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满治验举隅

2013-03-31 09:30:29指导姚美玉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腹胀满通腑行气

张 杨,指导:姚美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哈尔滨 150036)

笔者在跟随导师姚美玉教授侍诊时,诊治一腹胀满伴疼痛30余年患者,疗效满意,介绍如下。

管某,女,59岁,每月腹胀满伴疼痛2~3次30余年,不发作时如常人,辅助检查:腹部平片未见明显异常;妇科超声:子宫、双附件未见明显异常;消化系彩超:肝脏脂肪沉积、胆囊壁毛糙,脾、胰、双肾、膀胱未见异常声像。自述23岁头胎,孕时正常,产时用六六粉包装袋铺在身下,产后2 d,腹部肿胀如鼓,疼痛拒按,不可转侧,起身困难,不能进食,随后出现恶心、呕吐、目不可视等症状,未作任何检查,自服中药(药名不详)后好转,但仍时常加重,2年后小孩不明原因夭折,未避孕未再孕。26岁在哈尔滨某医院就诊,诊时腹中满是腹水,诊断为癌症,不可治愈,故该患放弃系统治疗,痛时肌注杜冷丁缓解,反复发作后无效。自述平素畏寒,不食寒凉,不喜荤腥,习惯性便秘,约每隔10 d出现腹胀满、疼痛拒按、两胁下明显,不能转侧,痛时发热,夜间加重,同时无便意,增加腹压以助排便时必先呕吐,后排便,便出腹痛消失。舌紫暗,苔白腻,脉紧弦。辨证为脾胃虚寒,寒邪凝滞,气机不畅,腑气不通。治则为散寒温里,行气通腑。予大黄附子汤合厚朴三物汤。7剂,1剂/d,早晚分服。1周后复诊:自述服药期间发作1次,右胁下胀痛较重,但排便较以往相对通畅,仍有呕吐,同时伴有头痛,腹不痛时可食凉,舌紫暗,苔白腻,脉紧弦。辨证为脾胃虚寒,寒邪凝滞,气机不畅,腑气不通。治则为温中补虚,行气通腑,疏肝健脾。方药:上方减附子、细辛,加柴胡、党参、茯苓、吴茱萸、大枣、生姜。7剂,1剂/d,早晚分服。2周后复诊:服药期间无腹痛,排便正常,饮食欠佳,舌紫稍红,苔花剥,脉弦数。辨证为脾胃虚寒,寒邪凝滞,气机不畅,脾胃虚弱,治则为温中补虚,行气通腑,疏肝健脾。方药:上方去附子、细辛、生姜,加干姜。7剂,1剂/d,早晚分服。3周后复诊:服药期间无腹部胀满疼痛,排便正常,舌紫稍红,苔花剥,脉弦数。停药并予以温中行气健脾之药,未在复诊。

按:《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载:“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又载“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该患脾阳素虚,阴寒内生,寒实内结,腑气不通,故出现畏寒、腹满痛等证,而痛时发热也与原文相符,乃寒实积滞,阳气郁闭所至。因此主用大黄附子汤以温下寒实;因该患患此病症数十年,必有气滞,故合之厚朴三物汤以行气消积。2诊患者畏寒改善,附子及细辛均可减量,同时加柴胡助疏肝理气,党参、白术、茯苓以补气健脾。但仍有呕吐,并伴有头痛,《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故合以吴茱萸汤,方用吴茱萸温胃止呕,生姜温胃散寒助吴茱萸之力,同时用大枣助党参益气补脾。3诊患者畏寒症状已不明显,亦无呕吐及头痛,故可去附子、细辛、生姜,加干姜以温中散寒。4诊患者无腹胀满之证,故可停通腑之药,为防止复发,仍继续口服温中行气之品,因该患持续出现花剥苔,为脾胃虚弱表现,故应同时治以健脾之法。

腹满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胃肠道疾病及肝、胆、胰腺等疾病[1],出现肠胀气、积气或腹腔积液等症状。该患生产时感染六六粉之毒,产生大量腹水,故腹胀满,疼痛拒按,后经治疗腹水减少,但仍有腹腔感染,影响胃肠道功能,使肠蠕动减慢,故习惯性便秘,粪便积聚日久便可形成不完全性肠梗阻,反复出现腹满胀痛等症。

[1]魏琳琳,周莉,时红波,等.Th17在常见肝脏疾病中的作用[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3,29(6):477-478.

猜你喜欢
腹胀满通腑行气
中医学“行气”医术初探
《修真秘要》导引系列之十五 “陈抟睡功(一)”“吕祖行气诀”导引法
腰背痛:揉按委中穴
人人健康(2017年7期)2017-04-11 21:20:44
从中医“腹胀满”看脾胃病
喝姜枣陈皮茶除腹胀
湿气过重有征兆
通腑降气汤治疗腑气郁滞型便秘60例
中暑验方
通腑法的临床应用
行气药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