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奇
(重庆交通大学理学院,重庆 400074)
全球化是指由于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国际分工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人类经济活动开始大规模地突破国家、民族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以经济为主导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诸方面全方位的沟通、联系和相互影响,以及合作与冲突并存的客观进程与趋势。
全球化的兴起主要得益于科学技术特别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首先,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信技术(信息通信、互联网以及公共交通)的飞速发展促进全球通讯网络的出现。通信网络的出现不但使人们体验到世界整体性,而且促进了全球化意识的形成。其次,一些全球性问题,尤其是地球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等问题日趋严重,极大地增强了人们的全球意识。再次,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普遍出现经济“滞胀”局面。随着西方国家对凯恩斯主义政策的否定,形成了一股“新自由主义”势力,它主张放松管制,给市场以充分自由,依靠市场实现资源的最佳分配。市场支配一切的结果是企业开始大批跨国投资,寻找便宜的劳动力。与此同时,西方各国相继放弃对金融的管制,国际资本更加自由流动,到处寻找最佳投资场所,有力地推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进而促进了全球化的形成和发展。
全球化思潮是伴随着全球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并经西方一系列赞成并探讨全球化现象的思想家所倡导,而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支持与剖析全球化现象的较系统、较集中的思想运动。
西方全球化思潮主要有以下几种较成型理论。
其一,哈维的“时间—空间压缩”论。哈维指出,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实际上已经把空间和时间的客观品质“革命化”了:一方面是花费在跨越空间上的时间急剧缩短,以至于人们感到现存就是全部的存在;另一方面是空间收缩成了一个“地球村”(Global Village),使人们在经济上和生态上相互依赖。这两方面“压缩”的结果是:人们在感受和表达时空方面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和焦虑,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社会、文化和政治上的回应。前一个方面的“压缩”可以叫做“使时间空间化”,后一个方面的“压缩”可以叫做“通过时间消灭空间”。
其二,詹姆斯·罗斯诺的“全球化动力说”。罗斯诺认为,全球化的最显动态体现为一种强劲的动力,全球化是对地域化的超越。地域化是国界的限制,全球化则是国界的扩展;地域化意指分权、分散和分解,而全球化意指集权、一致性和一体化。罗斯诺最终得出结论:要使全球化及其动力永久下去,关键在于逐步形成全球化运作的规范,给予其制度和法律上的保证,从而使之和平有序地推进下去。
其三,赛义姆·布朗的“全球化结构说”。布朗认为,在全球化过程中,以民族国家为单元和中心的政治结构正在向全球规模的政治空间拓展,国家开始与非国家主体、超国家主体结成紧密的多向关系,形成多层面、立体型的多元共生、共存格局,由此向世界中心的政治结构转变。
其四,托马斯·弗里德曼的“全球化体系说”。弗里德曼认为,当今世界己经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全球化并非一种选择,而是一种现实。全球化不仅仅是一个现象、一个潮流,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取代冷战体系的一种新的国际体系整合。在弗里德曼眼里,全球化就是自由化、市场化、资本主义化,甚至是美国化的过程。弗里德曼也承认,全球化体系必须建立在三个相互重叠、相互影响的平衡的基础之上,即民族国家间的传统性平衡;民族国家与全球市场间的关键性平衡;个人与民族国家间的协调平衡。各个平衡的综合实现才意味着全球化体系的合理化。
其五,迈克尔·哈特和安尼奥·内格特的“全球化秩序说”或“新帝国论”。他们认为,伴随着经济、政治、文化不可抗拒的全球化,“一种新的统治结构与逻辑逐步显现,一个新的全球秩序也正在形成。”这是一个全新的帝国,新帝国内的权力结构和运作是金字塔型,大体分三个阶层:上层塔尖顶端是美国,其下是以西方主要工业国为主的民族国家。上层的底面由操纵全球军事和金融权的各级各类国际组织所组成;中间层由跨国财团和臣服于跨国财团的民族国家所组成;最低层由普通民众构成。从一定程度上讲,“全球化秩序说”或“新帝国论”在为审视全球化提供新视角的同时,也为“全球化即美国化”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依据。
其六,肯尼思·沃尔兹的全球化治理说。其基本观点是:全球化渊源于美国,不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和现实;全球化是由市场而不是政府造成的,“自由市场、透明度和创新性成了主要口号”;全球化意指同质化,即价格、产品、工资、财富、利润趋于接近或一致;也意指跨发展条件的相近或一致;全球化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它主要是指地球南北关系中的北方,全球尚未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全球化;过去的时代里,是“强者消灭弱者”,弱肉强食,现在的经济全球化时代里,“快者为王,慢者失败”,败者遭殃;在全球化条件下进行治理,相互依存再次与和平联系在一起,而和平又日益与民主联系在一起。
其七,詹姆斯·米特尔曼全球化综合说。其核心观点是全球化不是一个孤立现象,相反,它是多种过程和活动并存的“综合征”,“全球化不是单一方向的一种综合现象,而是诸多向度的过程、活动、观念和改革框架的综合化”,由此成就为“在全球政治经济框架内人类活动环境特征的最高模式”。
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以及全球化思潮在国内高校的迅速传播,全球化思潮对高校大学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全球化以经济全球化为主要推动力,以各国科技、文化、政治全面广泛交往为基本内容,它顺应了人类社会的基本要求,促进了世界的发展和繁荣,有力地推动了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改革开放,特别是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逐步全面融入全球化历史进程中,与世界各国经贸上的往来更加密切,并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按年均1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得到了显著改善和提高。同时,国家的教育、科技、文化、政治、法制、民主等社会事业也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因相互借鉴、学习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国际地位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使中国成为国际社会近现代史上少有的几个充分利用国际和平发展环境,并通过和平手段迅速发展强盛的国家之一。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大学生普遍亲身感受到因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巨变,因而积极主张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反对封闭僵化,反对传统保守,使中国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更加全面地融入全球化浪潮之中,与世界共同进步和发展。
