园春·长沙》中的毛泽东手书“长沙”,已经是长沙这个历史文化名称的符号和抽象,它包含了丰富的人文意义:一个伟人、一首词、一条江、一座山、中部崛起的现实和革命摇篮的历史,这些不是拼音的changsha或任何印刷体的“长沙”所能替代的。作为书法的“长沙”,就是长沙这个城市的灵魂。
作为文化的书法,对城市文化的其他方面的影响,就是特定文化对整体文化的影响、本文化对它文化的影响,它既影响到精神文化的其他方面,又影响到精神文化之外的物质文化。就对物质文化的影响而言,体现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城市意识体现为地域文化城市风貌、城市精神,政治道德思想、文学艺术、宗教信仰、道德伦理、哲学、风俗习惯等是城市意识的主要方面,其对人的影响可以具体到城市生存意识与城市行为等方面,并直接关系到城市控制与运行,影响城市的稳定与繁荣。
像书法一样生存,这个命题看似晦涩却实际地存在着。本土人文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它能激发你认同、自豪和热爱的情感。《兰亭集序》所在城市的市民,能更深刻地体会书家王羲之似的飘逸、豪放和超然,因之为绍兴文化的灵魂。在任何城市的烈士陵园碑刻书法面前,你都能体会到历史的深邃与凝重。虽然我们不能认为这些城市情感信息完全来自书法,但是书法的在位至关重要。一个家家贴着手书春联的城市,是一个安详、和谐、从容、自足的城市,相反,那些民居上贴着印刷的大幅烫金对联者,往往与堂屋里香烟缭绕的财神摆设相对应,体现的是实用主义的现代生存。处在二者之间,门框上贴着商业企业赠送的吉祥对联者,表达的是没有传统文化根基的漫不经心的城市生存。社会意识具有影响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一种书法的倡导反过来能够影响城市意识并使之成为物质的力量。
城市行为通过动态的行为系统传达城市信息和城市文化,表征城市精神。就视觉传达而言,书法表达是最基本的最简洁有效的方法。即使是图象或视频表达,书法也是最主要的符号,能承载城市文化的物质元素和精神元素,有很好的判断感知性和强大的识别功用。就城市行为的识别结构而言:政府、企业和市民行为都能得到无所不在的书法在位。长久以来,一种用拖把或海绵沾水的地面书写在城市公园广场流行,成为书法爱好者最健康最经济最具创意的休闲方式,已然为城市风景。它所透露的城市文化理性是全方位的:不仅有文学和美学,而且有经济的、环保的、浪漫的甚至是严谨与随意两可的哲学况味,具有强烈的后现代意识。
书法的人文意义不是原生的而是派生的,不是本有的而是附丽的。书法的原生和本有是工具。书法走到蕴涵人文和进入审美领域,是文字符号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是一直以来,书法的工具意义和美学意义交织纠缠,随时代的发展矛盾着前进。一般而言,书法的人文意义只能在人文环境里彰显,魏晋书法成为不可超越的经典的原因,只能到魏晋去找,到魏晋的清闲时尚和名士风流里寻找,而一个浮躁的时代只能出现浮躁的文字,必以书风日下为代价。科学主义、现代主义的实质就是实用主义,在一个实用和功利的社会里,书法只能是工具,人文书法只能在夹缝中生存。键盘无须纸笔、西文无须六书、标准的课程答案只有对错无关美丑,“汉字遗忘症”已然流行,何况书法。伴随书法死亡的,必定是蕴藏于传统的高雅气质、淡泊精神被除了效率还是效率的硬道理抛弃迨尽。书写的工具性与书法的人文性结合的问题,显然不是科学发展观可以细化的问题,但是要科学也要人文这个道理表明,人文书法,符合科学发展的时代潮流。
令人遗憾的是,现代性对书法的藐视并没有因为后现代而矫正,张扬个性成为一些人藐视经典、率性胡为的美丽借口,自然主义带来的不是清新而是粗糙、反叛带来的不是创造而的无知。在“反文化反书法的审丑心理作用下,二王书风、魏晋风度、法帖名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乖戾书法、变态书风成为‘新生代书法’标准”,[3]在“为破伪君子,甘当真小人”的口号下,书法评判标准平淡虚无,由此彰显的书法人文不是高尚雅致,而是虚假伪饰。这些衰微景致,尚有可上升到“主义”者,而更为低劣者,则表现为语文问题。杨抱朴先生曾撰文指出,当今书法“鲁鱼亥豕、错别字多”、“望文生义、生搬硬套”、“胸无点墨、贻笑大方”,[4]例证这三大隐忧俯拾可得。据《书法报》报道,某岳姓书家书写岳飞《满江红》时,竟数典忘祖地把“岳”姓写成“嶽”、杨再春等将“盖此身髮”写成“盖此身發”、吴东民等则将“菜重芥薑”写成了“菜重芥姜”。[5]欧阳中石先生曾经讲了一个故事,某书法家贺饭店开张,竟写一幅《归去来兮辞》去,因其不知“归去来兮”乃“回去吧”之意。更有书者不懂格律却热衷于作诗词对联。《正者无敌》镜头里蒋介石画像两侧的对联从右到左竟贴成“法古今完人、养天地正气”,连上下联都分不清,贻笑大方。
物质文化的西进导致精神文化的西进东退,大量西化商品——直接来自西方的商品和洋化的本土商品——导致展示形式的西化。直接西文的品名和商标、以追求时尚为噱头的商品,都不可避免地采用西洋化的表现形式。这些形式体现为。第一,工业化特征的黑体、综艺体标准字流行。第二,以哥特体为源,以彩云体为流的西化的花体文字展示。第三,中西结合的表达。“一些书法在线条火气虚造、章法西画冲击、墨色夹杂斑驳中成为一种不中不西的书法混血,反过来使人们逐渐丧失起码的书法审美判断力。”[3]“金利来”倒是采取了汉字书法展示英文的技巧,难能可贵。
