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事回放】
铁观音的大“逆”之道
2013年年初,许多媒体对铁观音市场回落刊发了观察文章,本刊也发表了欧阳道坤署名文章《铁观音的大“逆”之道》,对铁观音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度分析,引发了茶界大讨论。
观点互动
欧阳道坤的这篇文章堪称应景之作。应什么景呢?关注茶产业的人都会发现,2012是铁观音的“小寒”年。2012年新春伊始铁观音便遭遇了农残、稀土超标的棒喝;年中,许多铁观音门店纷纷关闭,有的茶老板甚至溜之大吉,逃之夭夭;同时铁观音大企业集体缺席各大茶博会,再显回调之象;年末,多家主营铁观音的茶企业IPO上市宣告失败……种种迹象表明铁观音逆境到来。《铁观音的大“逆”之道》把铁观音的发展历程、现状和展望分别做了精辟的剖析,在全国茶产业低迷的90年代,铁观音率先崛起,堪称逆风飞扬;如今,在全国茶产业高潮迭起,各大茶类齐头并进的形势下,铁观音却遭遇寒流,可谓面临逆境回调;未来,中国茶产业必然迎来理性发展,铁观音能否逆流而上,值得业界借鉴和探讨。
铁观音的发展历程微友@茶傀用几个关键词总结,十分贴切:
@茶傀:铁观音崛起于“创新”,壮大于“合力”,阵痛于“急扩”,欠缺于“厚度(理论、人才、底蕴等)”,出路于“回归”,期待于“再创新”。
铁观音曾经的辉煌得益于工艺创新是有目共睹的,铁观音原属于传统乌龙茶半发酵的制作技艺,与武夷岩茶、凤凰单枞接近,是相对重口味的茶。为了迎合当时国内以绿茶和花茶等轻口味为主导的消费,安溪人降低了铁观音传统的发酵和焙火程度,使之口感、香气接近绿茶,但又能用工夫茶具冲泡、品饮,既能承载茶文化,又具备休闲功能,再加上安溪人背水一战的精神和无孔不入的推销,使之迅速占领国内茶市。但是营销过度,也适得其反,文章对这个现象进行了分析,微友@胡掌门也如是吐槽:
@胡掌门:铁观音(的广告)就是乱打一气,这三个字成了茶叶里的凤姐了,搞得网民和网站“防火防盗防铁观音”了。你要是知道天涯、新浪、网易等各大网站的“斑竹”和管理员们恨不得想把操作发铁观音回复的家伙给杀了,就知道该学习啥了。那些日子我们都删铁观音(广告帖子)删到手软。
当然这并不是让铁观音回落唯一的因素,欧阳道坤在文章里列举了六大原因:种植原因、品质原因、工艺原因、产品原因、管理原因、营销原因,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对此,微友从各自的角度做了一些补充:
@安然茶舍:欧阳先生说得非常好,尤其是对弘扬传统工艺的观点让我受到启发!对于安溪铁观音的现状与困境,有一点很重要欧阳先生没说到,即外地产量大得惊人,据说市场上五六斤铁观音只有一斤是安溪生产的,导致产能过剩,产大于销,供大于求;质量、安全等问题原产地政府、企业、茶农无能为力,出现完全失控的局面。
市场经济是大势所趋,但是农业是民生的基础保障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否适合全面市场化呢?美国、日本等许多市场经济成熟的发达国家恰恰以国家计划来主导农业的发展,充分尊重地理标志产品的区域地理特征,经过科学论证,最适合种西瓜的区域就允许种西瓜,最适合种西红柿的地方就允许种西红柿,绝不同意违背这个规定,不允许盲目串种,否则就是违法;于是,政府就能够很有计划地控制全国各类农产品的产量,有计划地调控产能。但是在我国,地理标志产品只见申报不见监管,中国人数千年前就深知“淮南橘,淮北枳”之理,可是就是有人要逆其道而行之,在北方种植大棚茶,在南方种苹果,有的地方政府还从政策上、资金上予以扶持,美其名曰:鼓励发展“生态农业”。
@苏菲小姐的花事: 中国人做什么都是一窝蜂的,然后就把这个做坏后,又转移下一个,都是想快速赚钱,没有多少是实实在在地做产品,做品质。
如此一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就失去意义,而茶叶作为地理标志特征最明显的农产品,首当其冲,人人能种,处处能种,泛滥成灾。
@茂名忠德茶行:我以前也种茶,也育茶苗,现在出来开茶行。一路走一路思考。铁观音市场做烂,多半是人为因素,而且是安溪人自己造人成的。安溪铁观音是区域名产,是全安溪人赖以生存的命脉。一开始就要好好保护,规范化!认真做高品质好茶,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微友大力呼吁政府要强化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职能:
@茂名忠德茶行:政府应该出面严控每年大量铁观音茶苗,毫无节制地繁育外销!这才是最迫切的啊!我们那村,每一年都大量繁育,这明显就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啊!
@爱新觉罗朝晖:保护安溪铁观音的地位,就是要有严格品质控制,内安溪外安溪地域不同茶的品质不同,要有鉴定规范!
铁观音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国家曾经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安溪人正是在响应这样的口号下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从贫困县发展为百强县,令人刮目相看。但是他们正是在国家法制体系尚未健全时期,优先占用,甚至透支国家资源、社会资源、生态资源才先富起来的,如今也理应为此偿还一些代价。
新的一年,铁观音究竟能否逆流勇进呢?我们拭目以待。微友@孙连祥2010这么认为:
@孙连祥2010:路走错时回头即是向前……
铁观音之路值得全国各地茶产业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