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劳动的本质及根源
——关于前苏联学者研究的述评

2013-03-31 14:00黎昔柒龙佳解
关键词:根源异化本质

黎昔柒,龙佳解,陈 伟

(1.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082;2.长沙理工大学,湖南长沙 410114)

异化劳动的本质及根源
——关于前苏联学者研究的述评

黎昔柒1,龙佳解1,陈 伟2

(1.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082;2.长沙理工大学,湖南长沙 410114)

前苏联学者就不同视角和层次对异化劳动的本质及根源进行了揭示。其研究凸显了唯物辩证的方法论特征,并体现了视角多样、历史与逻辑统一、紧扣本文又突破本文的特色。但是,研究方法方面的自闭性、本体论方面的本质主义色彩、对预设前提追问的缺失以及对西方哲学新分析工具的拒斥等构成了其不足之处。

异化劳动;本质;根源;前苏联;述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发表后,西方学者对异化劳动理论的主导观点是夸大其理论意义,并将其视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借此贬低马克思后期的历史唯物主义。前苏联学者逐渐意识到了研究异化劳动理论以作为对此回应的重要性,以И.С.纳尔斯基、Т·И·奥伊则尔曼和尼·伊·拉宾等为代表的前苏联学者对异化劳动的本质及根源进行了深入研究。这种研究虽有一定时距,但其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挖掘和整理,而且,对于我们今天进一步深化异化劳动理论研究仍有着借鉴意义。

一、异化劳动本质的洞察

对异化劳动本质的揭示是异化劳动研究的理论内核与主体线索。前苏联学者基于不同视角和不同层面对此进行了探讨。Т·И·奥伊则尔曼认为异化劳动本质是劳动手段与目的的分离,尤·尼·达维多夫指出异化劳动是消极方面的劳动,С.И.波波夫认为异化劳动的意义来自于与之相关的“语境”,Э·М·西特尼科夫指出异化劳动并非是自我肯定的劳动,科索拉波夫认为异化劳动是物对人的一种统治,И.С.纳尔斯基认为在引起异化劳动的机制中异化决没有被消解,反而是在不断地被强化。

异化劳动的本质奠基于劳动的本质,对异化劳动本质的阐明必然要理解马克思对劳动本质的认识。Т·И·奥伊则尔曼基于马克思关于劳动的观点阐释了异化劳动的本质。劳动既然是人的本质,那它也应是人的根本需要或内在需要。劳动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而且应是满足劳动本身需要的手段,即劳动也是一种目的,因此,劳动本身包含着手段与目的的对立。劳动不仅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也是改造人的过程,劳动把人变为人的东西,它使人成为不断前进的社会动物。基于以上对马克思劳动本质基本观点的认识,Т·И·奥伊则尔曼指出了异化劳动本质上是历史上特定形式的劳动,是劳动的消极方面。[1]异化劳动的本质在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劳动的产品作为异化的存在,作为不依存于生产者的势力对抗着劳动。[2]

尤·尼·达维多夫指出,马克思认为劳动的积极方面形成了人所特有的创造性力量。这种积极意义的劳动是“无实际利害关系的”艺术创造,劳动目的被看成进行创造的个体单纯的“自我实现”,也是这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自我显现”。[3]而消极方面的劳动则使人类变态和畸形。这种变态和畸形正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只有使人非人化的对象化才是异化劳动。异化劳动是指人的本质和生活的异化,是贯穿人们整个存在的矛盾。劳动造就人类创造力,而异化劳动却是破坏、歪曲这种创造力。

С.И.波波夫指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异化作了如下描述:“社会活动的这种固定化,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的、不受我们控制的、与我们愿望背道而驰并抹杀我们的打算的物质力量,这是过去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4]因此,当我们使用“异化”这个词的时候,总是遇到一个问题:什么(或:谁)在异化和从什么(或:从谁)中异化?产生这样的问题是必然的,因为异化概念如果不同其他概念相联系,就其本身而言,它没有任何固定意义。[4](P248)

