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巷道》的文体风格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视角

2013-03-31 12:17李金妹李社教
关键词:拟声词文体巷道

李金妹, 李社教

(1.湖北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2.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黄石 435003 )

《古巷道》是当代知名作家古清生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这是一部反映上世纪80年代湖北大冶矿区村民与矿区利益冲突矛盾的小说,小说具有浓郁的地域和行业特色,本文试图以图形-背景理论对其进行文体和语言分析。 作为国外认知诗学的研究范畴的图形-背景理论很少被运用于汉语文本,尤其是矿冶文学的文本文体分析。运用“图形-背景理论”探讨《古巷道》的文体风格,分析文中前景化的拟声词、隐喻和叙事特征,挖掘其内在的认知理据,以更深刻地阐释该作品的主题意义,旨在验证认知诗学这一解读方法对本土作品的解释力和适用性,在一定程度上填补该研究领域的空白,同时也为研究黄石矿冶文学作品提供一种新思路。

一、图形—背景理论与语言文学研究

图形/背景理论起源于心理学以突显原则为基础的认知观,由Rubin首先提出。图形-背景分离理论是指通常人们不能同时感知到图形和背景,在某个场景中,有些部分是注意的焦点,成为图形,而其他的部分被忽视而成为背景。[1]图形和背景不但可以分离,在特定的条件下图形和背景也可以选择和相互转换。对于图形的选择取决于观察者的视角、识解方式、兴趣爱好,知识经验、认知需求等,同时还取决于作者创作的动机和情绪、采用的语用修辞和文体风格等。[2]图形-背景分离和转换不仅反映在日常生活感知的体验,也反映在语言结构上和文学作品中。图形-背景理论是语言组织信息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Talmy首先将图形-背景理论应用于语言研究,并列举了语言中的图形和背景的定义特征和联想特征。[3]作为有效的研究工具,它在解释句法多样性、介词的运用、时间状语的确定、倒装句、断裂句、被动结构等语言现象局部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可靠性。[4]

认知诗学是一门运用认知科学研究文学的学科,关注文本的解读,及故事的讲述对读者产生的情感、移情及审美效果。图形/背景理论体现了人们通过选择不同的视角、聚焦某部分加以详细观察和论述、以及忽略其他部分加以轻描谈写来解释场景的一种认知能力。因此,图形和背景是反映突显、感知前景化的主要心理运作机制,是前景化的认知基础。[5]下面本文结合“图形-背景理论”,从语音、词汇、语义和整体语篇结构等层面来分析矿冶题材小说《古巷道》的文体风格。

二、《古巷道》图形-背景分析

Stockwell[6:14]认为文学语篇中的某些方面比其他一些方面更重要或更突出。突出是一个心理概念,突出的程度和类型为读者识别文体风格提供一个主观认知基础。[7]有些常规语言反复使用而产生一种量的突出,形成认知概念或感知中突出的部分,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从而在读者大脑产生一种由图形和背景的对比和分离所带来的特殊文体效应,这在《古道巷》中表现得很明显。

(一)语音层面的图形-背景

拟声词是借助语音手段对自然界的各种声音进行模拟。《古巷道》中出现的各种拟声词有45处之多,作者在给我们娓娓动听地叙述起子和九疤子在古巷道寻找青铜斧的故事的同时,准确形象地运用了拟声词来表现人物的生活、情感、心理以及事物的特征等,唤起读者的听觉想象,产生对事物的丰富联想。 从摹拟的对象看,《古巷道》中的拟声词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拟人声。文中作者借用拟声词来展现各色人物的言行举止,音容笑貌,以进一步揭示其丰富的内心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

(1)“嘿嘿,嘿嘿……”王经理意味深长地笑。

(2)“危险?你怕危险?哈……哈……哈!”王经理仰头大笑……

(3) ……那家伙本能地一颤,九疤子得意地嘿嘿一笑。

(4) 起子就吃吃地笑。

(5)凤子笑嘻嘻地松了手,……

作者摹写人的笑声时,十分注意声音与人物心情、性格的协调。不同的笑声让读者联想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内心想法。如王经理阴险狡猾,险恶贪婪的本相在意味深长的笑声中显露无遗;九疤子的“嘿嘿一笑”暴露了他的凶残和恶霸;起子和凤子这对恋人在一起是发出的笑声,体现了他们俩开心、内心温存的生活气息。

此外,作者还运用拟声词来描摹没有声音的动态,唤起读者对事物发出声音的动态的联想,借助读者对于声音的感觉来创造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意境,使语句产生生动、形象的效果,增强句子的表现力:

