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健 任岩春 宋越
糖尿病患者因存在自主神经功能与内分泌功能障碍常伴有神经精神症状,这些情绪障碍又可以成为糖尿病症状发生和进展的诱因,有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抑郁症是健康人的2倍[1]。急性心肌梗死因发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也常常给患者带来恐惧、紧张甚至悲观、抑郁等情绪波动,而发病患者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对病程、转归及预后有重大影响。糖尿病与冠心病关系密切,常常合并发生,二者同时存在可能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更大的影响,对疾病转归不利。本研究的目的旨在通过积极的心理干预改善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住院的糖尿病合并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72例,其中男51例,女21例;平均年龄(57±13)岁;符合WHO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心理干预治疗组40例及对照组32例。2组间性别比、年龄及心脑血管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吸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均测定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的仪器Bio-Rad D-10来自于德国罗氏公司,生化指标测定采用日立7180生化指标检测仪。随访2年,观察2组患者发生再发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再入院、心源性猝死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及2组患者非心因性死亡的情况。
1.3 心理干预的治疗方法 针对患者产生的心理状态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1.3.1 紧张、焦虑: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后因对疾病不了解常常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要通过密切的观察及时发现患者的情绪变化,适当的对患者讲解一定的医疗知识,提供一定的治疗信息,将治疗过程中积极的方面告知给患者,并且要暗示或明确告知紧张的负面情绪可能会带来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的不良影响,与患者交谈要语气轻柔,减少激惹患者的因素,从而让患者逐渐安静下来,尽快进入患者角色,配合临床治疗。
1.3.2 悲观、抑郁:这类患者对于疾病的治疗产生悲观情绪,轻度低落,认为得了绝症,以后的生活将在痛苦中度过。针对此类患者应强调目前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既往病患得到积极治疗后恢复工作和生活的典型病例,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待患者病情稳定,可通过交谈生活中常见的趣闻趣事或者患者以前感兴趣的事情来增进医患之间的情感,使患者打开心扉,再对其进行疾病的相关健康教育。
1.3.3 不在乎的心理:患者对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危害认识不足,疼痛等症状消失后即会认为疾病已经痊愈,不听医务人员的劝阻过早下床活动等,针对此种情况,护理人员要耐心劝阻,对相对年轻的病人要适当告知疾病的危害性,使其对疾病产生重视,对于年纪相对较大的患者,要注意在尽量避免增加其心理负担的基础上,通过奖励性的语言对其配合治疗进行鼓励,并注意观察部分家属或亲友的语言可能对患者产生较好的影响,双方进行配合,共同使患者的临床治疗顺利进行。
1.3.4 多疑、不信任:根据患者性格特点不同,采用不同的语言方式,又是也可应用暗示性的语言,让患者了解目前医学上对于糖尿病及心肌梗死的治疗较为完善科学,患者的主管医师的临床经验比较丰富,治疗的成功率较高,通过其他成功治疗的病例,让患者对目前的治疗充满信心,对主管的医护人员产生信任。
1.3.5 针对患者家属进行的心理干预:要通过家庭的力量,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给予患者家庭的温暖。指导家属进行日常生活的护理,科学饮食的调控,监督患者戒除吸烟等不良嗜好,在家中针对心率、末梢血糖等指标进行监测。
1.3.6 随访:通过电话回访以及定期举行健康教育活动的方式,强调生活方式干预、各项指标的控制监测等全面治疗对于疾病转归的重要性,通过患者与患者、患者与医务人员的交流活动,掌握科学的治疗疾病的方法,避免不良情绪的干扰。在随访的过程中,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问卷调查进行评估,如果发现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比较明显,也可在医生的医嘱下进行适当的药物干预。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患者血糖化血红蛋白以及血脂控制情况 见表1。
表1 2组血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情况比较±s
表1 2组血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情况比较±s
注:与入选时比较,*P <0.05,与对照组比较,#P <0.05
?
2.2 2组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及不良事件的情况 见表2。
表2 2组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及不良事件情况 例(%)
糖尿病与冠心病关系密切,其二者之间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2],糖尿病患者中有60% ~80%最终死于心血管疾病[2]。而心理因素对于糖尿病及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不容忽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伴有复杂的负性情绪体验[3],从而带来肾上腺素等激素水平升高,心理因素既可以是发病诱因,又对糖尿病及冠心病的转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与单纯糖尿病或抑郁症患者相比,伴糖尿病的重度抑郁症(MDD)患者的心肌梗死(MI)风险增加 82%[4]。
糖尿病与心肌梗死均可造成焦虑、抑郁等情绪变化,而当糖尿病患者合并有急性心肌梗死时,这种情绪上的波动更加明显,在已有的糖尿病的情绪障碍的基础上,心肌梗死带来的恐惧、绝望、焦虑等,使得神经内分泌激素的紊乱进一步加重,对于心肌重构等病理生理过程带来不良影响,从而影响疾病的预后[5]。因此,心理因素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医疗专家的重视,焦虑及心理压力带来的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大量分泌强从而引起心率、血压的升高,积极的心理干预可以让患者心情放松,乐观对待疾病,有利于血糖、血脂等各项指标的控制,提高其生活质量,改善疾病预后。
本试验即观察了积极心理干预对于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血糖等指标的控制情况以及再发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情况,给我们带来了可喜的结果,研究得出结论心理干预可以使临床指标得到有效的控制,并且使恶性事件发生率有所减低。
当然,心理干预只是临床治疗的一部分,我们亦应同时强调合理的药物治疗、科学的生活方式等综合性、个性化治疗。
1 许玲,崔景秋,王德全,等.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中国糖尿病杂志,2003,11:46.
2 Raza JA,Movahed A.Current concept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diabetes mellitus.Int J Cardiol,2003,89:123-134.
3 朱霞东,邹文华,王民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负性情绪的相关因素探讨.中国民康医学,2008,2:245-246.
4 龚绍麟主编.抑郁症.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7-129.
5 Jeffrey F,Scherrer E,Lauren D,et al.Increased risk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depressed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Diabetes Care,2011,34:1729-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