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婧妍,指导:远慧茹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多发生于16~30岁年轻男性,男女发病比例约为3∶1。本病的发病与HLA-B27密切相关,并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主要症状为下背部酸痛,脊柱僵硬感,活动受限,并常累及髋关节。其病变主要在肌腱、韧带附着处,逐渐骨化以致强直,严重者脊柱的前后纵韧带、棘间韧带均可骨化,使脊柱呈竹节样改变[1-2]。“盘龙针法”,即从上至下,沿脊柱两侧,左右交替针刺相应华佗夹脊穴,视之犹如一条长龙盘踞于背部,故名“盘龙针法”。华佗夹脊穴(又名夹脊穴),首见于《肘后备急方》,位于脊柱两侧,T1~L5各椎棘突下旁开0.5寸,左右各17穴,共34穴,为临床常用的经外奇穴[3-4]。
郭某,男,32岁,公司职员,2012年3月22日就诊。主诉:腰骶部疼痛、僵硬4年余。患者自述4年前于受凉后出现腰骶部疼痛、僵硬,髋部疼痛,进行性加重,活动受限,清晨及劳累后疼痛加重,休息后减轻,曾于当地医院就诊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并给予抗炎镇痛药及理疗、按摩治疗,效果不显,故于我院就诊。现症见:神清,精神差,表情痛苦,腰骶部疼痛、僵硬,髋部疼痛,活动障碍,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查:血压:125/80 mmHg,心率:83次/min,骶髂关节压迫实验阳性,X线示:双侧骶髂关节面粗糙。治疗方法:病人俯卧位,充分暴露腰部及下肢部皮肤,常规消毒针刺部位,选用0.30 mm×40 mm无菌针灸针,采用“盘龙针法”针刺夹脊穴,直刺0.5寸,平补平泻手法,以患者产生酸、麻、重、胀感为度,并配以百会、秩边、环跳、委中、承山、三阴交、悬钟、太溪、腰痛点。每次行针30 min,每日1次,14次为1疗程。嘱患者多休息、注意保暖。针刺1疗程后,患者腰骶部疼痛、僵硬感减轻,精神明显好转,积极配合治疗。针刺2疗程后,患者腰骶部疼痛感及僵硬感明显减轻,髋部疼痛感减轻,活动受限情况明显改善,患者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嘱患者继续巩固治疗2疗程,并注意日常保养。针刺治疗共4疗程后,患者恢复良好,病情稳定,腰骶部疼痛、僵硬基本消失,髋部疼痛亦明显减轻,日常活动已无碍。
强直性脊柱炎,属中医“五体痹”中的“骨痹”范畴,与肾脏关系密切。《素问·长刺节论》中提到:“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指出骨痹病症表现为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畏寒肢冷等。《素问·痹论》曰:“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指出本病与肾脏的关系密切,日久不愈可累及至肾,而形成肾痹。华佗夹脊穴位于背部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间,与两经相互交通联系,而这两经的循行都与脊柱相关。针刺夹脊穴不仅可以达到局部治疗作用,还可以调节这两经经气,激发脊柱处经气,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其次,华佗夹脊穴紧邻脊柱分布于两侧,其深部有脊神经分布,刺激夹脊穴可以刺激脊神经,并通过脊髓内传导通路到达中枢系统,起到治疗的作用[5-6]。
[1]吴怡琼,王旺.针灸夹脊穴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1):54-55.
[2]张永臣,马涛,贾红玲.针刺为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05,24(8):480-482.
[3]鄢燕,赵晓燕.盘龙针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81例[J].光明中医,2010,25(8):1462-1463.
[4]刘鹏宇,郑健刚.针刺夹脊穴治疗颈、腰椎病临床研究进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1):178-180.
[5]桑秀丽.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J].吉林中医药,2009,29(2):109-110.
[6]谢志勇,高其芳.盘龙刺配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卒中后震颤1例[J].吉林中医药,2012,32(9):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