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2013-04-01 03:35周希贤
关键词:现代化人才思想

周希贤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

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三个面向”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精髓,“三个面向”教育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面向”教育思想指明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方向,把握了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是我国教育长期发展的战略方针,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30年来,在“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正确指导下,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战略目标和“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总体要求。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化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思想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在今天,进一步深刻理解“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要现实意义,自觉践行“三个面向”教育思想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实现“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是新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三个面向”教育思想是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长期发展的战略方针

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在提出“三个面向”教育思想之后,相继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方针和科教兴国的战略国策,从党的治国理念和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确立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地位,使教育现代化发展和教育面向现代化的战略得到了有效实施,迎来了30年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大发展。“三个面向”教育思想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根本保证。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确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目标,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规定了我们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目标。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直接体现的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其背后是科技水平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人才培养靠教育,强国必须先强教育。要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必然要求教育面向现代化服务。中国的教育如何面向现代化服务,必须首先实现教育的现代化,通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掌握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为经济建设服务。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2]邓小平的讲话,深刻地阐明了现代化、科技、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即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现代化的根本是国民素质现代化,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是教育现代化。邓小平强调了只有抓好了教育,才有知识和人才;有了知识和人才,科技才上得去;科技水平上去了,实现现代化才有希望;抓好教育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条件。

当今世界总的发展趋势与30年前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年代相比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智能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知识智能高新技术已成为最主要的经济资源,自主创新已成为最主要的经济增长点,国家的创新力已成为核心竞争力,掌握科学技术的创新主体——高素质人才作为核心生产力要素的地位更为凸显。人才培养靠教育,强国必先强教。因而,教育在一个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显重要。

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巨大成就,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未变,社会的主要矛盾未变,发展中大国的国际地位未变。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正处于由经济大国转变为经济强国、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的过渡时期。要实现这些目标,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提升国家创新力、培养千百万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任务更加迫切。

综上所述,从世界发展大趋势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来看,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就更为迫切。实现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我们必须长期坚持“三个面向”教育思想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方针。

坚持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科教兴国的战略国策,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方针,必须使优先发展教育成为党和国家坚定意志和全社会共识,推行教育优先发展“一把手工程”,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优先安排教育,在财政资金使用中优先保障教育投入,让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从方针指引、政策导向、措施落实等方面确保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推进。

二、“三个面向”教育思想是我们遵循教育规律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

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遵循教育发展规律。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无产阶级政治家的改革创新精神,勇于开拓的品质、长远的战略视角和宽广的世界眼光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特点和本质,为中国教育现代化提出了崭新的教育理念、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战略方向、总体目标、实现路径和长远要求。“三个面向”教育思想是我们认识教育本真和教育规律的指导思想。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深化教育改革,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前提和关键。因此,在今天,尤其需要我们深刻学习和把握“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科学内涵,严格遵循教育规律推进教育现代化。

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阐述了教育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发展,指明了教育必须促进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必须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指明了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战略方向和目标。

邓小平指出,为适应这个新的要求,就必须大力改革和发展教育,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现代教育体系,确保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邓小平1978年4月22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阐述了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问题。邓小平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3]他还强调:“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不然,学生学的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岂不是从根本上破坏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那又怎么可能调动学生学习和劳动的积极性,怎么可能满足新的历史时期向教育工作提出的巨大要求?”[4]邓小平十分清楚地阐明了教育与人才培养和现代化的关系。邓小平指出,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这就必须重视和发展教育;但教育必须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才能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我们的教育才能面向现代化,服务于现代化。邓小平进一步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5]邓小平站在教育必须适应经济建设的发展和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的两个适应的高度,具体指出了中国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必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不断创新,构建中国新的现代教育,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更好地、真正地面向现代化,服务现代化。

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阐明了立足中国和学习借鉴世界现代教育优秀成果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了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仅要立足于中国,必须置于世界发展的大潮之中去推行,揭示了教育事业开放性特点和本质,指明了更新中国现代教育理念和构建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路径——必须走向世界改革开放发展之路。

