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前,刘玉富
(成都理工大学 政治学院,成都 610059)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专指“具有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社区建设、婚姻家庭、精神卫生、应急处置等领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1]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要求,《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明确列入到实施国家人才强国战略重点建设的六支人才队伍之中,凸显出党和国家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2]。如何探索出一条有效的建设路径,建设好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摆在全党、全社会面前的一项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成都市近年来积极推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并在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方面探索出了一些有益经验。
1.创新成立了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
有力的领导机构,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保证。成都市民政局成立了“成都市民政局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并在人事处加挂了社会工作处牌子,来统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3]。成都市各区市县也在强力推进组织领导机构建设,如锦江区成立了社工委,都江堰市民政局成立了社工科。
2.成立了行业协会搭建交流平台
发达的行业协会,能搭建起行业展示和交流平台,推动行业有序发展。成都市在市、区级层面成立了社会工作者协会,有效整合了政府职能部门、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工作者力量,使其在行业管理和行业自律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3.初步形成了社工专业评价制度
完善的社会工作人才专业评价制度,是推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保证。成都初步建立了聘任、登记、考核环节的制度:在社工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方面,成都将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作为岗位聘任必备条件,并开始公开面向社会招录有社工专业背景的专职持证社工;在登记管理方面,启用了全国社会工作者登记信息系统,加强对全市社会工作者的服务管理;在考核评估方面,加强社区社会工作人员绩效评价,采取“一年一考一评一聘”的管理机制,在实绩公示、公开述职、公开考核、公开测评、公开聘任的基础上,对其一年的工作进行全方面的评估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给予奖励和惩罚。
4.初步建立了奖惩激励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是调动社会工作人才积极性、创造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社会工作人才资源素质的有力杠杆。成都市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及配套制度,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工资待遇。有的区市县还在职业水平考试方面出台了社工职称津贴制度,如青羊区,每月给予初级社工100元职称津贴,给予中级社工每月200元职称津贴。
5.建立了校地合作联动机制
高校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转化存量与接纳新量”的重要基地。“转化存量”是指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采取培训方式将现有从事社会工作实践工作但缺乏专业技巧和知识的人员转化为专业社会工作者。“接纳新量”是地方设立社会工作岗位接受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自2001年国家首次在四川批准招收社会工作专业后,至今四川已有十余所高校拥有社会工作本科、研究生专业招生。成都政府职能部门与高校在社会工作人才合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实践层面合作,与高校建立了“高校(实习、培训)基地”,探索“义工+社工”互动模式,形成“社工引领义工,义工协助社工”服务模式,如成华区将高校大学生资源引入社会,通过志愿者服务、见习实习、创业就业有机衔接在一起,探索出了将大学生义工转变为专业社工的大学生创业就业VPE模式[3]。同时地方政府与学校合作,参与对现有社会工作者的能力提升培训,成都市与市广播电大联合开展社会工作专业学历提升工程,与高校开展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合作,建立了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工作机制;二是在理论层面上,地方政府与高校形成了一批课题研究合作,地方政府委托高校加强对社会工作人才方面的研究,形成了本土化社工人才培训教材。
6.积极开发社会工作岗位
社会工作岗位开发与设置,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成都通过调整岗位、增设等方式来增加社会工作岗位。一是对社区工作者逐步实现持证上岗,努力实现主城区每个社区至少有一名专职持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的社会工作人员;二是以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为契机,按配置比例、职责任务、在职条件划分适合社工专业的岗位,加大民政系统的社工岗位开发设置力度;三是在社区设立公共事务所(公共服务站),在社会福利、计生卫生、劳动保障、社区服务、居家养老等领域开发社会工作岗位,配备专职社会工作人员,明确社工岗位职责,积极推进社区工作者向专业社会工作者转变。
7.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是社会工作的重要承载平台,所以也是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承载体。成都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改革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改革,实行登记备案“双轨”制。进一步拓宽范围,降低准入门槛,对工商经济、公益慈善、社会福利、文体活动、生活服务类等社会组织,可直接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登记。对尚不具备登记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可在街道或社区建档并报区(市)县民政局备案。二是成立了成都市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建设了社会组织孵化园,开展专业辅导、组织公益创投等,培育扶持社会组织。三是积极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市区县各级出台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目录,并将购买服务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进一步扩大购买服务的项目范围,切实满足多元利益群体的公共服务需求。四是积极探索建设残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切实发挥党群部门团结凝聚群众优势,推动社会建设。
