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鹏 夏冬菁 王桂琴
(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2003年初,国家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共同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其重要内容就是在全面普查、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制定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规划,建立分级保护制度、保护体系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抢救与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并濒危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建立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命名保护制度;在民族民间文化形态保存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特色鲜明的地区,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立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培养业务骨干。湖北步步升文化村于2004年初应运而生,公司立志于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母爱文化,引领传统技艺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发展。步步升手工布鞋工艺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三峡步步升布鞋也相继获得了三峡十大特产、湖北省著名商标、湖北名牌产品、湖北名片、“一县一品”等殊荣。公司被定为“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湖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湖北省妇女创业就业示范基地,并作为唯一起草单位制订手工布鞋省地方标准。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神高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再加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存在形态活态性的限制和口头程式化传播方式的限制,以及最重要的传承人出现断档等情况不断发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当前文化领域关注的重中之重。文化是旅游的内涵,旅游是保护文化的重要手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可以满足旅游者寻求差异、体验文化的心理需求,是旅游开发中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以旅游的手段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同时可以丰富旅游产品和内容。
步步升手工布鞋工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枝江市一带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且有着重要的寓意。《枝江县志》称:“‘过门’时,姑娘做两双布鞋送给公公婆婆表孝心;‘定亲’时,女子做双布鞋送给夫婿表爱心;‘出嫁’时,女子送布鞋给夫家长辈表亲情;如有人家生小伢,总要给小伢做双‘虎头鞋’穿在脚上,取吉祥平安之意。”一双纯正的枝江步步升手工布鞋,需要200多米长的面线、15平方尺的棉布、约5000个针眼,耗时87个多小时;这其中还要经过22道复杂工序(土纺棉纱、土纺棉索、织土布、编制元宝席子、缝制样包、画底样、包元宝席子、填制千层底、剪底、包底团边、锁底、锁边、泡底、闷底、锤底、画鞋帮、缝制鞋帮、绱鞋、楦鞋、中药熏蒸、质检包装)。枝江手工布鞋制作是有其独特性的,其锁边、纳底和其他地方不同,已成功申请国家专利。“步步升”布鞋的鞋底的骨架是用元宝席子剪裁而成的,元宝席子草是三峡地区池塘边的一种绿色水生植物,元宝席子的制作有严格的要求,必须是在每年初夏清晨露水未干的时候采割回来,经过晾晒、压制、修剪、编织等工艺,然后用米糊裱上丝绵纸,这样做出的元宝席子是不可多得的天然空调。用元宝席子做出的布鞋具有冬御寒、夏散热的显著特点。
位于湖北省枝江市的步步升文化村已建成占地18439.9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建筑呈古典园林风格,三座连体四合院群,整体为两层建筑,仿明清建筑风格,前店后铺,青砖黛瓦马头墙,亭台错落,回廊曲折;并且在三峡旅游中率先做出、做全了“吃、住、行、游、购、娱”旅游链。现已开发并推出的旅游线路产品是:游客中心欣赏传统布鞋文化宣传视频;步步升布鞋生产工艺坊参观并体验手工布鞋制作的20余道工序;中国生育文化奇石馆感悟母爱文化和妇女生育文化;布鞋成品馆参观中国奥运巨鞋和各种传统布鞋;中国布鞋历史博物馆参观不同时期、各民族特色布鞋;妈妈菜馆品味妈妈家常菜,寻找那份淡忘已久的亲情;步步升客栈小憩。文化村围绕旅游消费要素初步形成了以下旅游产品。
(1)吃:品步步升妈妈菜。村落浮烟荡俗尘享妈妈菜,城市绿肺清浊气倡步步升。不管是物质贫乏的过去,还是小康生活的现在,妈妈总会千方百计地做出味道最好、营养价值最高的菜肴来满足我们的口福。当看到我们垂谗欲滴的表情,妈妈就会露出会心的微笑,那是世界上最动人的画面……大家或许游遍了大江南北,吃遍了山珍海味,但永远也吃不腻妈妈做的菜,这是因为妈妈的菜是用心做出来的。穿妈妈纳的千层底,吃妈妈做的家常菜,让我们在妈妈菜馆里面品味那份最诚挚的关怀。
(2)住:宿步步升客栈。步步升客栈可以供游客在这里小憩,室内全木质的家具和地板,木门木窗,质朴的装修风格,透着浓浓的亲情,仿佛回到家里,在这里充分享受那份属于自己的安宁。
(3)游:参观步步升文化村。工艺展示体验园也叫匠人作坊街,内有老式纺车、土织布机、三峡传统布鞋制作等,让游客参与互动,了解布鞋制作的全过程。您还可以在这里纺一条棉索,织一匹土布,纳一只鞋底,绣一朵山花;跟我们的师傅学习飞针舞线、挑花绣朵,或许还能将您的名字绣在这千层底上呢。这不仅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来的传统手工工艺,也是步步升千层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艺流程全景展示,更是对传统民间文化的有效传承。
(4)购:买步步升手工布鞋。步步升布鞋的“文化型、乡土味、绿色养生”内涵是与国际接轨的三峡特色产品中的精髓,是地域特色浓郁的民间艺术瑰宝。它在继承民间布鞋文化的基础上勇于创新,特别是“精美锁边加强筋,时尚锁底耐磨、防滑”工艺堪称一绝。
