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维,张维贵,王飞飞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培养人的积极品质,主张教育的重点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积极品质。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能否让学生在教育中感受到幸福、希望、自信、快乐,从而培养其积极品质,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又一个新热点。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高校环境日益多样和复杂,传统学风建设的方法、手段、机制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探索开展学生积极品质培养为主的学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由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等人首先提出,是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幸福、希望、自信、快乐、满意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这些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倡导和实践积极心理学理念,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积极心理潜能,不断培育其积极品质的学生自身内在需求,同时也是对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和管理中提出了新任务、新课题、新要求。
学风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学风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综合体现,当前,学风建设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往往在“管”和“抓”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学生仍被习惯性地当作教育的对象以加强教化和规范,学生处于依赖、被动的状态,学生主体地位往往未得到充分尊重,使得学风建设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积极心理学的崛起,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现代教育以学生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全面而充分发展为本,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校在学风建设过程中,应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不断完善培养学生积极品质的学风建设实施方案,使其真正成为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有效手段。
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观,就是要以学生的全面而充分发展为本,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是要符合学生的精神需要和成才需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就是要给学生提供最大的选择机会,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等;就是要既使学生正确地继承知识,又使学生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教育者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不应以鉴别心理问题和障碍为主,而应着重于培养积极品质,如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的思维活动、积极的习惯养成、积极人格的培养、积极的认知方式、积极的意志品质、个人积极的心态、积极的组织与群体等,具体来说,大学生的积极品质包括自信心、自制力、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情绪调节能力、认知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吸引力、真诚、忠诚、坦诚、诚实、正直、仗义、率真、信用等积极品质。
积极心理教育强调,教育不能仅仅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个体的各种压力源或潜在的一些消极结果的分析上,而是要把重点放在各心理阶段的积极资源上,把立足点放在学生固有的积极能力和积极潜力上,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在内容上可以特别注重快乐、尊重、感激、关心、赞赏、宽容等情感的培养,而对于“问题”和“障碍”,则让学生自己预防,人自身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是预防问题产生的最好工具,使学生在实践中对这些积极力量进行扩大和培育,比仅仅修复心理疾病更有价值,充分体现帮助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和享受幸福生活,促使学生追求更高的生活目标。
教育者在教育工作中要坚信学生人性中的积极因素能抵御消极因素的干扰,坚信每个学生都有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和潜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内在的激情,发展并培养他们的积极品质,使他们在面对问题时有更成熟的防御机制和积极的思维方式,使他们能够承担起生活的责任,成为有能力的公民。
教育管理者、辅导员、教师等教育者应在课堂、班会活动中,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进行积极向上的性格、气质、兴趣和能力的教育,并在师生的合作与沟通中,使学生的安全、归属、尊重和需要获得充分满足,从而给学生以人生的启迪,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多例举正向积极的事例,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暗示,营造健康快乐的学习氛围,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帮助学生优化心理素质。
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是发展学生积极品质最主要途径,积极体验主要包括感官愉悦和心理享受两个方面。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积极乐观的情绪情感体验不但能帮助学生消解学习中的压力,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增加学生的积极体验,培养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体验是使大学生快乐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大学生具有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那么也就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较好地协调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提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乐观的情绪体验,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消除消极的思维定势,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以积极的姿态去迎接学习中的各种挑战。
以人为本,实行情感育人就是要注重人性,实行人性化育人,其核心就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消除消极情绪。教育者必须尊重、理解、关心学生,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有能力和潜力走向成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的锻炼和发展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人”地位。积极心理学认为,只有当学生得到尊重、理解、关心、信任,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学习、发展、创造中的快乐,从而产生幸福感和满足感,最终实现成才目标。而对于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无论是谁,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作为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教育工作者,如果一味地强调批评和惩罚,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可能还会导致大学生产生更严重的逆反心理和恐惧心理。积极心理学强调学生的积极品质的培养,强调教师要鼓励和赏识学生的优点。因此,即使是面对学生犯下的错误,也要从深层次思考、从多角度分析,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惩罚或批评,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其分析错误的行为从而达到导之以行的目的。