И.С.纳尔斯基认为异化的概念出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它表述的是辩证的反作用的特殊类型。在此著作中,异化比劳动异化的涵义更加广泛,因为这个范畴是从单纯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范畴,转变为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范畴。这就产生了异化劳动概念的二重性关系:在逻辑方面,劳动异化是整个社会历史异化的局部情况;而在起源方面,现实存在的各种异化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探讨的劳动异化来说,又都是派生的、第二性的。[5]总之,异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一个由两个部分组成的过程:第一,人们的力量、能力以及其社会活动结果与人们相分离;第二,这些结果(一)成为独立发生作用的因素,(二)超出了控制的范围,(三)变成了凌驾于社会阶级、集团等等之上的力量,在它们的反作用中不仅带来了不可预见的后果,而且带来了破坏性的后果。这表明引起异化的机制并没有破坏异化,反而正是这种机制加强了它的破坏力,这又在更大范围内重新产生出这种形式的异化。[6]

Э·М·西特尼科夫指出,马克思称“异化了的劳动”为强制的、迫不得已的劳动。这种劳动只是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人的自我肯定,不是人的本质及其内在状态的表现。[7]

尼·伊·拉宾援引了马克思的原话来解释异化劳动的本质,其认为异化劳动的本质就在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态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9]

科索拉波夫也指出在异化劳动中资本家只是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作为表现为人的资本执行职能,正像工人只是作为人格化的劳动执行职能一样。这种劳动对于工人只是一种痛苦或是一种消耗,而对于资本家则是创造财富和增加财富的实体。劳动本身事实上就是以这种实体的形式表现为在生产过程中被并入资本的要素,表现为资本的活的可变因素。资本家对工人的统治,表现为物对人的统治,死劳动对活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10]

И.И.科瓦尔对恩格斯的异化劳动理论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恩格斯关注的异化问题是劳动的异化及其对生产者的统治,并且,恩格斯指出了异化的社会阶级性。他认为人变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关系的奴隶——这种社会关系是在生产过程中根据社会与职业分工而形成的,是在异化过程中被物化的。恩格斯在社会意识方面异化问题的认识与费尔巴哈是一致的,即认为宗教是异化了的人的异化的本质。另外,恩格斯探讨了政治上层建筑的异化。他认为“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次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国家所具有的“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特性,表明国家是一种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11]

综上所述,就异化劳动的内涵而言,异化劳动是一种物质力量统治人的、强制的、迫不得已的劳动;而就异化劳动的范围而言,异化劳动是劳动的消极方面、是整个异化的局部情况、是一个历史的特殊形式范畴。其次,前苏联学者认为马克思揭示了异化劳动的形成机理。它是由人们社会活动的结果与人们相分离而成为具有独立性的、超出人们控制并反过来奴役人们的力量。最后,前苏联学者还对恩格斯的异化劳动思想进行了探讨,这是针对西方学者认为恩格斯未涉及异化劳动问题的回应。

二、异化劳动的根源辨析

前苏联学者一般认为异化劳动的根源在于劳动的“分裂”。就其具体的“分裂”表现形式而言,И.С.纳尔斯基解释为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的分化;Ю· Н·达维多夫理解为生产过程中物的生产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产的背离,而И.И.科瓦尔认为异化劳动的根源在于人与自身本质的分化,Т·И·奥伊则尔曼和科索拉波夫等从异化劳动与私有制、分工的关系的视角探讨了异化劳动的经济根源。

И.С.纳尔斯基认为,在《资本论》的完成稿中,异化劳动的深刻根源和前提都得到了揭示。这些根源和前提就是起源于劳动的一分为二,即辩证地分为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这个过程早在商品生产开始出现的时候就发生了。[5](P323)商品生产使劳动本身“分裂”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抽象劳动反映出了社会生产关系。具体劳动是指劳动的个性,而抽象劳动表现了劳动的实质或共性。具体劳动能否转化为抽象劳动,有赖于商品交换的实现。如果商品交换不能实现,具体劳动也就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具体劳动就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因而商品生产者的抽象劳动也不能实现。于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形成了异化劳动的根源。

