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马官员的教训该如何总结《远离贪腐》抢先读

2013-03-27 10:15李雪慧
检察风云·预防职务犯罪 2013年1期
关键词:五毒腐败分子新闻媒体

李雪慧

读报看电视,几乎每天都有腐败分子落网的消息。有人于是大呼小叫,以为中国腐败现象十分严重。其实,冷静想一想,这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中国毕竟地域辽阔,人口众多。

我们不妨来算一算。

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披露,近几年,检察机关查处的职务犯罪分子每年都在40万件左右,平均下来,每天要查处1096件,这1000多件中,新闻媒体只要挑选一件予以报道,那么,媒体上腐败分子落网的新闻就会天天与读者见面了。可见,新闻媒体上腐败分子纷纷落马的新闻是不足为怪的。何况还有那些只有违纪违法情节尚构不成犯罪的案件。而那些有影响的腐败分子,新闻媒体还要进行连续报道、追踪报道呢!

让我不解的倒是部分新闻媒体的一些做法。

比如,曾经热炒的张二江案。张二江案件成为热点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他曾经是湖北省天门市的市委书记,因为他是“吹、卖(官)、嫖、赌、贪”的“五毒书记”,因为他现在要接受公审了。媒体对于公诉人对张的指控,对张在法庭上的表现,对庭审过程予以报道也是应该的。但翻翻报纸,我觉得有两个倾向值得注意。一是“真实性原则”在有些媒体从业人员脑子里似乎不值一提。他们只要捕一点风捉一点影就可以铺开稿纸打开电脑写个不停,就像《检察日报》特派记者所说的“有些记者自始至终都没有参加旁听,就根据一些‘马路消息发回报道”。

二是报道的格调和角度问题。按说,张二江案件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很多的——他作为天门的“一把手”缘何能为所欲为不受监督和制约呢?他作为下派的年轻干部何以变成了贪官呢?他的问题从1995年就开始出现了,为何中间能够顺利通过干部考察而加官晋爵?干部提拔是很慎重的一件事情,张二江的“卖官”交易为何如此方便等等。如果将这些挖掘出来,可能对于完善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对于警示其他官员,对于营造反腐败的舆论环境都大有裨益。遗憾的是,我们的许多媒体其出发点着眼点并不是这些,他们是冲着“五毒”去的,或者说是冲着“嫖”去的,他们关心的是张二江和情妇的关系,关注的是法庭上为什么不涉及与张二江有染的众多女人们。这些,读者从各家媒体报道张二江案的标题中就可以一览无余。

张二江案如此,以前的胡长清案、成克杰案、王宝森案也是如此,费力多的分析性报道、剖析性报道很少见到,而格调低下的“独家报道”到处传播。于是,有人总结说,原本是反腐败的宣传报道,反而成了宣传如何腐败的报道,其社会影响和效用可想而知。

新闻媒体反腐败报道的不良倾向,除了一些新闻媒体追求轰动效应,片面媚俗的原因外,与媒体从业人员对反腐败形势的发展认识不足大有关系。至今仍有许多写大块头文章的人,对共和国反腐败的历史,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反腐败的历史所知不多,对如今的反腐败已经由侧重遏制转上标本兼治,注重治本,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新阶段茫然无知。以这样的目光和境界去宣传反腐败斗争,去报道反腐败成果,难免会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甚至可能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造成报道中产生悲观低调的情绪。

因此,贪官的教训如何总结,看似一个简单的角度问题,实际上反映出的是媒体的价值取向问题,是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问题。

(作者系《检察日报》社社长,著名反腐败问题研究专家。)

猜你喜欢
五毒腐败分子新闻媒体
雪中放牧新风景
端午食“五毒”
“五毒”原来是良药
“五毒”原来是良药
新闻媒体与我国当前公共领域的构建
插画的视觉效应对腐败分子的警醒研究
河北“全覆盖式”对各级新闻媒体进行财政支持
腐败分子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问题分析
“五毒”最初指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