1.数量偏少,专业化、职业化水平较低
目前成都社会工作人才包括有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行政部门中的部分工作人员,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法律援助中心等群团组织中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还包括社区居委会中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以及社会组织中的人员。除去行政管理人员之外,真正从事专业社会工作职业的人员少之又少。根据世界通行的社会工作者达到占全国总人口2‰的平均水平计算,成都总人口为1404万人,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绝对量需要达到近3万人,而目前社会工作者总量严重不足,职业化专业化的考取国家社会工作职业资格的仅仅只有600余人,而且这批专业化社工队伍,有相当数量的并非在专业社工岗位上工作。
2.社会工作岗位设置不明,待遇偏低,激励机制不健全
目前成都社会工作岗位设置主要是在民政领域、社区建设方面,对于如慈善事业、婚姻家庭、精神卫生、应急处置等领域社会工作专业岗位设置范围、数量结构、配备比例、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还没有配套的岗位开发设置的政策措施和标准体系。同时,聚集社会工作人才的社区工作者的待遇还没有达到市平工资标准,成都整体还没有建立持续性的激励机制。
3.在岗社会工作人员专业教育培训力度不够
对社会工作岗位人员培训上,更多是通过“以会代培”的方式开展的;在培训内容上,更多是政策文件的学习培训;在培训载体上,缺少本土化的针对性强的社会工作人才教材;在对专业社工继续教育提升上,还没有形成资格考试、日常业务培训相衔接的社会工作师继续教育制度。
4.缺乏社会工作专业机构,还未形成专业社工团队
从社会组织规模看,成都现有社会组织5878个,平均每万人4.2个,低于国际4.6个/万人的平均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如法国110个/万人、美国52个/万人的发展水平;低于上海6个/万人、东部发达地区4.9个/万人的发展水平;从资金规模看,社会组织总体偏小,目前全市资金规模在50万元以下的社会组织占到了登记总数的70%;从社会组织的类型看,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很少;从专业社工分布看,绝大多数都是在社区。
社会工作人才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新的职业。需要加大宣传,提高认识。有了科学的社会工作人才观,才能有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社会工作人才从内涵上讲,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第一是长期从事社会工作实践,并做出突出贡献的社会工作者;第二是通过对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评定,取得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第三是专门从事社会工作管理及教学研究,且具有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
一是人社、民政等政府部门需要着重以社会工作服务为主的事业单位,将社会工作专业岗位明确为主体专业技术岗位,如老年人福利机构、残疾人福利和服务机构、儿童福利机构、收养服务机构、妇女儿童援助机构、困难职工帮扶机构、婚姻家庭服务机构、青少年服务机构、社会救助服务和管理机构、优抚安置服务保障机构等。二是对学校、医院、人口计生服务机构等需要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单位,需要将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管理范围。三是需要将取得职业水平证书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范围,将符合条件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纳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范围,建立专业社工的职称补贴制度,党政机关招录社会服务相关职位公务员时,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录用具有丰富基层实践经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对于在社工岗位工作的人才,加大培训力度,一是重点对城乡基层居(村)民自治组织、社区服务组织、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基层社会服务部门直接从事社会服务的人员进行大规模、系统化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培训,切实提高其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二是依托有条件驻蓉的高校、科研院所、社会服务机构开展培训工作,分领域研究、开发本土化的社会工作培训课程和教材。三是与高校合作,不断提高现有社工岗位人员的学历层次,学历水平。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转变政府职能是基础,培育与监管是关键,发挥应有作用是根本。加大事业单位改革,目前成都的事业单位,涉及行政类、公益类、经营类等管理服务领域,要加快改制步伐,逐步把社会可以自我调节的管理服务职能交给社会组织,为社会组织提供更大发展空间。建立政府重大决策征求社会组织意见和建议制度,进一步畅通政府与社会组织沟通合作渠道,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为社会组织参政议政进行制度性安排考虑,比如社会组织成员在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占一定席位等。成立成都市社会组织联合会,引导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其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
加大驻蓉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一是全面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一方面为高校专业培养提供校外见习、实习场景,另一方面为社工岗位人员提供就近专业培训;二是支持高校教师兴办社工类社会组织,并以项目方式予以支持;三是政府在专业社会组织里面购买社会工作岗位,社会组织拿出岗位提供给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在应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方法,协助党和政府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方面能发挥积极作用,是对传统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或者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的拓展;同时也是在政府职能转变背景下,大力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促使政府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方式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的新平台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开展机制建设,建立社会人才队伍培训工作的系列制度,实现地方政府与高校的紧密合作,将更加有利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