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在针灸治疗中的作用

2013-03-31 06:04文建华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调气泻法脉象

文建华

(安徽中医学院,合肥230038)

脉诊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定了中医诊断学的基础。[1-2]脉诊作为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对针灸施治也有其重要之处。《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到:“凡用针者,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可以看出,早在很久以前就认识到脉诊对针灸的重要性。笔者在导师的指导下,认真诵读《内经》《针灸甲乙经》,收获良多。

1 脉诊察气,针灸调气

脉诊作为疾病诊断的重要标准,对疾病证型的辨别具有重要作用,针灸作为治疗手段亦需辨证论治。因此,有重新评价脉诊在针灸中的作用的必要。[3]

《素问◦五脏别论》曰:“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现于气口。”强调五脏六腑水谷精微的活动反应在气口。《灵枢◦终始》说“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认为诊察寸口和人迎两处,可以了解人体阴阳的虚实盛衰,以及阴阳的平衡情况。而《内经》中提到:“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认为寸口脉候阴,主内;人迎脉候阳,主外。通过比较寸口与人迎两处的脉动程度,可以判断阴阳盛衰及所病经脉,进而决定针刺的补泻方法。《内经》中认为气口的脉象可以反映人体内气血的盛衰,即“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从而不难看出,脉象可以诊察气的盛衰。

《灵枢◦刺节真邪》认为:“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指出用针治病,主要在调节气的盛衰。另外,《灵枢◦终始》进一步证实此观点:“凡刺之道,气调而止”。即大凡针刺,都是以气达到阴阳调和为目的。从而得出脉诊的作用在于察气,而针灸的目的在于调气。

2 脉象虚实决定针灸补泻方向

根据脉象可以确定疾病的证候,反映疾病的病因、病机。故可以根据脉象来指导治疗。[4]通过诊察脉象,可以辨别疾病为虚还是为实,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灵枢◦终始》描述:“脉动而实且急者急泻之,虚而徐者则补之”是说脉的搏动坚实而急速的,就立即用泻法;脉的搏动虚弱而缓慢的,就用补法。可以说《灵枢◦终始》这句是针灸总的治疗原则。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脉象,人体内则表现出不同的气血盛衰变化,故应该采取相应的针灸方法。《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提到根据脉象的缓、急、大、小、滑、涩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针法。“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已按其疝,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脉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灵枢◦终始》对针灸方法的选择也作了相应的论述,指出:“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泻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即脉实者宜深刺,脉虚者宜浅刺。

通过脉象确定气的盛衰,为针灸调气确立方向。正如《灵枢◦禁服》论述:“盛者徒泻之,虚者徒补之,紧则灸刺且饮药,陷下徒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3 脉诊决定针灸补泻先后

《灵枢◦终始》篇记载:“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泄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泄其阳而和之。”即这种后泻实,先补虚的观点对后世针灸临床很有指导意义。

4 脉诊可以判断针灸“得气”

针灸治疗的目的在于调气,针下则气动,脉能察气,气动脉象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中医讲究同病异治,根据患者不同体质,施术强度应有区别:老年人得气较青年人慢等。[5]《灵枢◦九针十二原》曰:“气至而有效”。即针下得气,即为有效。《灵枢◦终始》对此做了具体说明:“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者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者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实证用了泻法,脉象由坚转向虚软;虚证用了补法,脉象由虚转向坚实有力,则说明针下得气,针灸治疗有了疗效。否者,实证用了泻法,脉象仍然坚实;虚证用了补法,脉象却虚软而不坚实,虽然患者感到轻快或舒服,疾病也未除去。因此,临床可以通过脉诊诊得针刺前后脉象的变化,来判断针灸是否“得气”,然后根据脉象变化做出适当的补泻调整,提高针灸临床疗效。

5 脉诊能够反应针灸禁忌

在临床,一个针灸医师对针灸禁忌的了解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患者疾病的预后。怎样熟知针灸禁忌,脉象就是一个很好的参考标准。早在《灵枢◦热病》就有记载:“无刺病与脉相逆者。”《灵枢◦逆顺》中说:“无刺浑浑之脉”。另外,《针灸甲乙经◦针灸禁忌第一(上)》曰:“无刺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都在告诫临床,应当牢牢把握脉象,辨证论治,切勿反其道而行。正如《类经◦阴阳虚实补泻先后》曰:“泻虚补实,是为反也。”当病情复杂时,脉诊可以结合其他临床表现指导针灸禁忌,《灵枢◦卫气失常》指出:“诊视其脉大而弦急,及绝不至者,及腹皮急甚者,不可刺也。”即患者脉大而弦急,或脉绝不至以及腹皮绷急紧张,就不能用针刺治疗。

综上可知,脉诊是中医在辨证中不可缺少的诊断方法,在中医辨证中起着极为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6]中医脉诊在针灸治疗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贯穿针灸治疗前后。正确使用脉诊,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不过针灸医师不能一味的依赖脉诊,还应根据中医理论,四诊合参,抓住主症,治疗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李彤.论中医脉诊之道[J].吉林中医药,2011,31(6):501-502.

[2]梁士朋,艾华.脉诊研探[J].吉林中医药,2009,29(9):744.

[3]孙文善.脉诊与针灸医学[J].针灸临床杂志,1997,13(4-5):6-8.

[4]李绚,刘公望.《伤寒论》脉诊应用之解析[J].吉林中医药,2008,28(10):706-707.

[5]赵金生,赵玉生,郭义.影响针灸作用的因素分析[J].吉林中医药,2012,32(1):87-89.

[6]刘忠一,王惠君.论中医学习应重视并践行脉诊[J].吉林中医药,2012,32(7):656-657.

猜你喜欢
调气泻法脉象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从炎症/免疫反应调节浅析调气活血药物抗肿瘤效应的机理
生气莫如调气
太阳穴
以基因芯片探究针刺泻法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肾脏基因表达的影响
105例弦脉的“计算机脉象仪”脉图参数分析
藏药甘露调血粉剂和调气粉剂对104 例高血压病人临床基础研究
顺时针揉通便 逆时针揉健脾
经方配伍中调气法的应用规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