当今世界,一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人类社会变得更加开放,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联更加紧密,相互依赖的程度加深。另一方面,创造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知识智力资源成为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如何通过现代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理念、途径和方法,以形成新世纪的现代教育体系,不少发达国家已经走在了我们前面。

教育要面向世界,是党的基本路线改革开放这一基本点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中的体现。邓小平强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仅要立足于中国,而且要放眼世界;要求把中国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置于世界发展的大潮之中,去迎接世界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发展的挑战。

邓小平以无产阶级政治家的胸怀和世界眼光,高瞻远瞩地看到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趋势,看到了高新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看到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指出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再自我封闭和孤立存在,否则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甚至失去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开放,学习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那么,教育也不能例外,我们的教育要面向世界。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国际间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坚持教育的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努力学习世界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用以改造自己的教育,构建中国面向21世纪的现代教育体系,使中国现代教育能跻身世界先进教育之林;为实现中国现代化培养千百万高素质创新人才。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今后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国际意识、世界眼光,具有国际交往和竞争能力,是能够面向世界,走向世界,赢得世界的人才。这样的教育和这样的人才,才能确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才能确保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未来”,深刻的阐明了社会发展对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和长远需求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不仅要着眼于满足当前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必须预见到规划好远期的需要,以满足中国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揭示了教育事业前瞻性特点和本质,指明了中国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和前景。

中国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靠高素质的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人才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中作用的发挥和价值的体现相对于人才培养的过程来说,具有时间上滞后性的特点。教育今天培养的人才是为5年、10年、20年后乃至更长的时间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因此,教育必须面向未来,要求教育不仅要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而且要着眼于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教育要面向未来,揭示了教育事业的前瞻性特点和本质。教育今天所培养的人才,他们必须面对未来,并且必须要有能力迎接未来的挑战,并赢得未来;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教育要面向未来,要求我们必须以历史的、前瞻的、长远的战略思维和全球视角来谋划中国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把握世界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把握中国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素质要求不断提升的趋势,并针对这些发展趋势制定前瞻性的人才培养规划,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超前性的人才培养,才能使我们今天培养的人才满足未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实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三个面向”教育思想对教育特点和本质的深刻阐述,是我们认识教育发展规律的理论指导。我们的教育改革只有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人的现代化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只有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制度、体制和机制、内容和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现代化。因此,我们今天必须坚持“三个面向”教育思想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推进教育现代化。

三、“三个面向”教育思想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行动指南

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必须以“三个面向”教育思想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坚持教育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服务人民的宗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探索和构建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成为具有以现代化为目标的使命意识和奋斗精神、以世界为视野的开放心态和宽广胸襟、以未来为着眼点的前瞻思维和担当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人民满意的教育集中体现在两个层面。在国家层面上,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体现。我国的国家利益要求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样的人才不仅能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同时必须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个人发展与社会利益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党的十八大提出我国教育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继“三个面向”教育思想提出之后,邓小平对教育事业培养人才的目标提出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四有”新人的要求,这是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培养人才的指导方针。今天,我们必须坚持邓小平“四有”新人的要求,突出教育育德的首要功能,才能使教育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我们必须坚持“三个面向”教育思想为指导,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才能提升国民现代水平,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使我国人力资源的数量、结构、质量和贡献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从而确保中国现代化的顺利推进,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国家层面得到充分体现。

在人民群众层面上,我们的教育必须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从生存型消费进入发展型消费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对接受良好教育、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服务国家建设的愿望日益强烈,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在新时期对教育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三个面向”教育思想不断开拓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人的素质,开发、发展人的潜能作为教育的本真,促进教育公平,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教育发展的要求,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人民群众层面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5.

[2]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

[3]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7.

[4]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7-108.

[5]邓小平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7.

猜你喜欢
现代化人才思想
人才云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边疆治理现代化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