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庙镇蚕桑产业现状调查与思考

2013-03-31 17:15唐小兰
蚕桑通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桑苗种桑养蚕全镇

唐小兰

(海宁市周王庙镇农技水利服务中心,浙江海宁 314407)

周王庙镇蚕桑产业现状调查与思考

唐小兰

(海宁市周王庙镇农技水利服务中心,浙江海宁 314407)

海宁市周王庙镇种桑养蚕历史悠久、面广量大,不仅是浙江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蚕桑强镇,而且也是全国闻名的嫁接桑苗集中产地,一直来产茧、育苗在全镇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2004年全镇饲养蚕种6.1万张,产茧2568.6 t,培育嫁接桑苗335.3 hm2,蚕桑产值达5101.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2.3%,蚕种饲养量和桑苗面积分别占全市总量的33.0%与95.3%,均达到有统计数据以来的高峰。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兴高效种养业的发展,种桑养蚕比较效益明显下降。2012年全镇蚕桑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已降至29.5%,但全镇成林桑园与嫁接桑苗两项合计面积,仍占全镇耕地总面积的43.4%。

在市场选择、政府引导以及蚕农长期以来形成的生产习惯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全镇蚕桑产业已形成了南茧北桑的区域化分布、全年4期蚕种饲养量呈现两头多、中间少的生产格局。蚕桑产业模式也由单一的“种桑—养蚕—产茧—缫丝”传统模式,逐步向桑园合理套种(养)、桑枝条育菇等资源循环利用方向发展。桑苗品种的优化、养蚕布局的调整和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等,对全镇蚕桑产业的稳定、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1 蚕桑产业现状

1.1 规模总量优势明显

据2012年度统计,全镇桑园面积1330 hm2;养蚕农户达到8900户,占总农户数的72.1%;年蚕种饲养量4.1万张,总产蚕茧1842.2 t,分别占全市总量的27.1%和27.8%。种桑养蚕规模总量位于全省镇级前列。

1.2 桑园基础条件良好

经过本世纪初大规模的土地整理,全镇桑园面貌明显改观。新种植的桑园品种更新、集中连片、路渠配套、能灌能排。据统计,全镇集中连片3.3 hm2以上的规模小区面积达744.8 hm2,以农桑系列为主的高产优质桑品种面积1250.2 hm2;分别占全镇桑园总面积的56.1%和94.0%。桑园基础条件的改善,不仅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单位面积产茧量的提高。

1.3 桑苗产业稳中求新

嫁接桑苗生产在周王庙已有几百年历史,所产桑苗品种新、质量优,销往全国各地,一度成为本镇农户致富的“金条”。近年来在省、市蚕桑业务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不仅建造了桑苗交易市场、成立了桑苗专业合作社、建立了桑品种资源圃和出口桑苗基地,而且加快引种步伐,实现桑苗品种的推陈出新。据统计,2012年全镇嫁接桑苗面积305.3 hm2,产商品苗1.1亿株,产值达3289.8万元。其中强桑1号、农桑14号和丰田系列等优新桑品种占总繁育量的99.5%。

1.4 布局调整初见成效

为减轻中秋期因高温、农药污染等不利因素带来的损失,本镇充分利于苗叶优势和晚秋期的有利条件,通过宣传引导,逐步压缩中秋,增养晚秋。同时适当提前中晚秋蚕的发种时间,延长两秋饲养间隔期,以利于缓解劳力和回山消毒。全镇中晚秋蚕的饲养比例已从2003年的6∶4调整到2012年的3∶7;两秋平均张产从2003年的35.7 kg提高到2012年的42.2 kg,提高了18.2%。

1.5 综合利用稳步发展

1.5.1 桑园套种蔬菜

周王庙镇桑园种植的蔬菜又称冬菜,属叶用芥菜,虽不能与斜桥榨菜和重庆涪陵榨菜齐名,但种植与腌制加工历史悠久,是海宁的传统名菜。每年10月初播种,次年2月上中旬采收。经腌制入窖分次夯实于瓮中密封,2个月后开售。桑园套种冬菜每667 m2产量一般在1250 kg左右,近年收购价在2.5~2.8元/kg,单位面积产值约为3000~3500元。

1.5.2桑园养鸡

属生态复合经营模式,本镇石井村、云龙村家禽养殖业技术较成熟,2003年起陆续有农户开始将传统的种桑养蚕与现代立体种养相结合。桑园养鸡既提高了肉鸡品质,又增加了桑园土壤肥力,实现双赢。放养时间根据养蚕布局与桑树生长情况而定,一般一年可养两批,放养密度为600~800只/667m2。如云龙村高耳国农户,2012年在1400m2桑园中饲养土鸡1800只,实现销售收入15.6万元,扣除各种成本,每667 m2可增收5000元左右。

1.5.3 桑枝粉生产食用菌

桑枝黑木耳营养丰富,被称作人体清洁工。全镇每年可产鲜桑枝条1万t以上,资源相当丰富。2008年开始起步,生产量逐年增加。目前,全镇有桑枝食用菌生产基地2个,年接种黑木耳等食用菌50万棒,总产值225万元,净效益75万元左右。

