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益,李忠仁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
李忠仁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针灸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 江苏省名中西医结合专家,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导师师承著名针灸学家邱茂良教授,学术上尽得其传,从事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至今已4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教临经验,学术上中西合参,尊古纳新,颇有创新,临床中经验丰富,在针刺取穴时,不仅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还根据疾病的特点,参考人体解剖结构中神经或血管分布,精选相应施术穴位,总结出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针灸疗法,擅治疑难杂症,而对于常见病的针刺治疗风格独特、疗效良佳。笔者有幸跟随导师门诊2年余,亲聆教诲,获益颇多,现就导师临床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妙用巧治经验作一简述,以飨同道。
导师强调治病需先诊病,只有明确了诊断,才能对症治疗,临床上引起面肌瘫痪症状的疾病有多种,需要鉴别诊断。根据病因、病位、病性主要区别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病症,又称为 “口眼斜”,其中Bell氏面瘫最为常见。中医认为其发病原因是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筋经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致面部肌肉纵缓不收[1]。症见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口角歪斜,患侧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不能皱眉、蹙额、闭目,进食时食物残渣常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间隙内,口水自该侧流下等。周围性面瘫为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引起的,临床上需与中枢性面瘫相鉴别:中枢性面瘫为核上组织受损引起,出现病灶对侧颜面下部肌肉麻痹,多见于脑血管病变。另鉴别于Hunt综合征:此征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病变,表现为突发性面肌瘫痪,患耳疼痛有疱疹,可伴有听力下降、听觉过敏、耳鸣、眩晕等,其他全身表现有发热、口唇疱疹、淋巴结肿大、Horner综合征、颈部皮肤感觉迟钝等[2]。另外还需与急慢性中耳乳突炎、外伤性面瘫、Lyme病以及桥小脑角、颞骨、侧颅底、腮腺的良恶性肿瘤造成的面神经麻痹相鉴别。
周围性面瘫的分期虽众说不一,但导师认为在治疗上应将其分为3期:急性期(发病10 d内)、恢复期(发病2周~3个月)、后遗症期(发病3个月以上)。导师认为,根据病程特点分期辨证,采用相应的针刺治疗方法是尤为重要的。
2.1 急性期:宜轻且浅,引邪外出 急性期是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关键时机,治疗愈早,疗效愈好[3]。此期多为风寒型或风热型,正邪交争,病邪尚浅,正气未衰,面神经正处在急性炎症水肿期,髓鞘或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此时给予局部穴位柔和的良性刺激,可激发经气,调和气血,加速局部血液循环,增加新陈代谢,使炎性渗出物得以吸收,从而改善神经冲动的传递,有利于促进神经纤维的复苏及再生,使支配肌肉收缩的神经功能得到恢复[4]。导师教诲,急性期的面部针刺宜“浅”,手法宜轻柔,因风寒或风热之邪始中络脉,络为横向浅表的分支,病邪轻浅,卫气漂悍滑利而易脱,故刺激量宜小,以通调表浅络脉之气,引邪外出,慎勿深刺,以防引邪入里,加重病情。治疗时应以疏调阳明、少阳经气为主,局部取穴宜少,可取患侧阳白、下关、颊车、地仓、完骨、双侧风池等穴;循经远端取穴:双侧合谷。诸穴均为浅刺、平刺,治以宣泄表邪为主,主以泻法,手法宜轻,留针30 min。导师在治疗选穴中以“取完骨舍翳风”为主,导师认为,面瘫急性期面神经水肿较为严重,翳风穴布有耳大神经,且深层为面神经干从茎乳突孔穿出处,此期针刺翳风穴有加重面神经水肿的可能性,因而弃翳风改取完骨穴,完骨属足少阳胆经,亦主治口眼歪斜,安全而有奇效。
例1.李某,女,36岁。因晚上洗头未及时吹干,外出散步,自觉头皮发凉。次日晨起感右侧面部肌肉麻木,梳洗时发现右侧口角下垂,用早餐时食物滞留于右齿间,汤水自右侧口角流出,遂至某医院就诊,诊断为“周围性面瘫”,予地塞米松、甲钴胺、维生素B治疗,3 d后未见缓解,故求诊于导师。就诊时见右侧额纹消失,右眼睑闭合不全,露睛易流泪,眼裂3 mm,右侧鼻唇沟变浅,右侧口角下垂,饮水进食时右侧口角流涎,鼓腮漏气,吹哨不能,耳后轻压痛,耳内未见疱疹。舌淡苔白腻,脉浮紧。导师认为,该患者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乘虚而入,阻于面部经脉,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故致口角歪斜,辨证当属“风寒入络”,治以疏风散寒,宣泄表邪。患者面瘫第4天,属急性期,且耳后有压痛,面神经水肿较为严重,导师取百会、智三针、患侧阳白、上睛明、太阳、下关、颊车、地仓、完骨、双侧风池、合谷、足三里。诸穴均以浅刺,百会、智三针、足三里平补平泻,余以泻法为主,留针30 min。每周治疗3次,1周后诸症状已有明显改善;连续治疗1个月后,耳后压痛已缓解,右眼睑基本能闭合,口角已无歪斜,仅右侧牙齿咀嚼时略感乏力;继续巩固治疗1个月后,患者完全康复,未遗留任何后遗症。