(5)娱:乐在氧吧足浴。步步升养生馆可以供游客在这里小憩,江南风格园林,青砖碧瓦,回廊古亭,绿荫环绕……另有公司创立的羽毛球俱乐部,已在省内外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对其进行适度开发是发展经济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手段,但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业中的利用,势必会引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改造或者变异。因此旅游开发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造成不利影响。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之间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性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会导致纯粹的保护主义抬头,从而反过来排斥和反对利用;而合理地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能促进对其有效的保护,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三峡步步升为例,手工布鞋是体现当地民间手工技艺的结晶,通过世代传授而保存下来,是三峡地区较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步步升文化村内,手工布鞋这一承载复古、淳朴、天然、养生以及文化村赋予它的母爱文化对远近游客产生强烈旅游吸引力,从而体现出特有的旅游开发价值。步步升文化村正是利用这种吸引力,独辟蹊径出售传统文化,将制造生产基地打造成为旅游目的地,产生了一系列良好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旅游市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介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有利影响。
一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有效途径。步步升文化村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通过开发文化旅游产品,采取适宜的保护和传承模式,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活性绽放。通过这种方式,使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成为大众的关注点,令许多沉寂多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进入大众的视野,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找到新的生存与发展方式。
二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造经济基础。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于民间大众,其传承人也大多生活于社会底层。由于他们本身经济并不富裕,有的甚至生活困难,主要靠政府补贴才能得以继续传承和守护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属困难。步步升文化村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很多民间艺人和手工艺者们的生活水平开始大大改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因此通过发展旅游业,能够摆脱贫困、促进文化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积极有效途径。
此外,步步升文化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融入到旅游业中,一方面能够增加旅游目的地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丰富旅游产品的类型,增加旅游业的文化内涵,提高其吸引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还能够满足游客探寻“新、奇、异”心理,从而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共赢。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利用得好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和发展,产生一系列积极影响;如果利用得不好,会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生变异,甚至丧失核心和内涵,造成无可挽救的破坏。步步升文化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总体的是良好的,但也出现了商业化的倾向。
乔晓光提出,民俗旅游开发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民俗旅游对民间原生态文化价值认知肤浅,缺乏文化规划。旅游市场对民间艺术遗产庸俗化、廉价开发,对社会造成文化误导和原生态破坏。吴文科严厉批评了旅游产业对民族民间文化的胡乱利用和“杀鸡取卵”式的生态性破坏,指出许多地方旅游点上的民俗表演不按民俗事象本身所蕴涵的文化意味办事,一味大量“排练”和“复制”,一些所谓的能够代表当地人文景致和文化特色、展示当地风俗习惯与民族风情的“民俗风情表演”,用以招徕游客,赚取利润。
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的问题与矛盾,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的商业化、功利性开发,导致其失去本真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气息越来越弱,原汁原味的艺术形式变了味道,旅游开发只注重短期利益,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持续性吸引力等问题。这些都是步步升文化村在后续发展中需要规避的问题。
通过对步步升文化村的调查研究发现,旅游开发是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重要举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现在的难题,而旅游开发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一条有效途径,为通过旅游开发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经验借鉴。
[1]马木兰、汪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化的转型模式[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2]金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利用方向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2).
[3]曹诗图、鲁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7).
[4]胡绍华、曹诗图、阚如良:宜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特区经济,2006(9).
[5]乔晓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学教育和民族文化资源整合[J].美术研究,2003(1).
[6]雷蓉、胡北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分类研究[J].商业研究,2012(7).
[7]曹刚、李海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护下的旅游开发——湖北“黄梅桃花”文化旅游为例[J].神州商贸,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