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珺
摘 要:陕西眉县旅游业长期以来依托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大力发展自然观光旅游和生态农业旅游,当前在国内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旅游资源区域优化的大背景下,眉县旅游业应着力于优化区域旅游资源的发展结构,加强旅游业优势资源的质量工程建设,深化特色旅游产品的深加工和加大品牌推介。通过旅游资源的结构调整,加快推进眉县旅游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关键词:旅游资源结构;产业升级;生态旅游产品
中图分类号:F019.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1-0083-02
一、眉县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一)旅游开发依托丰富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建设相对滞后
眉县森林覆盖率达56%,自然生态资源不仅赋存丰富,而且整体质量较高。太白山、红河谷、汤峪依托其优质的自然生态资源,经过多年开发建设成为眉县旅游业的龙头景区。一些新兴景区正处于发展壮大之中,西部兰花生态园、国家休闲农业观光示范区、渭水之央滨河文化产业新区、太白山漂流等,今后将发展成为眉县旅游的新亮点和名片。但是,与此同时,人文旅游资源的挖掘和开发方面就显得较为落后,一是缺乏优质人文旅游资源的强力支撑,比如,对于张载祠、扶眉战役纪念馆的开发建设落后;二是对于自然及人文资源的文化韵味挖掘严重不足,比如太白山文化、张载文化和关学思想的深度挖掘与旅游开发的密切结合方面仍有很大的空间可为。
(二)旅游服务体系围绕景区展开,服务设施逐步更新完善
眉县旅游服务体系都是围绕热点景区的开发建设,伴随游客到来而催生了相应的餐饮、住宿、购物等旅游企业。景区旅游服务业主要依托周边企业及个人投资建设并且经过多年形成一定的发展规模,太白山等传统景区考虑到开发时间较早,设施设备磨损和游客需求发展的新形势,对景区范围重新进行了拆迁改造和规划建设,对景区的服务设施也在逐步进行改造和完善。
(三)绿色农业产品种类多样,农产品深加工带动农业旅游发展
眉县有极为丰富的生态农业资源,在西北和关中蔬果业中扮演极为重要的生态农业基地角色。其中,猕猴桃、大樱桃、草莓、红提葡萄、油桃、梨枣、苹果、凯特杏、李子、板粟、核桃等干鲜果品是眉县生态农业的特色。多年以来,眉县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主要是围绕眉县的特色蔬果深入加工生产,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推动促进了眉县农业旅游的积极发展[1]。
二、眉县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结构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层次不足,产业规模仍未形成
眉县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然而,旅游资源不仅开发层次较浅,而且规模较小,相对于陕南旅游业发展,眉县旅游业发展其一不存在交通问题,其二不存在地理偏僻陡峭问题,但是,目前眉县旅游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布局到今天依然局限在旅游景点的开发,而不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根本问题不在于旅游资源的硬件质量,而在于眉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广度及深度不足。开发水平低,开发方式落后,开放方向不明确,开发主体不确定成为制约眉县旅游资源开发的根本原因。
其次,景区景点各自为战,围绕不同景区也没有相应的旅游资源开发产业链,旅游宣传推介各自为政,缺乏地域品牌和旅游资源特色品牌,没有形成区域发展的整体品牌。
(二)旅游产业布局不合理,资源整合缺乏合力
眉县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特色种植业资源丰富,但是缺乏科学布局和整合,无法形成旅游资源开发的产业规模,更无法形成不同旅游资源产业布局的合力。
旅游产业的格局分布不合理。作为太白山、汤峪等主要景区,起初开发缺乏科学规划,宾馆、特产商店随处建造。服务区的大部分餐饮设施老化严重,与4A级景观的要求不配套;从产品结构来看,旅游景点内容单一,都是以自然观光旅游产品为主,缺乏一些特色旅游产品和项目吸引游客;产品组合度低,秦岭北麓的天水、渭南一线与太白山同质景观有45家,但“山加泉”旅游资源却极少。眉县旅游在产品品牌定位上过于突出太白山,资源整合布局力度过于薄弱,影响县域旅游品牌的发展;更没有把承载文化、关学思想和西部兰花基地有机地交织成一个旅游网络,造成旅游资源浪费,旅游资源利用率低。
(三)旅游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旅游整体形象观念淡薄
眉县旅游服务业发展缓慢而薄弱,目前的主要发展模式都是围绕景区建设形成了餐饮、住宿及相关服务业。缺乏整体化的旅游服务体系的规划建设,以景区建设带动的旅游服务业建设仍然停留于点状尚未形成网络,景区管理各自为政,缺乏交流合作和资源共享。纵观眉县的旅游服务业,缺乏统一的旅游服务行业规范和标准,缺乏统一的监督服务机制。举例而言,眉县生态旅游发展至今,还没有一条公共职能背景的旅游交通专线,仅有一条连接省会西安的旅游专线还是由法门寺景区延伸而来,充分说明政府在旅游业发展的公共旅游交通上既缺乏规划,又缺乏旅游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
在公共旅游资源规划和建设方面,缺乏全局优化发展观念。例如,太白山森林公园和红河谷森林公园门票收费没有实现一票制,难以形成旅游服务体系经营合力和旅游服务规模;在整个旅游线路策划和旅游对外宣传上,内部竞争,不利于眉县旅游整体形象的塑造和推广。
三、眉县旅游资源结构调整的建议
