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探析*

2013-04-01 03:35薛明珠
关键词:文化

薛明珠

(北京交通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04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必须毫不动摇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道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显现,在现阶段,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也就是要开展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2]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与此相应的则是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以及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自然是多元文化中的重要一极。在新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超过以往,尤其是西方思想不断渗透严重地消解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如果不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那么我们将面临一个难以预知的危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存在的反应,它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动态的,它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不断充实新的内涵,它既始终保持在时代的最前面,又存在于社会主现代化建设的“五位一体”之中,把握着社会发展进步的航向。

与时俱进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是它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障。主流意识形态与时俱进是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前提条件下,通过相同或者相似要素量的扩张和质的增强来实现的。最鲜明的例子就是根据社会大势形成的新的时代精神以及在全国各地各大城市都在结合本地实际总结出的城市精神等,这些精神无一不是向真向善向美的体现。马克思主义在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同时,也承认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具有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于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当前这个时期我们必须结合各地实际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使我们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精神状态朝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3]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要求“有位”,这是其应有之义,然而“有位”是为了“有为”,也必须“有为”,只有“有为”才能“有位”。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有为”主要体现在引导思想观念、整合政治观点、调节道德规范、指导社会实践等方面。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与科学社会主义实践过程是相对应的。科学社会主义实践过程就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发挥作用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过程,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本质属性的显现过程。

(一)引导思想观念

实践决定认识,有什么的实践就会有什么样的认识。纵然国情不同,地域不同,但面临着相似的实践人们总会有着相似的认识。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的条件下,面对着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不能一概否认、盲目排斥,也不能不加分析的兼收并蓄,应该以科学的态度,辩证的方法博采众长,补己之短。就传统文化而言,我国有着丰富而悠久的人文思想。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代表的民族文化的瑰宝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心里,这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并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并且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指出:“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4]。国外有益的思想文化也好,国内民族的精粹也好,尽管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我们要做的就是使自己的思想力量强大起来,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包容性、辩证性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最重要的特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我们要立足于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内涵的质和量上下工夫,提高其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其“市场份额”,这本身就是对于其他思想观念的一个重要影响,这是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应该能做到,也是必须做到的。

(二)整合政治观点

意识形态是一个民族经济形态、政治形态、社会形态的反应,具有较强的党性和民族性,我国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就是对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形态的反应,整合不同的政治观点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功能。在新环境下,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从没有放弃采取各种方式来阻碍我们的发展与进步,以满足他们的“高贵心理”,从国外来讲,国外的各种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他们不会放过任何机会并找各种借口去攻击中国迅猛发展的新形势,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尤其是某些国家在很多情况下还悍然做出一些挑衅行为。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为代表的西方社会思潮在我国有着不小的领地,有的是直接传入我国,有的是以广播、电影、电视等方式传播。在全方位开放的条件下,各种形式的思想渗透使得我们防不胜防。从国内来看,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赞同社会主义,赞同改革开放,他们在各种场合散布不利言论,并采取一些极端暴力手段来威胁社会的和平与安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一个活的体系,与时俱进是它的根本特征,它总是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中巩固自己的主导地位,它通过维护与自身性质相同的意识,通过辩证分析与自身性质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来吸取其合理成分,以增强其活力,维护我们的政治和谐。

(三)调节道德规范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5]。纵向来说,修齐治平天下是严密的逻辑体系,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天下大同的崇高社会理想。在追求这个理想社会的过程中,以仁义礼智信为代表的中华民族道德规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传统道德已经深入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剔除其封建社会的因素,充实其时代内涵,使我们的民族道德与时俱进,这是我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应该有的一个重要任务。横向来说,大中华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组成的联合体,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有着很大的不同,但都有着真善美的共同特点,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也是中华民族具有较强凝聚力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样才有可能发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去引领他们融入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否则,互不交流和融通是没有办法实现共同理想和走向最高理想的。先进与广泛是相对而言的,尤其是在一些老少边穷山地区往往存在着理通但法不通的情况,这就需要及时的引导和规范。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就是一面旗帜,具有先进性和融合性,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下,整个社会才能形成和谐的思想理念,优良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而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四)指导社会实践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并间接作用于生产力。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部分,自然要维护与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实践活动。我国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当然要维护我国的符合“三个有利于”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并不排斥各种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反而以其自身的包容性在引导并维护着各种利益关系和实践活动,实现共同发展。“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6]。科学而务实是社会实践活动是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是一个过程的结束和另一个过程的开始。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是与时俱进的,它是与科学的社会主义实践相一致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既有很多有利条件,也有不少的麻烦和阻碍因素,对于有利的一方面我们当然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尤其是在思想上予以维护和支持,使得社会主义实践顺利进行。当然主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是就同质多元化而言的,对于那些违反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异质多元化的思想和观点,犯罪、敌对活动,从观念和行动上我们是无法容忍的,是必须予以批判的,以保障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顺利进行。

三、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新动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就一直强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虽然其中也经历了一些波折但从未间断。在非主流的思想理念不断发展,形成古今中西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的情况下,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得到强化。十八大报告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7]

(一)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发展趋向

思想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一个社会拥有活力的重要见证,也是一个民族走向强大的重要前提,尤其是主流意识形态成果以各种形式在人民群众中得到较好的传播与接收,更是能够转化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江泽民同志曾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成为一个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民族”[8]。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这是我们主流意识形态最主要的标志,在文化建设中处于指导思想的地位。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不断发展并得到切实的强化。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了新的形式和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地鼓舞着中华民族持续前进。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着社会的风尚在正确的道路上健康的发展。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一个巨大的体系,它必将随着社会实践的进步而产生新的认识,这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

