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坚二陈丸加味治疗皮肤病验案4则

2013-03-31 12:21:52赵金凤刘海燕指导陈明岭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皂角刺白芥子浙贝母

赵金凤,刘海燕,卢 阳,黄 丹,指导:陈明岭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皮肤科,四川 成都 610075)

陈明岭为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治疗皮肤科疾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受教,受益匪浅,现将其应用化坚二陈丸加味治疗皮肤病验案摘录如下。

1 病案举例

例1:张某,男,60岁,因双下肢结节伴瘙痒于2011年6月就诊。患者双下肢较密集分布深褐色孤立性结节,结节直径为0.5~1 cm大小不等,表面呈苔藓样改变,以伸侧为多,瘙痒剧烈,夜间痒甚,纳可,眠差,二便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西医诊断:结节性痒疹;中医诊断:马疥,辨证为痰湿阻滞证。治疗予陈皮12 g,法半夏10 g,茯苓10 g,僵蚕15 g,黄连10 g,皂角刺15 g,白鲜皮30 g,地肤子30 g,蜈蚣1条,蝉蜕15 g,合欢皮30 g,白芥子30 g,浙贝母30 g,玄参15 g,生地黄30 g。2周后复诊结节颜色变淡,瘙痒减轻,睡眠尚可,随症加减予中药:化坚二陈汤加白芥子30 g,蜈蚣1条,丹参20 g,川芎10 g,郁金10 g,橘络10 g。共服中药2月,结节大部分消退,仅2~3个较硬,瘙痒明显缓解。

按:结节性痒疹为一种以结节为主要皮损伴有剧烈瘙痒的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四肢,尤以小腿伸面多见。中医认为多由风湿热邪内蕴,外受毒虫叮咬,阻塞经络,气血瘀滞而发。痰瘀互结所致者多以化痰散结法治疗。本例以化坚二陈丸为主方,白鲜皮、地肤子、蝉蜕祛风止痒,合欢皮安神止痒,蜈蚣祛风通络、散结止痒,白芥子、浙贝母、生地黄、玄参养阴化痰散结,丹参、川芎、郁金活血散结,橘络通络散结。共奏化痰通络散结、祛风止痒之效。

例2:徐某,男,27岁,因右前臂圆形肿块于2011年7月就诊。患者右前臂可见4个大小不等圆形肿块,皮色未变,边界不清,质地柔软,触之不痛,可推动,患者形体肥胖,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腻,脉濡滑。西医诊断:脂肪瘤;中医诊断:肉瘤,辨证为痰湿证。治疗予陈皮15 g,法半夏10 g,茯苓30 g,僵蚕15 g,黄连10 g,皂角刺15 g,浙贝母30 g,玄参15 g,牡蛎30 g,生山楂30 g,白芥子30 g,淡海藻15 g。3周后复诊见肿块较前变软,予陈皮15 g,法半夏10 g,玄参10 g,薏苡仁30 g,桃仁、红花、莪术各10 g,夏枯草、白花蛇舌草各30 g,浙贝母10 g,牡蛎、山楂、皂角刺各30 g。随症加减继服中药2月,肿块减小。

按:脂肪瘤是发生在肌肉的肿物,质地柔软,大小不等。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脾虚不运,湿痰内生,气血郁滞而致。由气滞痰凝所致者治宜行气散结,燥湿化痰。本例以化坚二陈丸化痰燥湿散结,牡蛎、淡海藻软坚散结,桃仁、红花、皂角刺、生山楂、莪术活血散结,浙贝母、玄参加强化痰散结之力。

例3:李某,女,34岁,因颜面部泛发灰白色扁平丘疹于2011年10月就诊。患者面颊额部及眼周密集分布灰白色扁平丘疹,瘙痒剧烈,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黄,脉弦。西医诊断:扁平疣;中医诊断:疣,辨证为痰瘀互结证。治疗予陈皮12 g,法半夏10 g,茯苓30 g,僵蚕15 g,黄连10 g,皂角刺30 g,白鲜皮30 g,白芥子30 g,浙贝母30 g,玄参10 g,牡蛎30 g,板蓝根30 g,灵磁石30 g,山慈菇8 g。2周后复诊面部皮损变平,瘙痒减轻,大便次数增加。予陈皮12 g,法半夏10 g,茯苓30 g,僵蚕15 g,黄连10 g,皂角刺30 g,板蓝根30 g,大青叶15 g,重楼10 g,薏苡仁30 g,桃仁、红花各10 g,山药30 g。继服2周,面部皮损大部分消退,未见明显新发皮损。

