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设计师”江书华

2013-03-29 05:49汪琳
中外烟酒茶 2013年2期
关键词:大红袍岩茶武夷

汪琳

如果对于武夷山的茶企和茶农来说,卖茶、种茶才是本分,那对于江书华来说,他必须从产业和政治的高度来面对他的工作。因此,他必须是整个武夷山茶产业布局上站得最高的那个人,是大红袍的“设计师”。

在中国诸多产茶区里,武夷山是个很特殊的地方,因为那里有名扬四海让无数人魂牵梦萦的大红袍。对于武夷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江书华来说,为官于此,则是一种幸福。

他写过《武夷岩茶魅力六性》的文章,在那篇文章里,他将武夷岩茶的魅力归结为:“生长环境的特殊性、制作技艺的独特性、文化底蕴的丰厚性、品牌建设的创新性、品种培育的优质性、岩骨花香的忠爱性。”武夷岩茶的六大特点在江书华的眼里无比璀璨。

茶产业作为武夷山两大支柱产业之一,曾经在过去的几年里为武夷山带来了远播于外的滚滚声名。但是,在2007年之前,历史上曾经辉煌无比的武夷岩茶却并不被太多的世人所熟知。那时候坊间还有一种传言:什么是盐茶?是加了盐的茶吗?这个笑话的背后,是武夷山整个茶产业的落寞和迷茫。

那时的武夷岩茶依然待字闺中,但是作为一方“农业官”的江书华,已经和政府的领导班子一起密谋着如何把武夷岩茶推出去。武夷岩茶是他们的爱女,他们要为她寻到好的婆家。在为岩茶寻找婆家之前,他们为武夷岩茶准备了丰厚的嫁妆。

“武夷岩茶尤其是大红袍应该说历史很悠久,但是大家都感觉为什么在短短几年间,不管从影响力还是茶农的经济效益,武夷岩茶都在迅速崛起?”在接受本刊采访时,江书华认为从2002年起武夷山政府调整思路,提纲挈领地做对了两件事:资源整合和品牌创建。

他说:“武夷岩茶有五大名枞之说、十大名枞之说,品种众多,每一个名枞都很有名,但宣传口径不统一,很难形成合力。所以在2002年的时候,武夷山市政府决定整合品牌资源,全力打出‘武夷岩茶大红袍。运用大红袍曾经是贡茶的历史,来抓品牌建设。”在这个思路下,武夷山市政府采取“政府搭台宣传公共品牌,企业跟随唱戏”的策略。

2006年,武夷山市政府带着本地茶企业,在北京的王府井、钓鱼台、老舍茶馆和马连道推出“大红袍宣传周”。“我们特意选择在这四个历史悠久的地点—‘井、台、道、馆推出武夷岩茶,让大红袍一下子打响了!”回忆起六年前的决策,江书华仍旧为之热血沸腾。他说:“北京是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井台道馆的活动,奠定了武夷岩茶在北方茶叶市场的影响力。”

“井台道馆”的大红袍宣传周,为武夷岩茶的腾飞拉开序幕。江书华说,“每年我们都会带着茶企业去上海、北京、黑龙江、广州、大连、深圳等辐射力很大的城市做“浪漫武夷,风雅茶韵”为主题的茶旅联合宣传。政府为这个公共品牌投钱,每年我们武夷山政府在这个公共品牌宣传上,固定投入的财政预算是400万”。

江书华是闽北光泽人,有着闽北人特有的爽直和雷厉风行。去他的办公室,永远有一堆人在那里等着他的批示,而他则是直性子的人,嬉笑怒骂间就处理了那些公事。

如果对于武夷山的茶企和茶农来说,卖茶、种茶才是本分,那对于江书华来说,他必须从产业和政治的高度来面对他的工作。因此,他必须是整个武夷山茶产业布局上站得最高的那个人,是大红袍的“设计师”。

“在打响大红袍之后,我们开始做品牌提升”,他说。2009年至2010年,武夷岩茶大红袍完成了从小家碧玉到名门闺秀的华丽转身。短短两年间,武夷山大红袍实现了从“知名商标”到“著名商标”,又从“著名商标”到“中国驰名商标”的三级跳。