而Ю·Н·达维多夫指出,马克思认为人异化的根源在于“劳动的异化”。[14]人的劳动自古以来就具有两重性,这是物的生产同时总是特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产。社会劳动过程的两重性就包含这两个方面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生分裂的现实可能性。这种分裂一旦成为事实,它就成为异化劳动的基础,从而也是其他一切形式异化的基础。劳动中蕴含了物本身自然规律的作用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规律的作用。就物的视角而言,劳动是一个物理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其有特定的物理结构,且受到物理自然规律的支配。就社会视角而言,劳动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其功能的性质由其所处的社会情景所建构。因此,劳动的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背离构成了异化劳动的根源。Ю·Н·达维多夫也认为马克思所揭示的劳动异化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在于人不能正确理解人的对象化活动产物,即人不能理解自然对象和自己活动的对象性产品就是某种内在的、与自身同类的、与自己的本质等同的东西。[12]也即,人不认为自然对象就是他自身,而他自己就是自然界。

С.И.波波夫认为,马克思揭露了商品拜物教的奥秘在于:人的本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隐藏在作为商品堆积物表面现象(物和物之间的关系)的背后。商品拜物教的实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以商品交换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对商品生产者的支配与统治。但商品拜物教并没有因其实质被揭露出来而消失,因为它具有现实的根源,它是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本身中产生出来的。[4](P258)

就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关系的视角而言,С.И.波波夫认为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曾提到私有财产是产生社会对抗和人们相互异化的原因。[4](P250)Т ·И·奥伊则尔曼认为,解读马克思所说的——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后来,两者的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这段话时,不可将“异化劳动”概念的形成过程与“异化劳动”的历史起源混淆起来。就历史起源而言,异化劳动是原因;从概念形成过程来看,私有制是原因,异化劳动是结果。马克思特别考虑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二者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方面的,而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他的研究是从结果到原因的追溯,得出的结论是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和结果。因此,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是从历史起源来看的。但是,必须把产生私有财产的异化劳动的原始形式和异化劳动后来同私有财产一起存在和发展的历史形式区别开来。没有这种区别,也就不能理解为什么扬弃一定历史阶段的私有财产同时意味着扬弃异化劳动。[13]

就分工与异化劳动关系的视角而言,科索拉波夫认为,劳动异化并不是分工的终身伴侣,它是社会分裂为对抗阶级的分工或者是与社会关系相关联的分工所产生的。在这种社会状况下,分工和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讲的是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10](P276)因此,只有具有剥削和寄生性质的分工形式才是劳动异化的真正根源。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分工和私有财产共同构成了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现实根源。

三、研究特色与不足

纵观前苏联学者关于异化劳动本质及根源的研究,就其整体而言是紧扣原著本文而具有深度的,它加深了人们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理解。

这种研究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前苏联学者对异化劳动的本质及根源的研究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特色与研究视角的丰富多样性。一方面,他们坚持用资本主义非人道的物质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来解释异化劳动的本质内核,并运用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来揭示异化劳动的内在根源;另一方面,又从“产品对抗劳动”、“消极方面的劳动”、“不受控制的物质力量”、“强制性的迫不得已的劳动”等多个视角来揭示异化劳动的本质内涵。这种对异化劳动多重视角的考察又是以资本主义的“当前的经济事实”这一非人道的物质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揭示为中心的。

第二,前苏联学者基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现实与劳动二重性理论来分析异化劳动的根源,凸显了异化劳动研究现实与逻辑的统一性。一方面,他们基于劳动的内在结构——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物的生产与人与人之间关系生产相统一——所发生“分裂”的逻辑分析,揭示了一般劳动向异化劳动转化的内在逻辑。另一方面,又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分工等方面揭示了异化劳动的现实根源。只有结合这两者,才能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异化劳动所伴随的逻辑与现实的二重性矛盾。

第三,前苏联学者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出发来阐释其异化劳动的原意,凸显了其研究的客观性。其研究一方面紧扣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本文来阐发异化劳动的本质及根源。例如,为了全面揭示异化劳动的本质与根源,И.С.纳尔斯基等学者深入研究了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和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等;另如И.И.科瓦尔则深入研究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英国状况。十八世纪》等著作,避免了某些西方学者脱离文本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观误读,并对其否认恩格斯具有异化思想的观点进行了澄清。另一方面,前苏联学者关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研究坚持贯彻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马恩原著本文的限制,揭示出本文背后的深刻内蕴,使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得到了较为深刻的阐发。

