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象承喻与崇阳重礼
——中国秦系货币造物的本原思想研究

2013-03-31 12:17
关键词:铸币本原造物

周 鼎

(西安美术学院 研究生部,陕西 西安 710065)

秦系货币原指先秦以来秦人所用货币,然而 实则包括受其影响的民国前历代货币。历史上秦系货币源远流长、形制多样,它不仅形成了中国秦系货币文化还成为中国传统货币文化的缩影。然而时下对秦系货币文化中铸币造物思想的种种理解,实则都不外乎为当前的一种时髦的流俗观念,而这又影响了时人对秦系货币文化中铸币造物思想的认识,从而最终无法抵制物欲横流当中拜进主义所造成的冲击,鉴此本文拟就秦系货币本原思想作一初步 探讨。

一、仿、象、承、喻:流行观念中的传统秦系货币造物思想

如前所述,时下对秦系铸币造物思想的理解不外乎为一种时髦的流俗观念,这种流俗观念至少包括如下几类:

(一)仿物造币:对纺轮等生产工具的模仿

纵观人类货币史,尽管“金银天然不是货币”,然而“货币天然是金银”,[1](P107)同样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也是如此,只是实际流通中更多的是铜铁等金属铸币。以秦系货币文化核心的中国货币文化主要表在秦系金属铸币的造物思想上,其中仿物造币观是时下流行的中国古代货币文化思想之一。 就是说,时下国内观点普遍认为秦系货币造型最早源于仿物造币观。因为,历史上中国先秦铜器等就曾多被认为是“铸鼎象物”的产物。[2]为此,秦系金属铸币的造物思想也被认为不外乎如此。比如,时下的流行观念就认为,春战时期圆形方孔钱最初为“西北方的秦国独用环币,其形制取象于纺轮或玉璧演化而来”。[3]类似的,战国时期“赵、韩、魏三国和周王室等地”的“布币”主要“脱胎于青铜铲形农具”“鎛”。[3]而齐国和燕国所谓的“刀币”则“取象于山戎 、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而南方楚国铸币“蚁鼻钱”则被认为是“由贝币演化而来”。[3]

(二)型象天地:对圆天方地宇宙观的观物取象

与对当时纺轮等生产工具等的仿物造币观不同,认为秦系金属铸币圆形方孔钱的造物思想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对圆天方地宇宙观的一种观物取象。 为此,后来有研究者认为秦系金属铸币圆形方孔钱实则直接源于《周易》中的64卦方圆图,而若进一步观之这又不外乎圆天、方地宇宙观一种图示,因为两晋时的鲁褒就曾指出“黄帝、尧、舜教民农桑,以币帛为本。上智先觉变通之,乃掘铜山,俯视仰观,铸而为钱。故使内方象地,外圆象天。”[4](P60)当然,这种金属铸币在流通中,同时具有“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并且“市井便易,不患耗折”[4]等优点。

(三)奉天承命:对顺天治国观念的象征与暗示

除仿物造币、型象天地观念外,认为类似圆形方孔钱等秦系金属铸币实为奉天承命即对顺天治国观念的暗示和拟喻,就是说秦系金属铸币如圆形方孔钱等这种内方外圆造型主要是对天命与人命合一或统治者江山永固这一治国之道象征与暗示。比如,王献唐曾指出:货币自从由国家政权介入即主管和铸造后,所谓的国运及人“命受于天,人主必顺天行事。其托体在德,事必与德相应,使天人合一。合一则人事即天心,天心喜而降福,保有子孙万世之业”。[5](P415)为此,秦系金属铸币如圆形方孔钱等的天人“合一”,则又恰恰以其“难朽象寿,不匾其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4]