书法的私人性与社会性是对立统一的,城市化使书法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展示空间,现代化使书法随人际关系的复杂化而有更多的交往,不论是现代性的工具使用,还是后现代意识的个性张扬,书法都越来越体现了社会的大众的性质,成为城市最基本的文化符号。因此,城市书法的问题在今天已经不是存在与否的问题而是如何建设的问题。在公共空间的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加的形式下,美术的国际化、摄影的唯美化和媒体的多样化已成果斐然,只有书法的跟进因受书人质量和数量的限制而落伍,以至于长期以来书法展示仍然是——也许今后很长时间依然是——电脑字为主,这样的现实既是对书人的讽刺,更是对书人的鞭策!书法的兴旺体现民族文化的兴旺——这是开发利用书法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书法在城市人文建设中的作用应有的高度。
“书法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书写技能,还可以增加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认识,加深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拓宽眼界,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全面提升素质,从而为传承文化奠定基础。”[1]因此,书法建设应该从学校做起,从娃娃抓起。要充分发挥协会的领导、组织和倡导作用,尊重和团结大家、发现和发展新苗,培养书法后备力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书法课程,200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更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步骤,中国书协在倡导并在全国各地捐建兰亭小学,这些举措是我国书法建设的希望。要重视书法建设的常态与动态、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在喜迎十八大之际,有全国首个农村兰亭小学之称的重庆市永川区兴隆学校小学生与该区书法艺术家挥毫泼墨;无锡市温州商会则向该市兰亭小学捐款建造“数字化书法教室”,这些举措值得重视。
书法是普世的,任何人都可走进。政府、社会团体在书法审美创作与欣赏上应有所作为。在创作主体方面,在美学批评的基础上研究书法美学的一般规律,进行审美创造的争鸣,在审美共识的基础上培养书法美术个性。在欣赏主体方面,培养受众高尚审美情趣,把书法美学、环境美学和文艺美学结合起来,寓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于书法之中。就书法创作而言,当代书法创作形式、技巧的递变,都处在东西方文化、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这种“时空差”提示我们书法建设要在传统与现代、经典与创新、一元与多元的对立中求得统一,“守正创新”应该成为中国书法文化的“新美学原则”。[3]在展示方面,要利用文化建设的良机开展书法人文的宣传教育,利用城市文明卫生建设中强化书法出位,在公益性和经营性原则下,让书法上街头、进铺店、上门框、入居室。
要把书法建设提高到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高度,增进书法建设中的政府在位。语委在汉字管理上不仅要重视规范用字这个传统的职能工作,而且要参与书法建设的倡导、管理和推崇。语委要把人文书法的使用和展示做为自己重要的工作,扩大自己的职能范围,作到既管汉字规范,也管汉字书法。对用于展示的繁体、异体字的个人书法作品,国家相关法规是认可的,因此语委一定把把握执法分寸,防止扼杀那些优秀的书法作品。对于明显错误但深藏意味的书法作品(如“全聚德”),不管它是历史的,还是新生的,都要谨慎对待,不可贸然否认,更不可利用行政权利卤莽销毁。在市政、市容、公共建筑和景观上使用书法,尤其是那些优秀的书法作品。要在精美性和多样性结合的原则下构建城市人文书法体系,大家和新手结合、复古与创新结合、专业与业余结合,营造典型性、多样性的城市人文书法体系。“书法城市”建设和“兰亭学校”建设的经验表明,政府可以在书法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
[1]徐利明.弘扬书法文化传统提高社会人文修养[J].江苏政协,2012(2): 27-28.
[2]金开诚.漫话招牌书法艺术[J].书法艺术, 1995(1): 15.
[3]关于文化书法与当前书法若干问题的讨论——张公者对话王岳川[J].中国书画, 2010(11): 76-78.
[4]杨抱朴.当下书法文化缺失的隐忧[J].艺术广角, 2011(5):77-79.
[5]王绍龙.千字文中的昃昊、薑姜、髮發、云雲及其他[J].书法, 2011(5): 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