2 蚕桑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比较效益下降

近年来,本镇水果、水产等一些新兴高效产业发展迅速,单位面积效益相当可观。以避雨栽培的葡萄为例,每667 m2葡萄平均产量约2000 kg,按2012年批发价计算,扣除固定设施成本、生产资料及人工费用后单位面积经济效益达9500元。而根据2012年海宁市31户蚕农效益调查,每667 m2桑园扣除各类成本后经济效益只有1463.2元,收益远远低于葡萄。

2.2 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

蚕桑作为周王庙镇的传统优势产业,虽然规模总量较大,但仍为长期以来形成的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状态。2012年户均桑园面积1207.5 m2,年蚕种饲养量4.6张。同时产业组织化程度低下,全镇2家蚕桑专业合作社社员不到500户。户均生产规模小和桑园的零星分散,不仅造成农户对产业的不重视,而且也对技术到位率的提高和蚕桑社会化服务工作的开展增加难度。

2.3 从业人员青黄不接

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以及新生代农民择业观念的变化,使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逐步与土地疏远。特别是种桑养蚕投工多、劳作辛苦、比较效益低,青壮年不愿从事,已成为农村老年人的“专属产业”。目前全镇从事种桑养蚕的人员80%以上年龄超过60岁,长此下去产业难以为继。

3 蚕桑产业发展方向

3.1 明确定位,积极争取政府重视和政策扶持

本镇蚕桑产业从业农户多、比重大,近年来仍是许多纯农业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大面积桑园能净化空气环境、保护水土流失,生态功能显著。因此,在目前还没有一项市场需求良好、经济效益较高、农户容易接受的产业全面可取代种桑养蚕的情况下,无论从促使农民增收上,还是在改善全市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覆盖率上,都有必要通过多方努力,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蚕桑产业的正确定位和政策扶持,从而实现蚕桑产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基本稳定。

3.2 加强引导,进一步发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是提升产业层次、实现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虽然本镇在蚕沙提取叶绿素及其衍生物上取得了成熟经验与效益,桑园套种、养鸡和桑枝粉食用菌生产近年来也有较快发展,但就全镇蚕桑副产物资源总量和利用种类而言,不仅利用率还很低,而且开发利用缺乏深度和广度。因此,一方面要构建载体,招商引资,吸引工商资本投资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培育和扶持带动作用明显的生产经营主体。另一方面要学习和借鉴外地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挖掘本地蚕桑资源开发潜力。通过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着重在桑果、蚕蛹开发利用和桑枝条板材生产等蚕桑资源精深加工方面,引进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高的生产技术,从而拓展利用空间,丰富产品种类,提高经济效益。

3.3 立足优势,充分发挥桑苗基地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近5年来,本镇嫁接桑苗面积一直稳定在300 hm2上下,产业优势明显,经济效益良好。据2012年桑苗生产成本调查,每667m2嫁接桑苗,需砧木、接穗,化肥、农药与农膜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成本共计约3500元,饲养2.5张秋蚕种的茧款收入,加上因天气等原因晚秋小蚕用叶难采,20~40元/kg的苗叶出售收入,不仅能抵消桑苗生产成本,而且还有盈余。这样农户每667m2近7000元左右的桑苗销售收入即为净利润。因此,要充分发挥本镇桑苗产业基础雄厚、技术成熟、品种领先的优势和种苗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继续做好桑品种的引进、试验和繁育工作,大力推广标准化嫁接育苗技术。特别要宣传引导农户把握市场脉搏,逐步扩大强桑1号、果桑品种等市场适销对路桑品种的繁育,从而稳定全镇的嫁接桑苗生产,在实现农民增收的同时,又能为全国蚕桑产区提供优质良种桑苗。

3.4 整合资源,运用文化传承实现蚕桑多元化发展

种桑养蚕在周王庙镇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其中云龙村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是全国蚕桑生产先进典型,享誉海内外。近年来该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建造了蚕俗文化园,吸引省、市领导及众多人士前来参观,并成为海宁市政府筹建的“中国蚕桑丝织文化遗产生态园”项目种桑养蚕历史文化传承基地。因此,要以项目建设为载体,进一步挖掘嘉湖地区传统蚕桑丝织技艺,将江南蚕俗文化与海宁潮文化、灯文化、名人文化相融合,与民间蚕俗美食相结合,逐步发展蚕桑文化生态观光游,从而使传统、单一的种桑养蚕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桑苗种桑养蚕全镇
种桑养蚕产业化发展问题解析
探究种桑养蚕机械化发展及建议
镉胁迫下生物炭和AM真菌对桑苗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螯合剂对桑苗修复Cd、Pb复合污染土壤的影响
奇幻塔罗岛之七
全镇最小的人
关于种桑养蚕技术要点的思考
省力化种桑养蚕的综合技术要点浅析
创建标杆型桑苗合作社 打造优质服务品牌
“中国桑苗之乡”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