(四)行寓方圆:对为人处事观的拟喻

与仿物造币、型象天地或奉天承命观不同,秦系货币如金属铸币造物思想也被视为行寓方圆即对为人处事观的拟喻。 就是说,秦系铸币并非只是一种经济关系而实喻一种人与人的交往,而其中的圆形方孔钱的内方外圆造型的意味则正是人生处事哲学的某种折射。比如,历史上古史文献中曾将《易经》中的“六二”爻辞即“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解释为“直其正也,方其义也。……敬义立而德不孤……则不疑其所行也”。[6]就是说“直是存心的正直、方是行为的道义”,即一个人只要内方外圆、胸襟广阔并包涵一切,则“不疑其所行也”,从而达至圣人的标准。[7](P19,P22)

由上可见,时下流行观念中仿物造币、型象天地、奉天承命和行寓方圆等观念被视为秦系货币造物的核心思想,并且这种秦系货币造物观对分别开启后人之于秦系货币与对天、事国或为人、待物等关系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单纯正确的东西还不是真实的东西”,[8](P926)就是说无论重物、象天还是承命或寓行都无不是将秦系货币造物思想归之于作为主体的人同分别作为客体的所谓之物、天(地)、国及人这样一种两分关系之上,由此秦系货币或铸币似乎也不过是这种主、客关系的产物而已,实际上,将秦系货币或铸币归之于这种主、客关系不仅还只是停留在外在的探讨之中而且还造成时下陷入对货币文化传承与创新乏力的困境,为此也没有真正揭示秦系货币造物思想的本质。如果回到或“面向事实本身”,[9](P488)可以发现秦系货币或铸币拥有远比重物、象天、承命更为本原的思想。

二、交换媒介:秦系金属铸币造物思想的现象学本质

反思流行观念秦系金属铸币造物思想,不由引发了对中国秦系金属铸币造物本原思想的现象学阐释问题。所谓“现象学”(Phenomenology)原指“由胡塞尔创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个在现代西方哲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哲学流派”。[9](P481)然而,所谓“现象”一词实则“来自于希腊词‘phainomenon’,意思是显现出来的东西或表象”,[10](P16)它最初是指“被给予性在感知中显现出来”(的“感性物体”如自然等),后来则扩展到“被想象物本身”、“被意识的综合对象”和“意识的被给予方式”及“一般意识的整个王国”等,[11](P155)或者说亦即泛指“呈现在意识中的一切东西”而并非“实体的表现”,因为“现象背后仍然是现象”即“本质”也就是“纯粹和一般的现象”或者说就是“所谓诸变体间不变的‘常项’”,[12](P33)而它作为“单子式的,处在不断的流变之中”那种由“一个贯穿的意向主线所构成的河流”又“只有在反思中”才能“被直观地体验到”。[12](P12)所以,作为“被看作是用现象学态度观察的先验纯粹体验的描述性本质学科”,[13](P181)“现象学就是这样一种哲学,一种对给予我们的知识的东西(即现象)的描述性分析”。[10](P16)换言之“现象学主要是一种寻求永恒真理的方法”,[9](P481)即“它是对给予我们的知识的所有东西进行分析”。[10]当然德国胡塞尔所采用的“现象学”方法实际上即“现象学还原法”,也就是通过“先验的还原法”即“悬搁法”或“括号法”和“本质的还原法”即“本质直观”来进行分析和实现的。[9](P487-488)

由此,就可以对流行观念中的秦系货币或铸币的造物思想进行这种现象还原,从而回到曾经被遮蔽的本真观念上来。也就是说对秦系货币或铸币仿物造币、型象天地、奉天承命和行寓方圆等多种流行的造物观念和意识进行质疑,即根据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对如上所述与之相关的各种流行“观念和意识”进行“悬搁”,亦即首先通过“历史的括号法”即“加上括号把它括号起来”并“宣判它无效”;[14](P63)接下来再用胡氏“本质直观”这种“现象学”方法对秦系货币类型及流行观念即“现象”进行“自由想象变更”并“否弃它们中所有的变项,而保留其中的常项”,从而达到或“面向事实本身”即“获得永恒不变的终极真理”。[9](P488)具体说来,就是对文明时代秦系货币或铸币的仿物造币、型象天地、奉天承命和行寓方圆观念中的物、天、国、人进行“悬搁”,而保留下交换行为中介及其金属、“象(法)”和 “方圆”这一串“常项”。由此可见,秦系货币或铸币的造物观念,显然实为以作为象(法)某物的方圆金属中介来实现交换以满足秦人之生存这一行为意图。显然,作为中国传统货币文化缩影的秦系货币如环形币等,其实就是一枚枚环形人工金属铸造物和用来交换产品即财富之媒介或一般等价物罢了。