(6) 起子头嗡地一响,腿肚子一软,便坐在了水里。

(7) 凤子点点头,禁不住眼泪刷刷地淌。

(8) 起子心里咯噔一下。

二是拟水声。环境描写烘托了人物心理、故事情节和意境氛围。文中出现的3次描写古巷道中不同地段的水的声音,把古巷道中黑暗崎岖、阴森恐怖、随时都可能坍塌的危险处境真实形象地在展现读者面前,传达了一种紧张惊险的气氛。如:

(1)他一晃一晃地往前钻,两脚趟得积水哗哗地响。

(2)巷道里的水渗得更厉害了,滴达滴达地响成一片。

(3)起子喘着气……隆隆的大水冲击的声音撞击耳膜。

三是拟物声。小说中对物声的摹拟,比比皆是。细细体会,发现这些精心选用的拟声词都是符合特定场景的“音响词”。古清生在《古巷道》恰如其分地运用大量的拟声词增强了情景的语言立体感,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强化了语言的审美功能。如:

(1)“当当!”响起两下敲门声,吓得起子一惊……

(2) 火苗一直往上涌……噼噼啪啪烧的干透的房梁令人愉悦地爆响。

(3) 松明子烧得沸的松节油带着火尾子噗噗地滴在潮湿的地上。

(4)咣当一声,刺刀从九疤子的手上滑落到地上。

(5) ……那鸡顿时仰翻在地,扑翅伸爪,扑腾扑腾地光荣牺牲了。

(6)啪嚓!九疤子的胳膊断为为两节,……

认知诗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认为,概念是通过体验、特别是通过感知和肌肉运动能力而得到的。人们在经验和行为中形成了概念和范畴,同时形成语义。现实生活中,人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语言意识,不仅十分熟悉许多事物的声音,而且对于发声的动作或状态也很熟悉,所以在读到拟声词的时候,既能感受到声音,也会自然地联想到发声的动作或状态,并依照传统的习惯来理解拟声词的抽象意义。[8]作者对拟声词的巧妙运用增强了作品的写景、状物、叙事等方面的艺术感染力,产生了突出的意义和引人入胜的文体效果,唤起了读者对于声音的体验,让读者产生联想。

(二)词汇、语义层面的图形-背景

这部小说的用词和语义修辞手法也独具特色。小说描写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发生在黄石大冶地区古老的矿山土地上的故事和人物的命运。矿山附近的农民纷纷涌入矿山,他们“昼伏夜出”,秘密地偷矿、抢矿、私自盗取国家的矿产资源,起子,九疤子、豺狗和称砣都是其中的一员,而矿山的经济警察也是那个时期的产物。文中真实、野蛮而又原始的气息极具浓郁的地域色彩,非常具有表现力,反映了当时黄石大冶地区的风土人情。小说使用的大多是普通常用的词语,而文中人物的语言有不少是方言口语、粗话和黑话,这些语言都与人物的性格、身份相符合。

认知语言学认为,明喻和暗喻都涉及语义的跨域,概念的映射,应归属于隐喻。《古巷道》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段,如隐喻、夸张、象征等,其中,隐喻是一大亮点,别具一格,有30余处,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的动物形象为喻体的比喻就有14处。如:

(1) 循着光望去,巷壁和巷顶犬牙交错,一些地方渗着水……

(2) 王经理面带微笑,点了支烟,便在沙发上坐下,翘起腿悠悠晃着,那双鳝鱼眼睛久久地盯着起子……

(3) 王经理仰头大笑,笑得猫头鹰叫似的……

(4) 起子举着火把,火烈烈地燃着,一只栖落枝头的火蝴蝶,不住地振颤翅膀。

(5) 起子扔了烟蒂,绕过一块龟背似的大石头……

(6) 石头砸下去,那家伙杀猪样叫了声,触电似地颤抖着……

以村民非常熟悉的事物作喻体的句子有10余处,如:

(1)不下百十条的土蛇相互绞在一起,象一大团乱草绳子。

(2)母亲如遭雷击,木桩般立着,脸纸一样白,眼睛里满是哀怨怯懦的光。

(3)那一次,他把队长家的厦屋烧了。火苗一直往上涌,跳到正房顶上,象冲锋的士兵占领下山头,疯狂地在屋顶上跳跃,欢呼,噼噼啪啪烧的干透的房梁令人愉悦地爆响。

(4) 九疤子的胳膊断为两截,那前面一节象折了的高粱秆样倒垂下来。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源于日常人类共有的经验。“隐喻的生成依靠经验知识,通过把不同的认知领域相互联系起来,引导读者展开对比和推理,将某一个领域的知识、经验映射到另一个领域。”[9]作者运用大量日常生活中人们熟悉具体的经验结构(“鳝鱼”、“猫头鹰”、“蝴蝶”、“乌龟”、“猪”、“草绳”、“高粱秆”等)来表现另外一些事物的属性特点。根据范畴化理论,这些词都属于基本范畴,具有构词能力高,词义丰富界限模糊、使用频率高等特点。因此,它们在小说中的使用增加了作品的丰富性和立体感,增加了小说的新颖性,也显示了作者的原创力、想象力和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另外,作者使用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人常使用的语言形式,短句居多,语言简洁明了;多用隐喻,精炼贴切,反映了文中人物的农民身份、性格、社会地位、所受教育的程度和居住区域等。

如果我们把常规语言作为背景或陪衬,那么采用这些修辞手段的语言因为数量和性质的突出而形成图形,让读者产生一种强烈视觉化效果,对已经熟悉的事情产生一种新奇感、陌生感,从而延长关注的时间,由此产生的文体效果不言而喻。

(三)语篇结构层面的图形-背景

认知诗学认为,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一种不断根据图形与背景的切换来改变注意力,并能由注意力的变化而重新形成图形和背景的动态过程。在整个语篇中,文本的语言特征和文体特色可以使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点上。随着文体特色的不断变化,图形和背景不断形成和改变,从而产生令人震撼、引人注目的形象和效应,读者的注意力也随之发生变化。文学的语篇特征、主题意义及联想意义正是在这一动态的过程中产生的。[10]

《古巷道》从宏观上采用双层并行的叙述框架。外框架,即小说叙事手法上的背景部分,是作者按照人物的行踪交代故事的发展进程,描写了起子走进 “古巷道”寻找传说中的一把青铜斧,以及在巷道里,起子、九疤子、凤子和豺狗为了争夺青铜斧,相互猜忌厮杀的故事。内框架,即图形部分,作者采用意识流的手法,以主人公起子的视角来追溯往事。通过起子的回忆,作者交代了他们进入古巷道的背景、缘由,同时交代了起子的出身和主要人物起子、九疤子、王经理、凤子和豺狗的相互关系,及主人公起子的生活背景和和个性特征等等。

作者在文中自然地插入起子的八段回忆,让读者的注意力时而随着起子的视角和回忆回到过去,时而回到古巷道的现实场景中。这种叙事方式反映了作者在认知过程中对于焦点信息的选择与组合方式,也让读者在图形和背景不断形成和改变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跟进故事的发展过程,了解人物复杂的生活经历、思想及情感,体验起子在瞬间产生的恐慌和精神分裂的心理状态。这种突出的叙事方法展现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作品深刻的主题意义,即人在金钱和利益的驱使下,人性发生扭曲和异化的过程,最终取得引人入胜的文体效果,让读者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三、结论

本文分析了古清生的矿冶文学小说《古巷道》在不同语言层面上,由图形-背景的对比和分离带来的突出的文体效果。图形-背景在该小说中的现实化研究表明:该理论对汉语文本的阐释也是有力的理论工具,是研究文体风格的一个崭新而重要的线索,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具有特别的美学价值,是认知诗学“本土化”研究的有力尝试。

[参考文献]

[1]李金妹. 从认知诗学的角度解读英语诗歌[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2(4).

[2]米卫文. 从认知诗学的角度看海明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主题[J].外国语文,2010,(5).

[3]Talmy, L. Towards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 1.[M]. Cambridge,Mass: The MIT Press, 2000: 315-6.

[4]李疆彤. 论图形-背景理论在认知语言学领域运用的优势及不足[J].宜宾学院学报,2008(2).

[5]李金妹. 认知诗学视角下前景化与图形/背景的关系[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2(5).

[6]Stockwell, P. Cognitve Poetics: An Introduc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7]吴显友. 他山之石:从陌生化到前景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1):142-146.

[8]李树红. 试论汉语拟声词的语言审美功能[J]. 学术交流,2009,(8):141-143.

[9]尹丕安. 模因论与隐喻的认知理据[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

[10]杨颖.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哈利·波特》认知解读[J].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9,(1).

猜你喜欢
拟声词文体巷道
高应力岩层巷道钻孔爆破卸压技术
动听的世界
——积累AABB式拟声词
再说拟声词“”
浅谈形似、意似、神似指导下的中韩拟声词翻译——以《活着》为例
基于FLAC3D的巷道分步开挖支护稳定性模拟研究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坚硬岩石巷道中深孔爆破技术的应用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强烈动压巷道支护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