如果说《印象·大红袍》—这个由张艺谋挂帅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就像武夷岩茶头顶上鲜红的盖头一样华彩纷呈,那么海峡茶博会落地武夷山则是大红袍红天下的一场又一场接力。从2008年开始,武夷山先后承办了四届海峡两岸茶博会。作为福建省政府主抓的大型茶文化经济活动,武夷山政府除了做好东道主之外,还是很多具体事务的承接者和操办者,江书华受命担纲茶博会组委会办公室,负责茶博会筹备和各方面的协调工作。由于海峡茶博会是国内规格最高的茶博会,由国家农业部、商务部、国台办等部委与福建省政府以及台湾地区有关社团联合主办,茶博办既要协调各主办、协办单位的关系,又要协调省地市相关部门的关系,同时还要领导“一办八组”,负责策展、招展、办展,江书华每天都分身在政府和茶博办两地办公,其繁忙程度可见一斑。

第四届(2010年)、第五届(2011年)茶博会由于没有专业会展公司参与,从专业买家邀请、招展、招商等大小事务全由茶博办包办,江书华成为名副其实的总协调人。在2012年第六届海峡茶博会筹备期间,为了丰富茶博会活动,江书华结合往届经验,亲自参与策划多项茶文化活动,比如在海峡两岸民间斗茶赛上“植入”民间品茶师大赛,让斗茶赛的大众评委人人都可以参评民间品茶师,大大提高了大众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此外还坚持举办“海峡两岸茶人祭茶大典”,海峡两岸六大茶类主产地市长率108位茶人在武夷山茶博园共同祭祀历代茶祖,激发了两岸茶人高度的民族认同感,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成为茶博会的新亮点。

武夷山市虽只是县级市,但对茶产业的建设却是全国罕见的大手笔。

“大制作、大视野、大理想、大品牌,我们要让大红袍变成一个世界级的大品牌。”江书华说。从《印象·大红袍》演出到数字博物馆、中华武夷茶博园的建造,再到大红袍被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成为国旗护卫队的茶饮,如同围棋布局一样,每走一步,背后都有他和武夷山市政府领导们的深谋远虑。

2012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组织的北京茶业博览会上,《问道·中国茶》专刊的记者有幸和江市长一起午餐。在那次午餐上,江市长自始至终都在向在京的同行们描述着武夷山茶产业现状中的优势和不足。

印象最深的是他说:“对于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保护来说,其实我的内心是十分纠结的。一方面,从武夷山本地的利益来讲,地理标志的保护势在必行。但是,武夷岩茶的产量有限,很难做强做大;如果周边一些乌龙茶产区的茶叶也进入武夷岩茶体系里进行销售,岩茶的产量虽会大大增加,对扩大岩茶市场有一定帮助,但是品质无法把控。在眼前利益和未来产业长远发展之间,我们有太多需要平衡的地方。”

2013年已经如约而至,在过去的一年里,武夷山茶产业的现状大致如下:茶园面积13.8万亩,茶叶总产量7300吨,茶叶总产值15.33亿元,全市注册的茶企业1215家,现有有效注册商标2249件,茶企业税收入库全年预计将达5千万元。与此同时,武夷山茶企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水平也进一步提升,全市17家规模农业龙头企业中有4家是茶企业。

和目前武夷岩茶市场火爆情况相比,江书华内心更多的是关于产业的冷思考。如何规避盲目发展,如何实现有序、可持续发展,一直是他很头疼的一件事。他说:“广大茶企、茶农一要认识无序盲目发展的危害性,二要清楚有序规范发展的意义和好处。”这是非常深谋远虑的看法。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江书华想的是为子孙万代造福。

那么,在新的一年里,由江书华主抓的武夷山茶产业,又会是怎样波澜壮阔的景象呢?

猜你喜欢
大红袍岩茶武夷
武夷岩茶
小鞭炮
基于消费者偏好分析的岩茶挂耳茶包拼配研究
“天价岩茶”折射茶业乱象
神秘的武夷山大红袍
小品种,不寂寞
美丽的小武夷
大红袍,状元的救命茶
武夷星禅茶
走进“武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