当然,先秦时金属铸币除不定形的金属类称量货币外还有刀币、铲币和轮币等多种,然而通过对这些金属铸币的造型及观念的“悬搁”和“自由想象变更”并“否弃”“变项”、“保留”“常项”,它们所剩下的“常项”其实同样不过是一枚枚有“型”的人工金属铸件,即人工造物和用于产品交换的媒介或者一般等价物而已,这与秦系货币的观念几乎是如出一辙。

三、回报之物:中国传统秦系金属铸币造物思想的本原意识

如前所述,文明时代秦系铸币等其实为铜铸环形人工造物及用来交换产品的财富媒介或一般等价物,相对于文明时代,在中国史前,类似文明时代作为财富媒介的这种造物观念早已存在并且有其更深的本原意识。

所谓“本原”意识,实即以“生命意识”和“繁衍意识”为主的“人类发展的基本文化意识”,在中国并由此则形成“阴阳相合化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15](P1)的“中国本原哲学宇宙观”。[16](P6)而反观传统秦系货币,其实就曾深深地潜藏着这种曾为人所忽略的本原文化意识,这在古史文献中就不乏此遗风。

这是因为,“货币”一词在古汉语中初为单音词,其中作为最初“通‘化’”[17](P465)之“货,财也”,[18]也就是那种“变化交易之物”[17](P469)相对于作为“财”或“交易之物”的“货”而言,“币” 最初则实指“帛”,[19]即“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即财物,但也包括大“凡用作礼物(包括敬神)的皮、帛、玉、禽等”,后来则“泛指财物”,甚至也包括“诸侯之间贡纳的财物”等[20]一类的“礼物”。由此可见,所谓“货币”的最初之义,在中国可以理解为各行业或部落的人士在各自产品的“变化交易”中彼此相送的“礼物”。比如,最初的手工行业人士为获取农、牧业生活用品则以自己的具体财物如“币”即“帛”等作为回报的“礼物”,反之亦然。史前的这种为获取对方产品而将作为回报而自愿平等相送彼此都能接受的“礼物”即产品等,看似有别于文明时代的作为产品交换的媒介即一般等价物,然而在本质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这种平等相送和彼此认可的“礼物”本身就是一种交换财物的媒介或一般等价物,而且它还被赋予了一种人与人之间所特有的诗意和温情,特别是在产品匮乏之际文明时代的所谓货币即财物如“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实即都不如谷物和丝麻等实物货币即财物,而若“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21]

诚然,这种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变化交易”而彼此相送诸如生产、生活方面“礼物”的思想似乎只见诸于文字的记载,然而却并非始于文字诞生后的文明时代。就是说,除了古史文献中记述外,这种作为“礼物”的货币观实可上溯到史前渔、猎等部落天(神)与人(部落)之间的物“物”交换,而当时这种作为回报而用于相送的“礼物”意识,其实才是货币当时最为本原的思想。这是因为,尽管后来随着以畜牧为主的“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22]部落之间彼此相送货币即财物这一物物交换意识比天(神)、人之间的“交换”更为直接,然而氏族部落基于天、人或神、人之间浑沌一体的巫礼仪式中的交换意识依然兴盛。后来,这种本原思想在文明时代的文字中实际上仍有残存的痕迹,比如,货币作为在史前用以交换的“礼物”一语中之“礼”,作为“宗教祭祀仪式上的一种仪态”[23]实为“履”即以“事福致福”,[24]由于“履”的本义为“践踏”,[25]而“福”即“佑”,原指“祭祀用的酒肉”或以此来敬天(神)以求“保佑”或“腹满”即“富”,[26]显然,“礼”(禮)历史上尽管有不同的理解,然而其原初之意则实可视为乃史前人在巫仪中以“豆”(杯)盛“曲”(酒)及“肉”等物并通过模仿或触染等反复“践踏”活动向神灵等崇拜物“以事福致福”,而其所谓的“事福”之礼物则多是用以换取“丰(豐)产”或“丰(豐)收”而向神灵相送的“媒介”或等价之物,如除“曲”(酒)外应当还有“皮、帛、玉、禽等”。

