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
摘 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应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注重人文关怀,提高其说服力,增强其影响力,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尊重人、关心人。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从单纯的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转向既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又要注重人文关怀。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1-0139-02
当下,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理想不明确、信念不坚定、价值观念模糊、行为方式迷茫,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因此,如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建构在一个更高层次上有所突破,提高其教育的实效性,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引导人生、建构精神家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突破其教育的工具理性理念的束缚,深入到其本身的价值理性层面,关注其所具有的人文关怀价值。
一、人文关怀的含义
所谓人文关怀,是指对人进行人文精神的关注、关照和关怀,即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生命意义的关照、对人的发展前景的关怀。人文关怀就是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丰富人、发展人、完善人为宗旨,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其教育内容应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要始终把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人文关怀教育来不断改善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重在解决他们内心的实际困惑,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完善道德品质,形成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思想品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和价值的最大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的内容
(一)关照大学生的生存状况,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大学生的现状出发选择多样化的教育内容,把其教育与大学生的生存、就业等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对人的现实生活的回归,关照人的生存状况,考虑人的生存境遇,不断满足人的合理需求,这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切入点。
人总是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人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方面的满足和生存条件的改善,更重要的是精神世界的高度文明,其根本是人的道德境界的发展,其主旨是人的精神家园的构建。从人格完善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人最重要的就是精神家园;从人的精神内核上来看,构建精神家园实际上就是引导人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与坚定的信念。一个人只有心中有理想、有信念,才能具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和行为,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坚定顽强的意志品质。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应该以尊重、关心人的需要,特别是精神需要为基本特点,以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品位、丰富人的心灵世界为价值取向,以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和塑造独立人格为本质特征,以培养人的伦理情操、完善人的道德境界为核心内容,以建构精神家园、引导人的终极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二)彰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实的个人是追求自身主体性发挥的人。能动性是人存在的根本性力量。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对象往往被当作单纯的灌输对象,被作为“美德之袋”来接受符合社会要求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从而使其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了压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培养受教育者的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所强调的。
首先,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是为了培养其主体意识。一个具有主体意识的人,会通过对自己行为的反思,达到对自我与自然、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关系的准确理解和深刻把握,进而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主导自己行为的同时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其次,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培养其主体意识,目的是为了弘扬其主体性。个人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使自己从一个自在的人成为一个自为的人,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发展,从被动的适应社会到主动改造社会。如果不充分调动人作为主体的积极性这个“内因”,内化的过程就不可能实现,人的知识、技能、思想道德素质、品性等整体素质就很难得到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只有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通过行为引导和思想启发,激发受教育者作为主体的自觉性,培养其作为主体的参与意识,大力弘扬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才能激发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总之,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心理和思想困惑,把他们放在一个更加平等交流的位置上,鼓励他们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倾诉,发挥教师“倾听者”的作用。
(三)塑造大学生健康完美的人格,突出人格完善
当下,大学生在校期间从事兼职工作的现象较为普遍,这就会导致部分大学生注重追求实用、功利、金钱交易的现象出现。虽然这些现象并不一定会导致他们人性的沉沦,但它所表现出来的非情感性、非个性和非理想性的特点却是显而易见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扭曲了大学生人性的正常而全面的发展,造成了一些低级、残缺的人格。这种人格远离了理想、信念、信仰等较高层次的丰富性需要,是不以人情为准则,而以实利为律令,利害考虑不讲人情道义,甚至根本不相信苦口婆心的道德劝诱。为了谋取实利它可以不惜将覆盖在人际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撕得粉碎。
面对这种现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使命就是要全面地教育和培养大学生,使他们能够在人格上得以健康、全面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塑造大学生的个性、陶冶他们的情操、充实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的精神旨趣,以扭转陷溺于物质文化中的“单面人”的片面、狭隘的状况,消除病态、畸形的人格心理,完善他们的人格,促进他们人性的丰富和高扬,使他们都能够以健康的人格、良好的心态去从事兼职工作。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的实施途径
(一)人文关怀应侧重由“教育人”向“服务人”转变
首先,注重人文关怀要把服务大学生的合理需要作为目标指向。我们应该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因需要而利导”,不仅要讲好道理,还要解决好实际问题,不断满足大学生多方面的合理需求,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吸引人,容易被人所接受,进而达到其预期目的,提高其实效性。
其次,注重人文关怀要把服务人的个性发展作为目标指向。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就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抑制大学生的消极个性品质,激发积极品质,真正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和方法保证。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要由说教灌输式向平等对话式转变
首先,注重人文关怀要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建立平等交流的工作模式。如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采取简单的是非对错、非此即彼、我讲你听、我训你受的方法,那么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起到反作用。因此,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采取探讨式、讨论式的方法,平等地解决课堂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其次,注重人文关怀要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工作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经常从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善于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生动事例,将大道理转化为与实际的、与学生贴得更近的小道理,增强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兴趣感,进而提高他们应对就业、生活、学习等方面的能力。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切实树立人文关怀的理念
首先,要做到人文关怀,就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个性差异。教育工作者要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道德标准,运用真诚的帮助和平等的眼光去包容他们、感动他们,在他们心中激起情感的共鸣,使他们融入主流。同时,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析每个大学生,善于开发他们潜在的素质和闪光点,对于比较叛逆的学生,更要充分运用人文关怀的力量帮助他们改变。
其次,要做到人文关怀,就要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利用课堂教育引导学生,更要走出课堂,深入到学生实际生活中去,不断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力求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学生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营造人文关怀氛围能够使大学生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如果学生长期生活在这种文化、关怀的氛围中,那么,他们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这种氛围的影响,能够使他们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塑造人格,这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实现。首先就硬文化环境而言,从校园文化环境的整体布局到一条标语的拟定,都要精心设计、认真布置,让人文关怀精神彰显其中;就软文化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良好的学风、校风和班风建设,定期举办文化艺术节、学术报告,读书报告,召开主题班会等,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净化大学生的心灵,在人文关怀的实践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冯友兰.新原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2]任继愈.实说冯友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4、5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4]李中华.新理学的终极关怀——冯友兰境界说评述[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3).
(责任编辑:姚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