在全球化时代,网络通信技术迅速传播各种信息,并拉近了各民族和国家间的距离,世界任何地方发生的事件,短短几分钟就可以传遍全球,从而使学生能迅速了解身边和世界各地发生的各种重大事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积极现象,也包括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各种全球性问题,如贫困饥饿、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人权、战争、艾滋病、恐怖主义等。网络在迅速传播各种信息的同时,也因其自身的功能,使学生能借助网络学习、交流、购物、交友等,学生的活动空间得到空前扩展。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受到千百里之外事情的塑造,因此,中国自身的发展必然受到国际社会的影响,应借助全球化时代科技、文化等迅速发展的时机,积极推进中国自身的现代化进程,从而使中国全面融入世界大家庭,中国的发展更加离不开世界;而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由于其国际地位、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在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影响,也使世界的发展更加需要中国的广泛参与。而且在处理人类面临的共同矛盾和问题时,因相互团结、合作、协助和共同努力,使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关系更加融洽和谐。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全球化不仅拓展了大学生的视野,扩展了大学生的活动空间,也使大学生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全球化的视角思考问题,他们不仅关注国内各种社会事业的发展变化对国际社会产生的影响,也关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国内产生的影响;同时他们也普遍能以更加开阔和全面的眼光看待问题、思考问题,以更加合作和开放务实的态度处理问题。不少大学生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积极参与到全球化进程的行列中。
全球化是肇始于欧美的现代化进程在当代的深化与扩展,在这个过程中,自由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经济法则成为了全球化背景下的生存和发展的普遍真理,广大学生深刻感受到,任何文化、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个人都在快速的发展变化中受到外界的冲击,快者为王、慢者为败、败者遭殃,各种科技和先进文化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及各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主动积极,勇于面对矛盾和问题,以前瞻性的眼光和敏锐的视角洞察世界,广泛参与,虚心学习借鉴,大胆创新,不断增强自身和民族生存发展的竞争能力。同时,不少学生深刻意识到,对“地球村”这个人类生存的共有家园,每个国家、民族及个体,都有责任细心照顾,关心呵护,树立“人类尺度”,强化生态意识,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方有人类的发展繁荣与进步。
由于全球化首先是经济全球化,并且首先在经济发展方面产生了显著的效果,从而使得部分学生简单地注重全球化的经济效应,注重全球化所带来的现实和眼前的经济利益,以经济利益衡量一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盛行。同时,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改变了以往通过媒体直接传播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策略,凭借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优势和先在地位,利用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等各种接触机会,通过影视、网络、快餐店、摇滚音乐等,大力渗透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思想,引诱他们对西方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乃至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认同。而且,由于全球化在某种程度上从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凸显出社会主义与发达资本主义之间尚存一定的差距,在全球化进程中,绝大多数曾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转向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而仅存的包括中国在内的少数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不高,受到主要是按西方国家意志制定的国际经济规则的约束和钳制,在全球化中缺少话语权,并处于不利地位。这就导致不少学生对社会主义未来发展前景表现出悲观的情绪。
全球化于20世纪80年代产生于美国,首先表现在经济全球化方面,在当今社会,它主要表现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及个人在经济、科技、资讯、生产、贸易、政治、思想、文化、生态等方面相互协作、彼此依存而形成的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进程。因此,要通过教育使学生明白,全球化不只是经济全球化,而是社会发展全方位的全球化,既有东方,又有西方;既有经济,又有政治;既有社会发展,又有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全球化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深刻变革,促使各个国家和人民不断调整战略和发展思维,深入探究如何协调处理自身与全球共同发展的问题、全球利益一致化的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共同应对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等等,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的发展与进步。同时,还必须使学生明白,全球化进程并不处处都是鲜花绿草,它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比如在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定制全球化规则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重要的世界性经济组织被大国所控制,为传统大国谋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发展更加不平衡;跨国公司的趋利性、垄断性和掠夺性对东道国产业带来破坏;国际游资扰乱一国或地区经济金融的稳定性;生态环境恶化、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等问题。甚至连美国这样的全球化首倡者在全球化进程中都相继爆发了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债务危机,在世界史上是空前的,其影响也是极其巨大的。所以,与全球化伴生而来的出现了反全球化浪潮,20个世纪末的“西雅图风暴”,本世纪初巴西的世界论坛都充分说明,全球化并不能反映人类的共同愿望。因此,在全球化冲击面前,必须保持清醒头脑,趋利避害,确保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
全球化进程是现代化进程,它涉及信息通讯、经济、危及人类共同命运的全球性问题、国家体制、国家制度、民族文化和文明等多方面,是一个多维度过程,是一个不平衡发展过程,是一个冲突的过程,是一个观念更新和范式转变的过程,但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已成为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直面的客观现实。同时,现实发展证明,全球化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也为中国的跨越式发展与繁荣进步提供了一个大好的平台和机会。因此,必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开放意识、全球意识,根本性地改变以往狭隘、僵化、保守与落后的观念和偏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充分利用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大力加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建设,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为争取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主导权,必须深入学习、了解和全面掌握全球化进程中一些共同的准则和规律,增强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法制观念,严格按规则行事,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和损失。要树立和谐发展意识,面对全球化进程带来的人口爆炸、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地区发展差异严重等问题,必须立足人类共同利益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增强环保意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意识、全球共同发展意识,确保人类健康、持续、可协调的发展。