同样,在秦系货币上这种作为回报而用于相送的“礼物”意识也依然潜藏着。就是说史的秦系货币尽管尚未出现所谓的金属铸币如圆形钱等货币,然而作为“华夏族西迁的一支”,[27]无论是对于因受“舜”重视而被“赐姓嬴氏”的“秦赵之祖” 即“伯翳”或“伯益”,[28]还是因“善养马”而受周孝王“分封在秦”即“今天陕西省西部”的祖先“秦非子”及后来因“护送”“东迁有功”而被周平王“封为诸侯”的“秦襄公”等而言,[27]由史前发展而来的秦系货币的这种本原意识则是一脉相承的。这是因为,被视为“三皇”之首的“上古东夷部族的祖先和首领”太昊,[29]与同时被后来文献记为“嬴姓”[28]的“中国五帝之一”即“颛顼”少昊,[30]单从其名的“字面来看,昊是由‘天’与天顶端的‘日’组成,是通天到太阳的意思”。[16](P137)因而其部落“氏族都是崇阳的部族”。所以尽管当时的少昊即“少皞氏初以燕(玄鸟)为图腾”,[28]然而这“燕”图腾实际上就是“太阳中的金乌”,同时“也是太阳”或者说就是“金乌太阳鸟”。[16](P137-138)而后来的秦系货币如环币即圆形钱恰恰是“崇阳”意识的体现,也就是以环币象征“金乌太阳鸟”即“太阳”并以此为“礼物”祈求和换取本部落生命、子孙和财富的“生生不息”。饶有意味的是,秦系货币的这种本原思想在后来即先秦的金属铸币“圆形圆孔币”上被得以保存,因为在史前“原始人的观念”往往“由人及物”并深信造物中“圆穿、圆圏”等其实“就是自然万物的眼睛和生命所在”,而“天上三光日月星是大自然的眼睛”,[31](P83-84)因而也是“生命所在”,反之亦然。就是说由于“金乌太阳鸟”即“太阳”能够“催生”万物,所以原始人往往再由物而及人,于是后来先秦的秦系货币如“圆形圆孔币”中的“圆孔”就如同“玉圭、玉碑凿穿成灵”,其实是“通天通神、生命永生”的象征,同时也是秦人先民们象征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太阳”,[31](P83-84)因为在后来 “崇阳”的先秦的秦人潜意识中太阳仍让万物“生生不息”的神灵,而这种象征“生命太阳”和“通天通神、生命永生”的秦系货币如“圆形圆孔币”当然也就同样也意味着“丰产”、“丰收”这种子孙与财富的“生生不息”。

当然,后来始于战国秦惠文王(前337年)时的“圆形方孔钱”看似“环币”“圆形方圆钱”的一种发展,但实际上仍然是丰产、丰收这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和财富意识的涌现,只是这时的“环形币”即“圆形方孔钱”,实际上已开始由“圆形圆孔币”中象征“太阳的圆形符号”与象征星、月的太阴符号“圆孔”的组合分别转向了“与男阳圭且符号相通的太阳的圆形符号”和象征“女阴菱形符号”[31](P84-85)即“生育”“母体符号”[15](P142)的结合,然而这对一向“崇阳”即热衷于“金乌太阳鸟”即“太阳”崇拜的先秦之时秦人来说,显然仍是渴望丰产、丰收这样一种“阴阳相合、生命永生”和子孙及财物“生生不息”的本原意识,[31](P85)这其实在后来民间多以铜币来替代或置放先前玉璧的丧葬习俗中仍然可以窥见这种意识的孑留。显然,无论是“圆形圆孔币”还是“圆形方孔钱”,其实它们最初的观念都是秦人先民们以“豆”(杯)盛“曲”(酒)等物并通过反复的“践踏”活动向“太阳鸟”即“太阳”等神灵“以事福致福”或为换取“丰产”和“丰收”而向其相送的财物即“礼物”。