高校要根据学生充满活力和创造欲强的特点,精心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努力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释放潜能,展示特长,实现自我发展。众所周知,课外活动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其任务在于根据学生的特点,组织和指导他们的课余生活,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可以通过以校园内比较普及的活动为主线,例如辩论赛、中英文诗歌朗诵、中英文小品大赛,手工制作、舞蹈、体操、专业素质文化大赛以及综合性文艺演出等为基本内容,通过老师的指导,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艺术表演能力、创造能力等。
人的精神力量来自坚定的自信心,自信心是比金钱、权力更为有用的心理条件,是人类发展的可靠资本,能够使学生克服障碍,摆脱心理危机,走向未来事业的成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就是要求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对待自我,能够正确地坦然面对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勇敢地迎接学习、社会、生活的挑战,并对未来充满信心。为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信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更多的快乐。为此,一是在老师引导下,不同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只要达到自己的目标就是成功,就要给予表扬和鼓励,二是要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综合地评价学生,在学生中树立“人人都能成功,人人都是人才”的观念,让学生通过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增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拥有远大的理想信念,就会有自觉的行动。学生一旦树立远大的理想,胸怀远大抱负,就会为实现这一远大理想而不懈努力,必然将刻苦学习文化知识转化为自觉的行动,这种自觉行动对优良学风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树立起远大理想,就具有学习的恒久性,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必将视之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炼机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青年大学生,对大学生进行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勤奋学习的理想信念教育十分必要,通过多层次、多侧面宣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典型人物,使学生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调整好心态和情绪,改进学习方法,掌握学习规律,积极主动学习。
目标要分长远目标和现实目标。目标的确立需要切合实际,切忌空而大,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在目标的追求中充满动力。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国家急需掌握高新技术的优秀人才,利用校史、院史进行教育,宣传在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中,为国家、地方建设、企事业单位做出贡献的校友事迹,邀请成功校友回校进行创业教育和学习教育,特别是宣讲他们自己在校时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成长历程,激发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利用高年级中的优秀同学与低年级同学间召开座谈会、学习研讨会等形式,进行优良学习方法和经验的交流,互相传经送宝。优秀学生及主要学生干部对缺乏学习兴趣者进行传、帮、带,鼓励他们赶、学、超的勇气和行动,党员、预备党员、积极分子与同学朝夕相处,应主动与同学交流,用其持之以恒、拼搏进取、钻研学问、探索创新的学习劲头感化一般同学。
榜样在学业上的示范作用,会影响和带动全体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自觉勤奋学习,促进其学业的进步和良好学风的形成。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充分运用宣传舆论阵地,通过开辟学风专栏,专题研讨学风,介绍学习经验、学习典型、优秀校友事迹等形式,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力,确立学习和成才目标。二是树立学习标兵,弘扬学习风气,发扬先进典型的榜样作用,带动学生自觉遵守学习纪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是抓好班风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在学习上的带头作用。要切实重视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学业,加强对他们教育与考核,调动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党员、学生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学习榜样的树立,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素质的提高和各班级学习风气的浓厚必将推动学风建设。
辅导员、班导师、课程教师等教育工件者的良好政治素质、思想作风、高尚道德修养、正确处世原则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感受教师严肃、严格、严密、严谨的治学态度,学习他们坚守自己的科学良知和独立品格。良好的教风必将熏陶学生良好的学风。在开展学生第二课堂中,辅导员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当“主角”,学生自己能做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做。学生自己能管的,就让学生自己去管,能让学生参加的,就主动让学生参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启发、自我提高的作用,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辅导员科学的教育管理方法,展现辅导员的个人魅力,对学生极具感染力。
学校各级组织开展大量的科技学术文化活动,例如举办挑战杯大赛、学术系列讲座、科技创意大赛、专业辩论赛、英语话剧比赛、各类专业文化月活动、模拟法庭等,营造浓郁学术氛围,吸引厌学者的注意力,使他们由“贪玩”变“贪学”,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氛围,这样的氛围熏陶会使学生明确大学勤奋学习是成长、成功的方式,选择勤奋学习就是选择进步和成功。
应当承认,在当前,高校学风建设中还未形成“以培养学生积极品质为导向”的主流思想,但重视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创建优良的学风是时代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只有以学生为本,创设欣赏学生、激励学生、感召学生的管理秩序和育人环境,才能真正提高管理育人的效果,从而有效的推动学风建设的良性运行。成功的教育体现在对人的潜力和价值的极大关注,体现在对人的个性之充分发挥和素质之全面提高,使人能主动适应社会,实现自身的价值,使人真正成为幸福、快乐的人。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探索以培养学生积极品质为导向的学风建设,正是这样一种教育。
[参考文献]
[1]崔景贵.积极型心理教育的信念、目标与建构[J].当代教育论坛,2006(7).
[2]彭拴莲.浅谈高校思想教育在建设优良学风中的多层面激励作用[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3]王福建.积极心理学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4]钱兵.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7(5).
[5]石志成,韩新风.高校学风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