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新,吴 静
(东莞理工学院,广东 东莞 523808)
索绪尔是瑞士语言学家,享有现代语言学之父的美誉,人们一般把他的理论看作是现代语言学的开端。索绪尔语言研究的目的,在于建立科学的语言学——他的理论是一种纯理论研究或元语言研究,不属于应用语言学,也不是出于研究语言教学和学习的规律之目的。但笔者认为,索绪尔对语言本质问题的精辟论述,可以作为研究英语教学的理论指导。事实上,他的很多理论要点都可以启发我们对英语教学进行有益的探索,本文旨在探讨索绪尔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作用。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明确提出了他的社会心理主义的语言观。这个语言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语言是心理的[1]32-34,即语言是一个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组成这个符号系统的单位(即符号),是一个由概念和音响形象构成的双面的心理实体[1]101。(2)符号作为一个双面的心理实体,是怎样产生的呢?或者说,其内部的概念和音响形象是怎么结合到一起的呢?索绪尔指出,言语的事实是在前的[1]41,语言是言语实践过程的产物,是通过反复的言语实践在社会成员的心理当中留下的共同的心理印迹。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先由个人使用某个音响形象表达某个观念,这是一个言语的事实,这个事实一再重复,并为社会所接受,就变成了语言的事实[1]41。
索绪尔的语言心理观,有助于我们理解外语教学和学习的实质以及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更新。语言是心理的,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稳定结合是建立在反复的言语实践的基础上的。这些观点表明,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即培养学生使用语言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能力;教学和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语言知识的内化过程。笔者认为,听力能力和阅读能力也是学生语言能力的一部分,但过去的教学当中我们过于注重听力和阅读能力,相比之下对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重视不够。怎样才能实现语言知识的内化呢?内化主要通过言语实践,即语言的使用这个途径。我们学习词汇、语法等,最终目的就是要将其内化,使之成为我们精神和心理的一部分;也只有语言成为了我们精神和心理的一部分,我们才能流利地使用外语进行交际。我国英语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是:国家和社会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英语教学上面,学生也花了很多精力来学习英语,但效果并不太理想,能使用英语流利交流的人少,大部分都是哑巴英语,听的能力和阅读能力远远高于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总之,我们在语言输出方面欠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复杂,但没有解决好语言内化的问题是关键。我们的学习者往往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死记硬背单词,很少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没有真正把英语语言知识内化,哑巴英语是必然会出现的现象。
中国的英语教学必须转变观念,确立“先重听说,后重读写”的原则——事实上,我国的英语教学已经改变了改革开放之初的做法,现在已经普遍使用交际法,让学习者在语言的实际运用当中学习语言。教师在教学中一般都注重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尽量创造机会并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希望能有效实现英语知识的内化。但交际法的效果依然不是很理想,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高校一直都在扩招,招生人数大增,师资力量的扩充却相对滞后,造成了英语课堂的人数众多,大多数班级人数达到60人~70人,有很多学校采用合班上课,人数甚至达到100人左右[2]11,其结果是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跟老师交流;二是虽然课堂教学中教师竭力营造交际氛围,但这种营造出来的交际需要跟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交际需要往往有距离,导致学生无法真正有效地进行交流,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三是我国现行的大学英语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也不利于交际法的真正推广,高校大学英语的考试包括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目前的评价体系依然是笔试,要不要口语考试、口语考试在评价体系中占多大比例等,这些都尚处于讨论和实验阶段。这使得英语教师有所顾虑,不敢在课堂教学中放手使用交际法,交际法的使用成了传统的以笔试为导向的教学的点缀。解决这些问题是解决哑巴英语、实现大学英语教学革命性突破的必备条件。不然,我们在英语教学当中依然会长期存在观念上我们倾向于交际法但实际操作上依然用以笔试为导向的老方法的现象。
索绪尔把语言符号定义为概念和音响形象相结合的整体,后来他用能指和所指代替音响形象和概念,并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他指出,“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或者,因为我们所说的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相联结所产生的整体,我们可以更简单地说:语言符号是任意性的”[1]102。索绪尔把任意性界定为第一原则,国内外针对任意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在一般都认为索氏的语言任意性远远超出了能指和所指(即音响形象和概念)之间的关系;任意性更深层次的意义是指,思想和语言不可分,没有离开词而独立存在的意义;语言不是简单地为现成的事物或概念命名,而是创造自己的所指,换句话说,现实是基于语言的建构而形成的[3]75,[4]42,概念是对浑然未分的连续的现实任意划分的结果,这是语言相对论的思想[5]11。通俗一点来讲,各种语言的词汇和概念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这一点就是语言任意性最直接的体现[3]75。