由上可见,秦系货币造物的本原思想,实则是指包括秦人在内的史前人类,在天(神)、人巫仪中或氏族部落的变化交易中,用以回报神灵或其他部族之礼物以求丰产、丰收这样一种崇阳重礼的生命文化意识,而并非进入文明时代的那种基于主客基础上的仿、象、承、喻之类流俗观。当然,进入文明后的秦系金属铸币所被赋予内涵丰富了秦系金属铸币造物思想,然而无形中也遮蔽了对其本原思想的认识。

四、余论

中国货币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先秦前后就形成了以秦系货币为代表的传统货币文化。时下将秦系货币造物思想归诸仿物造币、型象天地、奉天承命和行寓方圆观等流行观念,不仅遮蔽了对其本原思想的认识,也造成现代民族金融企业标志设计产陷入从之则设计雷同和创新乏力困境。实际上,作为一种民族 “整体性的精神存在”,[32]用以交换之媒介和回报之物的观念,才是秦系货币文化中铸币造物思想的本原意识,亦即崇阳重礼的生命文化观。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资本论(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陈池瑜.“铸鼎象物”与“文物昭德”[EB/OL] .设计艺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http://www.sdada.edu.cn,2004.

[3]佚名.古钱币[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2008.

[4]巫宝三.中国经济思想史资料选辑[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5]王献唐.中国古代货币通考[M] .济南,齐鲁书社,1979.

[6]佚名.易传[EB/OL].(http://www.360doc.com2007.

[7]徐子宏.周易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8][德]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A].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选编)[C].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上海三联书,1996.

[9]夏基松.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0][美]维克多·维拉德-梅欧.胡塞尔[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1][德]胡塞尔.井顿堡就联讨讲座[A].胡塞尔.胡塞尔选集(倪梁康选编)[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12]张云鹏、胡艺珊.现象学方法与美学——胡塞尔从到杜夫海纳[D].浙江大学,2007.

[13][德]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M].商务印书馆,1996.

[14][德]胡塞尔.第一哲学(王炳文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5]靳之林.绵绵瓜瓞与中国本原哲学的诞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6]靳之林.中国民间美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

[17]黄现璠.黄现璠学术论文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8]佚名.货[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2008.

[19]佚名.币[EB/OL].求艺培训网http://www.whpx.net,2008.

[20]佚名.古代汉语词义分析[EB/OL].深圳自考人http://bbs.szikao.com,2004.

[21]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史库·彩图版26史[EB/OL].国学宝典,http://www.guoxue.com,2009.

[22][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3]赵建敏.基督信仰之“爱”与儒家传统“仁”“礼”整合的可能性[EB/OL].百度百科http://hi.baidu.com /感恩的缪/blog/item/dd3d8acc0,2007.

[24]佚名.礼[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2008.

[25]佚名.履[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2008.

[26]佚名.福[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2009.

[27]佚名.秦国[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2008.

[28]佚名.嬴[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2008.

[29]佚名.伏羲·对伏羲传说的看法[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2008.

[30]佚名.少昊[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2008.

[31]靳之林.生命之树与中国民间民俗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2]丁亚平.艺术文化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铸币本原造物
唐代铸币管理制度探析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本原Heronian三角形的一个注记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回归教育本原的生物学教学
造物美学
『闭卷』询问让人大监督回归本原
以木造物
对“自度曲”本原义与演化义的追溯与评议
南京博物院藏近代铸币钢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