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兴旺 杨文良 邓 舒
【导读】 中国西南边陲多山的云南,近十来年,因地制宜,上下齐心,大力发展核桃、板栗、银杏和澳洲坚果等干果生产,各干果产业产值均达亿级水平,特别是核桃产值达到了百亿级水平,为山区民众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可以依靠的途径。
云南是山区省,山区和半山区占全省面积39.4万km2的94%,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多样,为核桃、板栗、银杏和澳洲坚果等干果果树的栽培提供了广阔地域和适宜环境,同时干果生产也是居住在这些偏僻高远山区、生产项目少和经济贫困的祖祖辈辈山民的重要生产和经济门路,因而分布广,栽培历史久,群众喜欢种,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管理、加工营销经验,选育出了大批优良品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探索贫困山区开辟生产项目、拓宽经济渠道和开发式扶贫中,得到了空前发展,核桃和澳洲坚果的栽培面积与产量均已居全国首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据《2012年云南统计年鉴》资料,2011年云南核桃产量31.01万t,比2001年的6.86万t增加3.5倍,比2005年的9.13万t增加2.4倍。又据《云南日报》2012年4月30日1版《木本油料渐成 “大气候”》报道,2011年全省核桃面积达216.7万hm2,产值135亿元;与2001年相比,面积和产值分别增加7.1和38.7倍;与2005年相比,面积和产值分别增加3.6和14.0倍。并建立了核桃良种基地61个,面积528.9 hm2;采穗圃92 个,面积 820 hm2。
产量增加快的原因,主要是面积增加快和加强了栽培管理,提高了单位面积和单株产量。面积增加快的原因,是进入21世纪后时任省委领导见核桃的经济效益好,就主张大力发展核桃,并由省人民政府于2008年7月18日发出《关于核桃产业发展的意见》文件 (云政发〔2008〕129号),要求到2020年全省核桃面积要达到266.7万hm2,农民人均有667 m2核桃林,投产面积200万hm2,产量200万t,产值超1 000亿元,并指定财政厅每年拨给1.3亿元扶持,连续拨款5年。与此同时,省林业厅确定了70个核桃基地县 (占全省129个县 [区、市]的54.26%),并对之进行重点扶持指导和检查督促,凡是列为基地县的都把其当成考核项目去完成,年均发展进度达33.33万hm2以上。
在技术上特地编印了 《云南核桃栽培实用技术手册》,下发到各县作为统一技术规程。同时各地在种植中还创造出了一个标准塘、一棵合格苗、一担农家肥、一挑定根水、一块覆盖膜的“五个一”标准,以保证栽植质量和提高成活率。在经营上创造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链模式。
产值增加快而大的原因,除产量逐年递增外,主要是干果售价急剧飚升,在10年前(2001年)每吨售价只5 000元上下,6年前(2005年)就上升至1万元左右,到2007年就升到2万元以上,近3年来则飚升到了3.5万~4.0万元。
在云南的16个州(市)中,以“中国核桃第一州”大理州(中国经济林协会2010年9月授予)种植面积最大。全州100%的县 (市)、96%的乡(镇)(109 个)、75%的行政村(917 个)和 50%的农户种植核桃。到2011年底,全州核桃面积达61.08万hm2,其中挂果面积16.7万hm2,产量11.89万t,产值48.2亿元,分别占全省总面积、总产量和总产值的28.19%、38.34%和35.70%。农民人均核桃收入1 350元,约占年人均纯收入的1/3。苗圃基地345个,育苗面积252.4 hm2,年出苗3 000万株。核桃仁粗加工户1 000多户,年加工核桃1 000 t以上的14户,500~1 000 t的22户。建立起永平县博南镇、漾濞彝族自治县苍山西镇、巍山彝族自治县永建镇、祥云县刘厂镇、宾川县拉乌乡和南公郎镇等6个核桃交易与加工市场,年交易加工量达5万t以上。产品销到北京、上海、山东、福建、浙江、四川等省(市)和韩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及地区。其他州 (市)2011年产量在1万t以上的依次是:临沧 5.98万 t,保山 3.78万 t,楚雄 2.62万 t,迪庆 1.31万 t,曲靖 1.15万 t。
被国家林业局等有关单位授予“中国核桃之乡”称号的县(市),有漾濞、大姚、楚雄、南华、凤庆、昌宁等6个,是“中国核桃之乡”(全国共28个)最多的省。种植面积上6.67万hm2的有云县、凤庆、永平、大姚、昌宁等县。
