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代兴
摘 要:新课程实施十年来,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走秀”的现象。牵制了课程改革的推进,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改变这些低效课堂,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教材和领会课标要求,确定好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预设好主要的教法学法;需要教师积极创设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精讲、善导,努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保证课堂教学取得实效。
关键词:课改;教学;走秀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179-02
2002年笔者参加了贺州地区第一届中小学校长培训班并参与课改,转眼间课改已实施十年了,新课程实施十年来,笔者除了主持学校全面工作外,还兼管了五年全乡小学教学业务辅导工作,深入教学第一线,教学改革在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扎实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和实质性的进展。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走秀”的现象,这些现象如果不引起重视,将影响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列举课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种种“走秀”现象,分析问题的严重性,以引起广大教育者的注意,力求在今后的教学中避免这些不正确的作风。就笔者观察,课改教学“走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备课写教案“走秀”
备课是教师为上好课而做的各种准备,包括教师自己和学生而做的准备。在备课中准确把握本单元、本节课内容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了解本册、本学科在整个学科体系的地位及作用。同时,加强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从整体上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十分重视备课这一环节的检查。检查中发现,目前教师在备课中存在“走秀”现象:
一是分析学生流于形式。许多教师在备课时,考虑最多的是教师怎样教,把学生的学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尽管也知道备课要备学生,但在具体操作时,却忽视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的分析。由于对学生的现实基础、状态不够了解,常常会出现过高估计学生认知起点或是把学生当作一张白纸进行教学的现象。
二是制定的教学目标缺乏整体性,不便于观察和测量。进入新课改以来,有一部分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尽管也考虑到要体现“三维”,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仍过分重视认知目标而忽视发展性目标。
三是把备课看成是教案的“克隆”。有的教师由于备课的目的不纯,缺乏对备课目的性的正确认识,把备课看成是例行公事、应付领导的检查。备课时,找来现成的教案一抄了事。就这样,年年教,年年抄,在教案中除了写一些细节和过程,整体基本没有变化。还有一部分教师从网上下载与自己备课内容相关的教案,不加取舍地复制、粘贴,把别人的教案变成自己的教案,全然不顾内容是否切合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一次教学“五认真”工作检查中,听一节教师的课,他上得很糟糕,怀疑没有备课,课后叫上课教师拿教案来看,教案设计得非常好,但上课与教案并不一样。一问才知该教案是抄的。
二、教学用具“走秀”
使用教具是每个老师在教学中经常应用到的教学手段之一,它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处于起步阶段,适当应用教具不仅能提高小学生学习的兴趣性,还能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利用学具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也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小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但在课堂听课中发现教师使用教具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走秀”现象:
一是没有处理好教材、教学与教具的关系。教师在使用教具时没有分析它能否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能否鲜明突出某一既定的特征,能否解决学生急欲了解的共性问题。仅在常规教学模式和教材中的插图内画圈圈或线而已。
二是在使用教具过程中存在问题,不敢于改进正规教具。在教学中常见的教具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国家教学仪器装备公司统一安排生产的正规教具;另一类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而自行设计、制作的简易教具。正规教具性能可靠,能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传授科学知识过程中的问题。但与简易教具比,缺乏“因人制宜、因地制宜”性,不易解决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强化某一知识点。因此,教师在使用正规教具时一定要分析教具的可行性,能否面向全体学生,解决教学中的疑难点,突出、强化某一知识点。必要时,能结合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敢于对正规教具进行改进、完善,使教具使用效果达到最优化。
三、课堂教学形式“走秀”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不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但强调教师要教得艺术,而且要求学生学得主动。课改十年来,我们有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形式上难免有“走秀”现象:
一是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变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课堂却表现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被真正激活。这典型表现在“自主”变成“自流”,只赋“权”却不增“能”。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前提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有人批评我们的课堂有“温度”无“深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课堂上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虽然让人感受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上缺乏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
二是教学层次的低下。我们把教学分为两个层次: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是高层次的教学,针对现有发展区的教学是低层次的教学。只有高层次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从具体一节课来说,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哪些教学内容是属于现有发展区的问题,是学生可以通过独立学习掌握的,哪些教学内容是属于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是需要同伴互助和教师帮助才能掌握的。现在的课堂教学往往层次不分明,教师常常花很长时间来解决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导致教学水平和效益的低下,更为严重的是阻滞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责任感的形成。无效教学的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的解读思维活动与学生同在一个层次上,教师要讲的不用讲学生就已经明了,即便这个时候教师明智地采用提问式,让学生自己给自己讲,这仍然是浪费教学资源,因为这对学生来说并没有增加新的信息。教师讲授的只是对文本信息的重复性归结,是学生已经懂得的“真理”。学生不能从教师那里摄入任何有效的、能够生成思维能力的成分。现在的教学缺乏这种动态的变化,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离不开教,学生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学习能力并没有真正提升,所以,教学层次也就始终上不去。
三是预设和生成的冲突。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但是,当前课堂教学却出现了两者的冲突现象:表现之一,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表面看教学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实质上这是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学观的表现。这种教学由于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互动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只能获得表层甚至虚假的知识,这种知识缺乏活性,不能转化、内化为学生的智慧和品质,所以,从根本上讲,这是低效的教学。表现之二,生成过多。一方面,生成过多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另一方面,生成过多会使教学失去中心、失去方向,同时也会导致教学泛泛而谈、浅尝辄止,从而最终背离生成目的。
以上是本文对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走秀”现象的粗浅分析,希望能引起广大教育者的共鸣,并最终达到促进教育教学的目的。就笔者的观点,希望课改能达到以下目标: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把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融合起来,促进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精神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刘金玉.高效课堂八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姚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