2.2 恢复期:由浅入深,多法联用 恢复期病情逐渐稳定,表邪已入里化热,热邪阻滞;邪正相争,局部经络筋脉瘀滞,气血运行受阻,辨证多为热邪伤络型或气滞血瘀型,治以清热活血通络。导师认为,此期患者症情相对稳定,面神经水肿情况较急性期有所改善,针刺穴位应由少到多,针刺配穴深度逐渐由浅入深,加大刺激强度,可采用透刺法,加强经气的通调作用。穴取双侧风池、合谷,患侧翳风、太阳、下关、颊车、地仓、水沟、承浆、颧、阳白、上睛明、攒竹等穴轮换使用,可采用“合谷刺法”,或地仓透颊车,水沟透地仓,阳白透鱼腰,四白透承泣,太阳透瞳子,合谷透三间等,手法宜重,刺激强度宜大。导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穴位分布所在神经干越粗,其穴位的治疗作用越强,例如翳风、牵正、颊车的疗效较其他面部穴更为显著,其中翳风穴可予温针灸,取其温通经络,祛邪外出,活血化瘀,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加快病灶区的代谢,促使面部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此期也可加用电针刺激,波型选用疏密波,疏密波是疏波与密波交替出现的一种波型,不易产生耐受性,能促进代谢,消除炎性水肿,有益于气血运行,因此不选用其他波型。持续通电30 min,电流量宜小,强度以面部肌肉出现轻微抽动,患者能耐受而无痛感为度。针后可加拔火罐,不超过5 min,以温经通脉,调和局部气血,促进受损面肌的早日康复。
例2.蒋某,男,35岁,因饮酒后熬夜打牌,第2天晨起觉左侧面部肌肉僵硬麻木,洗漱时发现左侧口角流涎,两侧口角不对称,左眼干涩,左侧眼睑闭合不全,至某医院就诊,予甲钴胺、维生素B及地塞米松治疗,2周后无明显好转,依旧左侧口眼歪斜,左眼干涩易流泪,寻至导师处求诊。患者就诊时已是发病第16天,症情已基本稳定,瘫痪的表情肌已处于恢复阶段,局部经络筋脉瘀滞,辨证为气滞血瘀,治以行气活血通络。患侧采用太阳透瞳子,阳白透鱼腰,四白透承泣,地仓透颊车,翳风、下关、水沟、承浆、颧、攒竹、合谷、足三里等穴位针刺由浅入深,平补平泻,根据面部肌肉运动方向,每次轮换接1组电针,疏密波持续30 min,起针后拔罐5 min。每周3次,连续治疗2个月后,诸症消失,五官端正而告愈。
2.3 后遗症期:多针浅刺,扶正祛邪 进入后遗症期,病久治疗乏效、症状迁延不愈者,多为正虚邪恋,治以扶正祛邪,调和营卫,补法为主。此期易出现面肌痉挛或倒错现象,因此治疗时需在促进面肌功能康复的基础上加以预防。导师指出,后遗症期患侧针刺要求由深变浅,手法轻柔,强调刺激量以“轻”为主,达到祛邪而不伤正的目的。局部采用“毛刺”,即多针浅刺。毛刺法属“十二刺法之一”,最早见于《内经》,“毛刺者,刺浮痹于皮肤也”,此刺法属补法的范畴,可以调和营卫、化瘀宣痹。3个月后仍不能恢复者,取足三里温针灸,配合TDP红外线灯局部照射,意在温经通络,补气养血,扶正祛邪;口角下垂不复正者,取口禾、夹承浆;眼睑恢复缓慢,取睛明、上明、丝竹空;嗅觉减退不辨香臭,取迎香。此期亦可配合电针(负极接主穴,正极接配穴,以疏密波轻刺激20~30 min为宜)、局部闪罐及皮肤针轻叩,刺激局部皮肤,疏通经络气血,激发经筋的生理功能,促进其恢复。
笔者在跟随导师门诊伺诊2年时间,有幸学习到了导师对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这一常见病的独到治法。另外,导师治病善于守神、治神、调神,强调此举有利于针刺调节作用的发挥,诸病喜用百会及智三针,予以醒脑镇神之效,进针前后主要通过语言暗示、押手按压、反复行针等使患者精神内守,避免患者之神过松或过紧。对于极少数后期出现患侧面肌痉挛的“倒错”现象者,加刺后溪、申脉、照海等穴予以调理。与此同时,导师还特别注重医患之间的交流沟通,倾听患者生理及心理上的痛楚,对于那些对疾病恢复缺乏信心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重建信心,不厌其烦地嘱咐患者在治疗期间所需注意事项,与患者建立良好信任关系。如在治疗中嘱病员们配合适当的生活调摄,避风寒,防止眼部感染等,指导病员们自行按摩患侧面部,向患侧的牵拉手法等,这些均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防止复发的必要手段。周围性面瘫虽是针刺治疗最常见病种之一,但导师的这些临证经验和高尚医德让笔者深刻意识到,医者不仅要会治“体病”,还要善于治“心病”,其独到的临床经验,值得学生认真学习及发扬光大。
[1]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2]葛荣明.Ramsay Hunt综合征的诊治[J].上海铁道大学学报,1999,20(3):40-42.
[3]沈特立,曹莲瑛,张伟,等.周围性面瘫针刺介入时机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针灸,2009,29(5):357-360.
[4]王文琴.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体会[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1):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