在云南6个“中国核桃之乡”中,以漾濞彝族自治县栽培历史最久(已有500多年),种植最集中,被授予“中国核桃之乡”称号最早和获得的荣誉最多。继1995年国务院发展中心第一批授予“中国核桃之乡”称号和载入 《中华之最荣誉经典》之后,2002年国家林业局又授予“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核桃之乡”称号,2004年漾濞核桃通过国家原产地标志认证注册,2005年获 “中国核桃产业龙头县”称号。“漾濞大泡核桃”,是核桃中著名优良的品种,2008年通过国家原产地标志认证。漾濞县位于滇西大理州中部,面积1 957 km2,山区占全县总面积的98.4%,辖3镇6乡65个行政村607个村民小组,21 647户,10.75万人,是彝族、汉族、白族、回族、傈僳族、苗族、傣族、纳西族、壮族、瑶族、满族等10多个民族聚居的多民族县,也是国家级特困县。2011年全县有20 494户种植核桃,占总农户的94.67%,面积达6.51万hm2,产量3万t,产值突破5亿元,人均有核桃树100株,农民人均核桃收入5 000多元,是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6 977元的71.66%,是全省同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 722元的105.89%。靠核桃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80多户,20万元以上的10多户,个别户已突破30万元。并培养出了大批核桃种植管理能手。
后起直追发展最快的是临沧市云县。2006年全县核桃才2.78万hm2(41.7万亩),产量6000 t,产值1.2亿元,农民人均有核桃林667 m2,农民人均核桃收入500元。到2011年就发展到面积10万hm2,产量2.2万t,产值5.72亿元,农民人均有核桃林2200m2,农民人均核桃收入1430元。
靠核桃脱贫致富的乡镇最典型的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三台乡。该乡是优良品种“三台核桃”的原产地和主产区,曾是贫困县里的特困乡,通过种植核桃早已脱贫过上了富裕生活。全乡2 995户11 947人。2011年核桃面积已达1.37万hm2,216万株,其中挂果的1万hm2,产量3 600多t,产值1.36亿元,人均核桃收入10 607元。该乡干河村委会月拉黑村的种植大户开顺若,有核桃树3 000多株,年收入20多万元。类似的乡镇还有该县的桂花乡、三岔河乡,南华县的马街镇,曲靖市会泽县的乐业镇等。
永平县厂街乡的岩北村是 “中国核桃第一村”(中国果蔬产业协会2011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果蔬产业品牌论坛上评选和授予),全村辖9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2 094人。全村有核桃6 767 hm2,户均核桃收入3.8万元,有100多户收入5万元以上。该村生产的核桃,果大形美,壳薄饱满,仁白味香,出油率高,深受消费者欢迎。先后有150多家国家、省、州新闻媒体和党政考察团到该村进行采访报道和参观考察。
云南核桃的优良品种,有漾濞大泡核桃、小泡核桃、鸡蛋皮核桃、娘青夹绵核桃、圆菠萝核桃,大姚三台核桃,昌宁细香核桃,洱源火把糯核桃,华宁大白壳核桃,宣威白仁大核桃,巧家小红皮核桃,鲁甸大麻1号核桃、大白核桃,滇东北大乌米籽核桃等。人工杂交育成的优良新品种,有云南省林科院研究员方文亮等用漾濞核桃与新疆核桃杂交育成的“云新”系列早实核桃中的云新高原、云新云林、云新90301、云新90303、云新90306等,有大理州科委主任杨源用漾濞娘青夹绵核桃与大泡核桃杂交育成的漾江1号、漾江2号和漾江3号等。其中漾濞大泡核桃已于2008年通过国家原产地认证,鲁甸大麻1号核桃获2011年中国首届核桃节金奖。
在这几年迅猛发展中也存在不少主要问题。一是有的地方没做到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滇东北和滇西北的一些县乡在海拔2 300 m以上高寒山区种植,一遇隆冬严寒或三月“倒春寒”,就大部分冻死。二是发展迅猛,一时需要苗木多,良种接穗和优质苗木不足,造成品种杂乱和苗木质量低劣。三是重栽轻管,甚至有的完成栽植任务后就撒手不管,死株多,报表上有面积,实地里不见树。四是单产低,平均产量不足100 kg/667m2。