索绪尔的语言任意性原则否定了命名集语言观,即把语言看成是给事物或观念贴标签的思想,实际上也否定了那种死记硬背单词、把英语单词跟汉语意思一一对等的英语教学和学习的方法。按照索绪尔的语言任意性原则及其深层思想,英语和汉语的词汇从原则上讲不是一一对应的,因为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体现了两种语言对所指即意义的任意性切分,或者说两种语言对所指或意义的独特创造。这里有几种情况:第一类是英汉两种语言当中词汇的意义大体一致,如现实当中有实体指称的词,“马”和“horse”;第二类是英汉两种语言的相关词汇,其意义看似对等,实则差别很大,如英语的prime minister,汉语译为“首相”或“总理”,似乎该英语词汇跟汉语“总理”这个词汇表达的意义完全一致,但实际上其具体意义跟各个国家的政治体制相关,并不是完全对等的,再如英语的be跟汉语“是”虽有时候意义相同,但二者也有很大的不同;第三类词汇是各种语言独特的创造,在其他语言中很难找到或者根本找不到对等的词,如英语中有些抽象名词、冠词和单复数的概念等和汉语的“阴”、“阳”概念等。换句话说,英语和汉语里的这类词表达一定的概念,而这个概念又是该语言独有的,这正是语言任意性体现。
索绪尔语言任意性思想对大学英语教学特别是对英语词汇教学以及英汉翻译教学具有指导意义。拿词汇教学来讲,我们应该把词汇教学放到英语语言文化的广阔背景当中去,决不能把词汇孤立起来,仅仅满足于词典给出的汉译释义。这意味着我们在外语教学中必须适当引入外国文化教学,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理解英语词汇的意义,并在实际交流中正确使用该词汇,实现学生语言能力向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e)转变。事实上,外语之所以对我们来说学习起来很难,原因就出在语言的任意性,出在外语对词汇意义的切分和创造跟汉语不一样。如果在语言之前有现成观念,那么,各种语言都创造出一个词来表达这个观念,这样各种语言的词汇就存在对应关系,我们学习外语就简单多了。当然,如果各种语言里词汇表达的观念都一样,只是词本身不一样,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存在那么多种语言,世界上存在一种语言就够了,更有利于交流。
索绪尔的语言生命观跟心理观、实践观和任意性原则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意义跟语言不可分(指语言的任意性),即符号内部概念跟音响形象的联结是牢不可破的。为什么是牢不可破的呢?简言之,这是实践的结果。在言语实践过程中,个人首先把概念跟音响形象结合起来,经反复使用,得到社会认可,从而形成稳定的联结;得到社会接受的语言是一种集体心理或集体心智,一经形成,便具有自己的生命[1]108,对使用者具有强制性,不容许个人或社会随意改变已经成为集体心理的概念与音响形象的联结。这样索氏的理论否定了二次创造的可能性,正如索绪尔指出的,“已经选定的东西,个人和大众都无法改变”[1]107。如英语用“horse”来指“马”这个概念,大家都知道“horse”是指“马”这个概念,原则上我们是可以用其他的词来指“马”这个概念,但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如果我们使用一个新的词来指“马”这个概念,语言交流无法顺利进行。
相关研究表明,外语教学和学习的核心问题是语言的内化问题,但内化的具体对象是什么?英语有不同的方言或变体,我们应该选择哪种方言或变体作为学习的目标?索绪尔语言生命观给我们的启示是,只能选择“标准语”作为学习的对象。这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是索氏提出“语言”这个概念是从交流畅通这个角度提出来的。他认为,言语活动是异质的,有很多个人性质的东西,但语言交际能够顺利进行,是因为在言语活动背后,潜存在一个同质的语言符号系统;“标准语”概念跟索绪尔提出的“语言”概念有相似之处,它也是一个抽象的客观存在,也是为了保证说不同方言的人能够顺利进行语言交流的一个工具(1)。二是语言任意性告诉我们,英语作为本族语人士言语实践的结果,已经具有了自己的生命;概念和音响形象结合成了一个稳定的整体,成了本族语所处社会的一种集体心理,甚至本族语人士或社会都不能改变这一状况,这决定了我们的言语实践不可能创造很多新的东西,只能以英美的标准语作为目标,将其内化,希望最终能达到接近本族语人士一样的语言能力。
把英美的“标准语”确定为目标,决定了我们外语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方法。“中介语”理论的提出,是基于上述思想的产物[6]。基于“中介语”理论,我们学习的目标是标准英语,学习的过程跟学习母语是不一样的,会受到母语的干扰。这种干扰呈一定的规律和特征,这是我们迈向目标语的一个必经的过程,不过这一过程中受母语干扰形成的特征很容易“石化”,形成不规范的英语。学术界一直试图找出造成“石化”的根本原因,探究避免“石化”的方法。我们在教学中使用交际法评判学生的口语表达,往往以英美的标准语为语言规范;教学中我们会指出学生口语表达中不符合英美语言规范的地方,把它们看成是母语影响而形成的错误,并竭力引导学生纠正这种错误。
不过,随着英语的全球化,很多学者提出了跟“中介语”完全相反的理论。Kachru[7]提出了英语向全世界扩张的三分说,极力强调英语在使用的过程中即语言实践过程中,逐渐本土化,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地域变体,即World Englishes。本土化理论的核心就是要否定英美标准的中心地位,把内圈的本族语人士边缘化,使非本族语人士成为国际通用语规范的制定者,并使这种规范成为外圈国家英语教学的语言规范[8]330。笔者认为,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我国英语教学依然要以英美标准为语言规范,同时宽容各种英语的地域变体[9]。我们在英语教学研究和实践中,要注意把坚持英美标准与本土化因素结合起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才能更好地利用英语参与国际交流。
索绪尔的语言心理观表明,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主要是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能力,其实质是语言知识的内化问题。我们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交际法在实际操作中收效不理想,主要问题在于学生没有真正实现英语知识的内化,这是哑巴英语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索绪尔的语言任意性思想表明,语言跟思想是不可分的,各种语言的词汇和意义的切分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抛弃死记硬背单词的学习方法,引入文化和跨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索绪尔的语言生命观启示我们,英语教学的语言规范应以英美标准语为规范,学习者习得的语言是中介语,即受母语干扰而形成的不规范的语言。但随着英语走向全球化,本土化理论则启示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把坚持英美标准跟英语的本土化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注释:
(1)本文后续研究将专门讨论索绪尔的“语言”和“标准语”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