(一)借势关天区规划发展,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已正式颁布实施,眉县居于天水、西安中心位置,处于关天经济区的核心地带,关天规划中提出要建设五大文化产业园区、五条精品旅游走廊、六大旅游精品区。地方政府应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明确自身角色和责任,担负宏观规划、客观落实的市场培育者、引导者和规范者。地方政府应对县域辖区内的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和市场情况进行整体摸底分析,首先能够树立全局发展观,将众多分散的旅游景区和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加以整合。建立健全市场发展机制,旅游景区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发展实现政企分开,政府在宏观规划,市场标准,建立服务体系上要主动承担责任,对旅游市场的规范应该作为重中之重去落实。
眉县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独特。应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抓住机遇,在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旅游引导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科学规划,积极投入建设,形成交通、服务和休闲居住等旅游服务基础设施体系。通过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和程度进行深入优化,形成范围广、程度深的旅游产品开发体系,对于眉县旅游资源的持续性发展和开发意义重大。
(二)加大旅游产业升级力度,寻求自身市场角色定位
眉县旅游资源的调整宏观上要依托政府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微观上要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管理机制吸引优质的资本和管理资源,对于区内的旅游企业进行产业升级,要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行企业化管理对辖区内景区进行发展和建设,提升旅游服务体系的星级化建设。将整个辖区内的旅游产业进行水平升级、能力升级和品牌升级,给整个行业注入机制动力和竞争动力,促进市场细分对区内旅游资源的优化调整。
眉县旅游产业的升级更要注重对传统生态农业和种植业的产业升级,目前眉县生态果蔬的市场总量和占有率都具有重要比重,但是要将眉县旅游产业的升级和眉县生态蔬果业的可持续开发相结合。将蔬果业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提升至眉县旅游产业升级对于眉县旅游资源科学优化的关键节点上,从而在关天经济区的发展中寻求自己的旅游市场角色定位。微观上,促进以眉县生态蔬果业为中心的生态休闲旅游的大力发展,形成“山、水、果蔬”旅游产业链的蓬勃发展;宏观上,通过品牌特色旅游产品创建县域旅游的特色品牌,从而形成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的双赢共促进的可持续性发展格局。
(三)提升山水旅游品牌形象,挖掘旅游文化强化宣传
当前,突破眉县旅游发展的关键在于按照“显山、露水、强区”的思路,首先推进旅游服务区开发建设,提升太白山旅游区的服务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通过市场化运作和企业化管理机制提升区内“山、水”,创新载体,在扩大旅游品牌宣传效应上实现突破,对眉县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的深加工要借助市场力量实现以经济效益为主的多种效益。
其次是强化旅游文化的挖掘研究,做好对外宣传。目前,要进一步加大对旅游资源和旅游文化的深入挖掘。对外宣传上既要体现整体性,又要强调层次性。建议对县内的旅游资源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由县政府统一包装、整体对外宣传;针对游客中的不同群体,有针对性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大力度的宣传促销活动。要加强旅游精品线路的宣传推介,以建设“法门寺—太白山”综合旅游区为契机,积极开辟旅游精品线路,形成良好的互动效应,借梯登高,借势发展,借力突破。
综上所述,眉县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应该认清自身仍然存在着旅游产业规模较小,资源整合力度不足,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应该着手从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等方面,逐步调整优化旅游资源结构,塑造地区旅游品牌形象,提升眉县旅游产业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严艳,王文文.陕西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C].陕西省改革发展研究会,2009.
[2]王玉江,徐斌.县域经济发展理论与模式[C].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2008年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
[3]王涛峰,张淑琴.加快陕西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C].道路.创新.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2009.
[4]何红.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模糊综合评价[J].中国林业经济,2009,(1).
[5]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陕西商洛市为例[J].陕西农业科学,2010,(4).
(责任编辑:石 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