板栗是云南的第二大干果。据《2012年云南统计年鉴》资料,2011年全省板栗总产量达3.9万 t, 比 2001年的 1.363万 t增加 1.9倍,比2005年的2.128万t增加0.9倍。据媒体报道资料,2011年全省板栗种植面积16.67万hm2,产值3.5亿元,比2005年的种植面积13.33万hm2、产值1.6亿元,分别增加0.25和1.19倍。售价最高的是在“中秋”节前成熟的早板栗,一般要比节后成熟的高50%到一倍,其原因是一些群众特别是港澳市民和居住在东南亚的华人把板栗作为节日果品食用或送礼。产品除在当地和省内销售外,大部分销往广东、港澳和东南亚。栽培面积最大和产量最多的州(市):昆明14 000 t(占全省总产量的35.44%),楚雄7 500 t, 曲 靖 4 100 t, 玉 溪 3 600 t, 保 山1 900 t,昭通 1 000 t。
宜良是全省板栗的第一大县,面积达8 065.87 hm2, 结果面积 5 937.40 hm2, 产量9 427.85 t,产值7 524万元,主要分布在蓬莱、北古城、狗街、耿家营和汤池等5个镇。其中,蓬莱镇种植面积最大和产量最多,达2 172 hm2和2 832.7 t,分别占全县总面积和总产量的26.93%和30.05%;狗街镇栽培最集中和历史最悠久,不少老栗树的树龄已达200年以上,但仍生长健壮和丰产稳产,有的单株树冠大到投影面积超667 m2,板优Ⅱ、板优Ⅲ、金黄栗和宜良早等板栗良种都是从该镇选出。效益最好的是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维的乡维的村查苴二组,全组村民22户,种板栗46.67 hm2,年产果100余t,收入100多万元,户均4.5万元,人均1万元,其中毛晓东家收入最高,达8万元。
板栗栽培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单产低,平均每667 m2产不足16 kg。二是管理粗放,甚至不管理而任其自然生长,白粉病、金龟子、板栗象鼻虫等病虫害严重。白粉病为害叶梢和幼果,严重削弱树势和造成减产。金龟子的成虫大肆咬食叶片,幼虫蛴螬啮食根系,严重时导致整株甚至全片死亡。板栗象鼻虫蛀入果实后成为“虫屎果”,失去食用价值。三是营销上仍多是“坐等客户上门”,没组成产、供、销、加体系,常受购销商压价宰割。四是目前的用途仍只局限在传统的炒食、煮食和焖鸡、烧肉和烧排骨等,没研发出新的用途。
银杏,又名白果,在云南栽培历史悠久,但多数地方都是东一棵西一株零星种植或作景观树栽植。曲靖市富源县在上世纪90年代初作为重点干果发展面积超过0.67万hm2,现多已投产见效;其次是曲靖市的宣威市、麒麟区和保山市的隆阳区、腾冲县等栽培较多和较集中,全省栽培面积约1.60万hm2,果实和叶片总产值约1.5亿元。各地干果市场零售价不等,每千克在20~50元之间。
富源县富村乡普酢村银杏树成林,其中3株百年生以上古树,每年果实收入在1万元以上。村民徐有安家的一株70余年生的大树,树高超过20 m,树干胸围2.3 m,树冠覆地333 m2,年产果250 kg左右,年收入也是1万元以上。
宣威市双河乡葛菇村委会的白果树村,因村里有一株明朝种植已有600多年树龄的滇东“银杏王”而取村名。该树高33 m,树干胸围13.3 m,裸露在地表的根系就占地超过50 m2,树冠覆地667 m2以上,仍生长强健和连年结果。
保山市腾冲县固东镇江东村有银杏树3万多株。其中,最老最大的“滇西银杏王”,树龄600年以上,树高超过30 m,树干胸围7 m,树冠覆地667 m2以上,每年的果实要卖1.5万元以上。其余500年生的银杏树有50株,400年生以上的有70余株,200~300年生的500余株,30年以上的600余株,20年生以上的2 000多株。该村人均年纯收入5 500元,其中2/3是银杏收入。
澳洲坚果是云南的新兴干果,先是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于1981年引种,随后云南省农业厅热区开发办公室和云南省农垦总局于1984年和1991年从广东引进2 100株苗,在河口、思茅、景洪、勐海、永德、瑞丽等地海拔330~1 340 m区域试种成功后,才发展开来。据省林业厅资料,至2011年底,全省澳洲坚果种植面积已达 2.67万hm2,产量6 000 t,产值2亿元。主要分布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盈江、芒市、瑞丽,临沧市的双江、镇康、耿马,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景洪、勐海,普洱市的思茅、江城,保山市的昌宁和隆阳区等地。其中,盈江是我国目前种植澳洲坚果面积最大的地区,2011年已达0.77万hm2,投产面积0.17万hm2,年产鲜果2 500 t,每吨售价4 000元。盈江发展快和种植面积大的原因,是有云南迪思坚果公司和盈江县源润坚果开发有限公司,在那里建立基地、苗圃,作出了示范榜样和提供种苗,从而带动了农民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