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其既有的传统、固有的根本。中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以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积极推崇高雅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通过教育,使学生明白,正是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使中华民族能够生生不息,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经受住了各种外来文化的侵蚀和冲击,保持了中华民族固有的优秀特质;也正是在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上,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我们能够凝聚共识,坚持继承与借鉴相结合,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充分学习、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地区和民族优秀的文化,抓住全球化带来的有利时机,坚持改革创新,才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朝气与激情,呈现出勃勃的发展生机。今天的中国,民族团结和谐,社会事业发展兴旺,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中华民族表现出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自信和决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完善,以及充分利用全球化进程带来的有利发展机遇,通过30余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综合国力得到显著跃升,国际地位明显提高,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西方传统资本主义制度显得软弱无力,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得到充分体现,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的信念更加坚定。但是,由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所享有的优先话语权以及几百年来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先机,再加上全球化在某种情况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从而使它们在面对中国这样一种“异质”文化冲击时,不仅不愿接受现实,还以一种嫉妒的眼光看待“中国模式”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甚至采取一些卑劣的手段污蔑中国的发展方式,千方百计地利用中国改革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制造麻烦和事端,借以干涉中国的内政外交,阻碍中国的发展,并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中国的文化和价值渗透。而当代大学生是在和平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出生和成长的,他们从一开始就接受现代西方文化的影响,缺乏“安全意识”,对西方一些具有极强欺骗性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缺乏辨析力,容易受骗上当。因此,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国情世情教育,让他们深刻了解中国的国情及发展现状,了解中国从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所经历的艰辛与探索,了解中国在融入全球化过程中所经历的坎坷与曲折,了解经过30多年来国家的每一步发展变化所付出的辛劳和代价,了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几代国人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从而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发展道路、发展成果。要通过教育,让青年大学生充分了解到,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和平、合作、发展的同时,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更为激烈,必须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不动摇、不折腾、不懈怠,集中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才能继续充分抓住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更加积极主动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挑战,确保改革发展大业顺利推进,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事业前景更加辉煌。
[1]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洪晓楠.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及其影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刘书林.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宁先圣,石新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社会思潮[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5]邓卓明.社会思潮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6]余文烈.全球化、反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未来[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04):
[7]丁银河.全球化思潮述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2):06-11.
[8]郑一鸣,李智.世纪之交的反全球化思潮及其对全球化的批判[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4):112-116.
[9]龚振黔,孙树文.全球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契机[J].思想教育研究,2006(11):79-83.
[10]张耀灿,梁建新.思想政治教育加强西方思潮引导的方法论思考[J].思想 理论 教育,2006(23):112-115.
[11]戚务念,何齐宗.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取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3):26-30.
[12]陈红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路径探究[J].探索,2012(2):13-17.
[13]赵建伟.高校网络德育场的构建和运机机制研究[J].探索,2012(3):146-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