按:扁平疣为发生在皮肤浅表的良性赘生物。西医认为,由HPV病毒感染所致,目前尚缺乏理想治疗方法。中医认为,由风热毒邪搏于肌肤,或由怒动肝火,肝旺血燥,肌肤不润,致局部气血凝滞而成。治疗上予清热解毒、祛风止痒、活血散结。本例以化坚二陈丸加味,陈皮、法半夏、茯苓、薏苡仁祛痰燥湿散结,僵蚕祛风止痒散结,白鲜皮止痒,黄连、板蓝根、大青叶解毒散结,皂角刺、桃仁、红花活血散结,牡蛎、山慈菇软坚散结,浙贝母、玄参、白芥子等以加强化痰散结之力。

例4:张某,男,30岁,因面部暗红色丘疹、结节、囊肿于2011年11月就诊。患者1年前因面部出现红色丘疹、黑头粉刺,曾多方治疗,病情反复加重形成结节、囊肿,纳眠可,小便调,大便干,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西医诊断:聚合型痤疮;中医诊断:粉刺,辨证为痰湿阻滞证。治疗予陈皮12 g,法半夏10 g,茯苓30 g,僵蚕15 g,黄连10 g,皂角刺15 g,忍冬藤30 g,连翘20 g,丹参20 g,郁金20 g,夏枯草30 g,山药30 g。1周后复诊面部丘疹、结节、囊肿明显好转,根据前方去忍冬藤、郁金,加桃仁10 g,白花蛇舌草30 g,继服2周。3诊面部脓疱减少,大便正常,随症加减继服中药2月,结节、囊肿消退。

按:聚合型痤疮多累及男性青年,表现为严重的结节、囊肿、窦道及疤痕疙瘩,临床治疗颇为棘手。中医认为由于肺经蕴热、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助湿化热,或脾气不足,湿浊内停,郁久化热,均可导致热灼津液、煎炼成痰,湿热瘀痰凝滞肌肤而发。治以除湿化痰,活血散结。本例以化坚二陈丸加味,金银藤、连翘、夏枯草、白花蛇舌草解毒散结,丹参、郁金、皂角刺、桃仁活血散结,山药健脾除湿以散结。全方合用共奏除湿化痰散结之功。

2 讨论

痰饮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及七情内伤等,使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津停滞而成。既是人体受某种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某一脏腑组织。痰随气升降而流行,内而脏腑,外至筋骨皮肉,形成多种病证,因此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中医对皮肤病病因的认识,是从整体观点出发的,不仅注意到外因“六淫”、虫毒、疫厉侵袭,而且重视内因“七情”以及饮食、劳倦等致病因素。“有诸内必形诸于外”。对于临床上表现为病变部位的增生物的疾病,中医学认为多由痰凝气滞血瘀所致。

化痰散结法是根据痰毒结聚病机拟定的治法,运用化痰理气、软坚散结的方药,以排除内蕴之毒邪,临床治疗丘疹、结节、增生等为主的皮肤病。凡辨证为痰凝者,均可采用化坚二陈丸以达到化痰散结、缓消肿块的作用。化坚二陈丸出自《医宗金鉴》,原方中半夏辛温,功专燥湿祛痰,消痞散结,为治湿痰之要药;陈皮芳香,性辛苦温,擅理气、调中、燥湿、化痰;茯苓甘淡,功能实脾利水渗湿,利水而不伤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僵蚕辛咸,功擅祛风解毒散结,并有化痰软坚之效;黄连苦寒,清气郁之热,泻火解毒;甘草味甘,可矫味和中。纵观全方,行气散结,燥湿化痰,痰凝得消,则诸症自除。化坚二陈丸加味根据疾病不同,可随症配伍行气、活血、温阳等药物,加强散结消肿之功。

[1]欧阳恒,杨志波.新编中医皮肤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

[2]陈潮祖.中医治法与方剂[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75.

[3]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4]凌一揆,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5]高晓芬,陈四有,唐定书.中医散结法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1):1170-1171.

猜你喜欢
皂角刺白芥子浙贝母
白芥子(李源恒)《人间有味是清欢》《暂放尘心游物外》
艺术学研究(2022年5期)2022-10-29 02:35:32
皂角刺侧柏膏
HPLC-DAD鉴别皂角刺中掺入野皂角刺的方法研究
《辨证奇闻》中白芥子的运用规律探讨
环球中医药(2020年8期)2020-08-28 00:44:54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皂角刺挥发油成分
浙贝母花总生物碱微波提取工艺的优化
中成药(2018年5期)2018-06-06 03:11:51
皂角刺总黄酮提取工艺的优化及其抗氧化活性
中成药(2018年3期)2018-05-07 13:34:41
浙贝母花与宁海白枇杷花配伍的抗炎及抗菌作用
中成药(2018年1期)2018-02-02 07:19:48
浙贝母花配伍宁海白枇杷花的止咳化痰作用
中成药(2017年9期)2017-12-19 13:34:46
浙贝母超微粉、粗粉和饮片中3 种生物碱体外溶出度的比较
中成药(2017年6期)2017-06-13 07: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