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重点课程建设实践

2013-03-31 03:34朱兰保杜庆才蚌埠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系安徽蚌埠233030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3年25期
关键词:蚌埠环境监测教学研究

朱兰保,盛 蒂,杜庆才,丁 艳 (蚌埠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系,安徽 蚌埠 233030)

《环境监测》重点课程建设实践

朱兰保,盛 蒂,杜庆才,丁 艳 (蚌埠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系,安徽 蚌埠 233030)

为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对《环境监测》重点课程建设问题进行了实践探索,即合理选用教材、加强教学体系建设、建立课程教学网站和试题库、切实做好实践教学工作、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研究。教学实践表明,采取上述措施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环境监测》;教学体系;教学网站;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课程建设是高等院校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复合型、研究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重要手段。《环境监测》是高等学校环境类各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之一,是《环境工程学》、《环境影响评价》等诸多后续课程的基础性支撑平台。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学生今后从事环境污染控制、环境评价以及环境管理等工作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1-2]。《环境监测》于2011年10月被批准为蚌埠学院校级重点课程,据此,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教研室以《环境监测》重点课程为突破口,在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下面,笔者对《环境监测》重点课程建设实践行了探讨❶蚌埠学院重点课程建设资助项目(ZDKC1106);蚌埠学院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

1 合理选用教材

选用合理的教材是搞好课程建设的重要前提。蚌埠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系环境科学与工程教研室的教师经过反复讨论和研究,决定选用奚旦立、孙裕生主编的《环境监测》作为主讲教材,该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同时选用陈玲主编的《环境监测》和孙福生主编的《环境监测例题与习题集》教材作为教学参考书。此外,由课程组教师编写了《环境监测实验》讲义,经过多年教学实践,使之臻于完善,并于2012年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2 加强教学体系建设

《环境监测》课程体系包括环境监测理论教学、环境监测实验、环境监测课程设计和环境监测课程实习等。教学实践表明,要突出《环境监测》理论课的核心地位,在教学安排上必须保证基础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课时数量。对于四年制本科高校,一般将《环境监测》课程安排在第5学期,基础理论教学以64左右学时为宜,实验教学以32左右学时为宜,同时增设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教学时数为1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时数为2周)等实践教学环节,由此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切实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 建立课程教学网站和试题库

《环境监测》课程组制定了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数据库和通讯等为技术支持的开放、多元、动态、可持续的课程建设方案,为此建立课程教学网站,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教学课件下载、习题练习、模拟试题、拓展学习和在线答疑等。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具体,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同时,课程组于2012年底完成了《环境监测》试题库建设,并制作了《环境监测》课程网络自学测验体系。此外,经过课程组全体教师的努力,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国内外同类课程的教学资料,从2007年开始制作了一套完整的《环境监测》教学课件,并结合教学实际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 切实做好实践教学工作

蚌埠学院作为应用型地方普通高校,培养的学生既要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为此,课程组加强实践教学力度,适当增加实验教学课时数量(32学时)来完成以下实验:水中悬浮物(SS)的测定;水中溶解氧(DO)的测定;水中六价铬[Cr(VI)]的测定;水中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水中生化需氧量(BOD)的测定;大气中氮氧化物(NOx)的测定;大气中二氧化硫(SO2)测定;烟尘浓度的测定;环境噪声的测定。并采取了如下特定做法:①减少验证性实验,直接从环境中取样,让学生做真正的环境样品;②做密码样品,加入一定量的待测物,并由老师掌握其含量;③实验中布点、取样、样品的预处理和分析测定全过程由学生独自动手完成,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如在蚌埠市环保局环境监测站、淮河水利委员会水资源保护局水环境监测中心、蚌埠市第一污水处理厂等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优势,将课本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过程进行对接,由此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5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研究

为了搞好重点课程建设,必须配备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3]:具备较高的学术造诣、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独到学识见解;具有精湛的教学艺术、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教学能力;具有严谨治学的精神、高尚的师德风范和独特的人格魅力。目前,《环境监测》课程组有教师7人,其中副教授2人、讲师3人、助教2人;具有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6人(其中1人博士在读),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相对合理的师资队伍。同时,课程组大力开展教学研究,经常组织教学观摩活动,坚持青年教师随堂听课等。近几年来,共承担了1项省级、4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5篇。

6 结 语

通过2年的《环境监测》重点课程建设实践,蚌埠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教研室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然而,重点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只有继续深化改革,大胆探索,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才能把《环境监测》课程建设成为深受学生喜欢的精品课程。

[1]张恩栋,王冰,邹伟,等.基于创新教育的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7(4):125-128.

[2]朱兰保,盛蒂,戚晓明,等.以就业为导向的《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205-206.

[3]张晶.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43-144.

[编辑] 李启栋

N41

A

1673-1409(2013)25-0130-02

2013-06-14

朱兰保(1979-),男,硕士,讲师,现主要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蚌埠环境监测教学研究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研究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必须零容忍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便携式GC-MS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对话蚌埠:药品采购究竟咋啦?
蚌埠药采是非热议
蚌埠药采事件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