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娟
高职教育的根本特征在于职业性,而实现其职业性的重要手段就是实训。所以实训基地的建设就成为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必备的基础条件之一,同时,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实现长期发展目标的重要环节。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笔者结合多年的外贸实战经验以及近十年的高等职业教育经历,提出将实训基地实体化,校企双方通过建设公司形式的实训基地进行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建立既具有实际运营能力,又能解决学生实习实训问题的“公司化”国际贸易实训基地。通过“公司化”的实训基地,将现有的以模拟业务操作为内容的实训基地打造成经济实体,老师是专门教育训练学生的公司业务的管理者,学生既是学校教育的对象,也是公司业务的执行者。而学校提供的课程、活动、环境等一系列为实现学生最终目标(即就业)的服务就是学校的产品。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强化职业院校的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
所谓“公司化”实训基地,就是以校内模拟实训室为依托,引进校外企业进驻相关专业实训室,用真实的、经营企业的方式进行业务流程运作与管理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开发课程,对学生的学业进行校企双重考核,通过学校和企业共同建设,共同经营,为学生提供实现就业、创业的机会和平台,使学生“入校”即“入职”,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接受来此相关企业的技能训练,取得实际的工作经验。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在校内实习场所从事模拟或实际操作,在获得相关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的工作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
当前,国际贸易专业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阶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践与教学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的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观日益明确,并逐渐形成共识。
“公司化”实践基地的设立,可以打破以理论教学为主导、实践教学为辅助的教学模式的束缚,办出职业教育特色;可以保证所设专业、教学计划、技术技能等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可以创造出更多、更广泛的物质条件和教学实践手段,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技能和实践能力;可以保证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较高的就业率;按照就业市场的需求,建立符合企业要求并有自身特色的能力目标培养体系,包括学生的基本能力、职业发展能力、非职业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实践基地根据国际贸易专业特点及专业要求,在保证学生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侧重培养学生的某些方面的专业能力,达到出了校门就能找到合适岗位,并能迅速上岗操作。
实践基地建设要根据浙江经济社会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按照学院资源共享、体现专业特色、注重实践效果的原则,实训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和谐的进出口外贸公司实体。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设计基地建设方案;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熟悉、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方向、技术实际应用的本领。
实践基地在内容安排上要具有综合性,从外销员、报关员、跟单员、单证员、认证员、报验员、文秘员以及会计员等岗位要求,使学生通过实训不仅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术和技能,而且熟悉和了解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和技能,得到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全面训练。
承担国际商务类专业的教育实践教学任务,开展非学历教育职业技术技能培训;负责专业技术技能鉴定考核工作;根据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和专业岗位的技术技能要求,制定实践计划和方案,制定专业技术技能培训教学大纲;按照专业岗位的实际和教学大纲要求组织和实施专业岗位技术培训;根据相关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组织编写实训教材;组织进行专业技术技能资格鉴定工作;承担专业教师实践教学的培训任务,促进高职教育师资“双师”队伍建设。需要借助“公司化”实践基地完成国际商务类职业技能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实践表明,构建多维互动的实践教学平台,是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的核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与企业合作实行“公司化”实践基地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无疑是最高效的途径之一。推行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以此带动专业的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校企合作开发设置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特点。
国际商务技能的实训教学包括综合训练和专项训练。综合训练是指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结合实践条件为解决实际问题而设计的。综合训练不仅包括国际商务专业技能的训练,如报价技能、国际商务谈判技能、合同签订技能、外贸跟单技能和单证制作技能等,还包括沟通技能、计算机技能、外语技能和创新技能的训练。综合训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进行严密的计划、组织、执行和控制,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专门训练是按照实训教学计划,根据国家对国际商务类职业人才的实际岗位群技能要求,对学生进行的专门性的训练。
检测实践教学效能。“公司化”实践基地能够从以下方面对学生的学业进行测评:第一,优秀的实践教学效果。从质与量两个维度来体现,衡量的标准以学校培养出来的国际商务类职业人才是否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为标准。第二,高质量的校内组织和人员素质。实践基地组织机构和工作岗位的设置,必须以提高效能和效率为指导思想,坚持围绕技能要素设岗,组织建设围绕实训目标和任务进行,倡导实践基地人员一专多能,最终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第三,实践计划是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第四,实践效果是否符合职业岗位的要求。
“公司化”实训基地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模式。一是引进外贸公司,邀请有经营权的外贸企业入驻校园,采取合作的形式,经营性实训基地由校企双方共同出资,学院可以把场地和办公设备以有限租赁的形式提供给外贸企业使用,外贸企业派遣业务部进驻校园,实训基地所有经营费用等由学校承担,外贸企业无偿为学生提供实训的指导和国际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具体经营成本、管理等由双方协议来确定。二是以股份制形式组建公司。学校也可以自行成立外贸公司,以公司的形式建立实训基地,就要组建实体公司。公司可实行股份制形式,具有一般纳税人资格,取得外贸经营权,并进行海关、商检备案。双方可以以资金、场地、设备等折价入股,双方应明确各自的职责与权力,建立董事会、监事会等管理机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成为公司的股东。
无论采用上述何种方式,都必须认识到:职业教育必须将行业、企业的“大课堂”引入校园,培养到企业就能上手的学生。只有通过建立“实训与经营合一”的经营性实训基地,才能加深校企合作力度,与之前较为普遍的仿真实训不同的是,引进外贸公司后的实训基地里的以真实的业务人员的身份接触实训内容,学生在外贸企业“师傅”们的指点下,接触外贸各环节的业务操作,直接接触外商。在此情境中,顶岗学生如有错误,将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学生们在这样的“实战”中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毕业与就业“零过渡”。
“公司化”的实训基地主要为高职院校大三学生设计的,主要是为了帮助顶岗实习的学生找到实习岗位,适应职场。这种公司化管理模式,是对一、二年级模拟实训的进一步完善,使学生在第三年进入一种“半工半读”的实训方式。这种新的、运用公司化管理的实训方式,把学习、实习、工作融为了一体。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极大地拓展了国际商务类专业的发展空间,国际商务相关人才炙手可热,就业前景十分广阔。随着国际经济贸易以及相关服务产业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瞄准国际商务基础性、应用型人才教育市场,着力于培养实践性强的应用型一线人才,这就需要学校具有与真实的外贸公司为平台的全真实践基地作为保障。只有通过深度校企合作,才能真正建立起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实训职业技能、顶岗实习、社会服务能力的要求;建设出一支结构合理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学生职业技能缺乏,从而导致竞争力不足的现状。通过“公司化”的运营和管理,使学生能够边学习边工作,突出高职教育的“职”字。使学校教学与公司实习融为一体,为打造“有薪学生”、“双薪”教师做一种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以期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师生参与实训的积极性,最终更好地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并且,在满足培养高职师生职业能力和创新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帮助外贸企业开拓市场,提高企业参与高职办学的积极性,达到“校企合作”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