(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正确的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进步与发展,错误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前进与改善,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立场。正是如此多样化的社会存在,使得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倾向越来越多样化,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的社会状态使得人们的思想理念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以至于让人们无所适从,失去了是非曲直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标准,使很多人表现出了思想困惑,信仰迷茫,理想淡漠,这无疑是给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提供了进一步的便利条件。从量的角度上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从质的角度来说,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居心叵测,与我国进行合作的时候总是在进行着“西化”和“分化”的战略图谋,明显的军事威胁,隐性的意识形态渗透,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他们利用经济、科技的优势,推销他们的思想文化、政治理念、价值观念,这一切都严重地冲击和威胁着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因而我们不得不在与狼共舞的同时进行与狼周旋,要想较好地与狼周旋,必须练好擒狼的本领。

四、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功能的策略选择

胡锦涛同志指出:“西方敌对势力的鼓噪,国内的各种噪音杂音,不仅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还会有。关键是我们自己要有主心骨,要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9]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流地位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在新时期,我们党和政府在意识形态地位、形式、内容、语言、范围等方面都在不断的提升和改变,扩展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十八大报告要求我们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

(一)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标志,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社会主义改造成功以后,社会主义社会的信念就已经为全国广大老百姓所接受并真心拥护。毛泽东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10]这句话强调了引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正确的政治观点对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是何等的重要。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也在不同的时期论述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并创新了其成果。在近期,我们的党和政府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是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一个进一步发展,这对于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无疑将会起到重要作用。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流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软实力的客观需要”[11]在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自身建设的过程中,要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同时也要防止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遗毒死灰复燃,这本身也是坚持并强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是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一个有力行动,将极大地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生根发芽,并以此指导人们的自觉行动。

(二)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形式多样化

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需要不断的传播和灌输才能为人们所不断地接受,然而传播的途径和方式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这也是巩固已有领域以及占领新的思想阵地的迫切要求。不同层次的群体对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程度和接收方式有很大不同,对不同的人应区别对待,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的辩证统一。比如“五爱”教育,“四有”教育,雷锋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感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等相对而言都比较为人所熟知,直接的说教可能不太容易让人接受,但先进人物现身说法就极易感染群众,中央电视台每年都举办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这些都是活生生的教材,人民群众无不受着深深的感动。文学、艺术、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既是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又是其重要形式。要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传播途径和方式,哪种形式容易接受就采取哪种形式,形成主流意识形态的良好舆论氛围,使受教育者受到其感染熏陶,增加其对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任度。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把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领域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和产品创新,发展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12]。在城市社区,在乡间田野,到处都要有人民群众触手可及的精神生活,这是达到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我们思想意识形态传播应该达到的基本目标。

(三)保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先进性

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具体化是其传播的一个极其重要条件,它从实践中来,还要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然而意识形态毕竟是个抽象事物,如果不转化为具体规定就很难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也就很难为社会主义实践所服务。要做到内容具体而不失其先进性质,看似简单而不失其重要内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具体化并不是让所有的人都必须把这些条文都记得一清二楚,而是说让人民群众感到社会主义意识主流意识形态并不遥远,其实就在身边,这样就会给人一种亲切感,会增加其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向心力。我们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就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要求,这样才有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全社会、各阶层传播开来,才有利于形成全社会的积极健康的良好氛围,这同时也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只有与时俱进也才能坚持其主导地位。

(四)推进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语言大众化

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不但要有喜闻乐见的形式,还要有通俗易懂的语言。抽象的语言很难有市场,普通民众是我国的绝大多数,简单的语言,深刻的道理,是他们比较容易接受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给我们做出了最好的榜样。毛泽东指出,“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 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13]毛泽东同志语言风趣幽默,通俗易懂,普通老百姓不但听得懂、记得准而且能用得上、用得好。好的形式要配上好的内容,更要有好的语言传递到百姓心里。有的文艺作品表达的形式很好,内容却不健康,语言上更是有缺陷,这也许吸引了一部分人的眼球,但其效果只是暂时的,不会长远。在推进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进头脑的过程中,要做到通俗而不低俗,大俗而不媚俗。

(五)提高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国际影响力

推进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范围国际化这是高度文化自信的标志,也标志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上升,推进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范围国际化是可能做到的也是应该做到的。国际社会是一个大舞台,在经济全球化的现实社会中,我们不能故步自封,应该勇于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不但要引进来更重要的是走出去,让我们了解国外,同时也让国外更好地了解我们,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国外对我们的误解,才能获得国际上较多的认可,才能更好地平等对话与交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走向国际是消解敌对势力对我们进行渗透的重要步骤,这样才能较好维护我国的意识的凝聚力。我们要切实“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14]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走向国际不是我们自不量力而是现实需要,我们的意识形态不仅要占领国内市场更要在国际市场上有自己的舞台。这是大国强国应有的风范,孔子学院在其他国家的不断建立就是一个重要的机遇和平台,不仅可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也可以向外国介绍我们的现状,以增进互信,加强友谊。毕竟国际社会上反对我们的人和群体还不在少数,推进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范围国际化将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慢慢探索其成功之道。从长远的角度来讲,这也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个做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N].光明日报,2012-7-24 .

[2][3][5][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1、32、9.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3.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夺取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1.

[8]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汇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82.

[9]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84.

[10]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11]胡锦涛.在纪念中国科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12-16.

[12]中宣部、中央文献研究室.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88.

[1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1.

[14]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1.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