而就前苏联学者关于异化劳动本质及根源研究的不足而言,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就方法论视角而言,前苏联学者关于异化劳动理论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程度的自闭性。具体而言,其研究方法主要局限于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所提供的方法,而对现代西方哲学已经发展出来的其他分析工具基本上采取了拒斥态度,这不利于异化劳动本质及根源研究的深入和拓展。例如,现代西方分析哲学、现象学等流派在研究方法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而前苏联学者对异化劳动理论的研究基本上未以开放创新的眼光和海纳百川的气度对待这些资源和成果。

第二,就本体论视角而言,某些前苏联学者对异化根源的揭示带有本质主义色彩。例如,И.С.纳尔斯基在《马克思理论遗产中的异化问题》一文中提到,现实社会的各种异化相对于劳动异化来说,都是派生的、第二性的。这里将劳动异化等同于柏拉图的“理念”或是黑格尔的“绝对理念”,现实存在的各种异化只是“理念”的“分享”或是“绝对理念”的“绽出”而已。劳动异化构成了其他各种社会异化的本质本源,而后者仅仅是前者的衍生物,在劳动异化与其他社会异化之间建构起了一种线性的因果关系。这种思维方式是值得质疑的。

第三,马克思异化劳动概念的形成与马克思关于劳动的核心观念和预设前提之间的关系未能得到揭示。就《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而言,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概念与马克思当时已经形成了劳动作为人的本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的核心观念,并将这个核心观念作为对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进行研究的预设前提是分不开的。前苏联学者为唯物主义经验论所囿,一般都否认异化劳动理论研究应该具有或实际存在的预设前提。

[1]Т·И·奥伊捷尔曼.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问题[A].《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100.

[2]Т·И·奥伊则尔曼.异化问题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批判家”[A].异化问题(上)[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151-152.

[3]尤·尼·达维多夫.《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问题[A].《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204.

[4]С.И.波波夫.马克思列宁主义、人道主义和异化[A].异化问题(上)[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254.

[5]И.С.纳尔斯基.马克思理论遗产中的异化问题[A].异化问题(上)[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323.

[6]И.С.纳尔斯基.论“异化”概念在哲学史上的发展[A].异化问题(上)[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214.

[7]Э·М·西特尼科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时期的异化问题[A].异化问题(上)[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161.

[8]尼·伊·拉宾.《1844年手稿》对共产主义的经济和哲学论证[A].《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22.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67 -268.

[10]科索拉波夫.马克思主义论异化的命运[A].异化问题(上) [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271.

[11]И.И.科瓦尔.恩格斯和异化问题[A].异化问题(上)[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234-239.

[12]Ю·Н·达维多夫.《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问题[A].《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195.

[13]Т·И·奥伊则尔曼.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A].异化问题(上)[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 303.

[责任编辑 刘范弟]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Alienated Labor——Review of scholars’studies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LI Xi-qi1,LONG Jia-jie1,CHEN Wei2
(1.Marxism College,Hunan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2,China; 2.CSUST Changsha,Hunan 410114,China)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scholars revealed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alienated labor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levels.Their studies highlighted features of method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diverse perspective,unity of history and logic,closely linked to the text but broke through in its limits.However,their autistic research methods,ontological color of essentialism,lack of inquiry into the presupposed premises and rejection of new analytical tools of Western Philosophy etc,constitute its inadequacies.

alienated labor;nature;causes;the former Soviet Union;commentary

A811

A

1672-934X(2013)04-0068-05

2013-06-02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马克思的文化批判理论研究”(11YBA054)。

黎昔柒,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理论、技术哲学研究;龙佳解,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研究;陈伟,长沙理工大学科技哲学专业研究生。

猜你喜欢
根源异化本质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一道电偏转创新题的命题根源剖析
帮孩子找出问题的根源
回归本质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童年的本质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凑合是离婚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