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瑗泽
摘 要:在这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时代,网络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大学生学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就似一把双刃剑,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身体健康、个性发展和价值取向等健康发展的各个方面。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正确地对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进行教育和引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全新的挑战和课题。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060-02
一、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现状
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能够在较理智的状态下上网,并没有影响学习或超越消费能力;可以正确认识和处理网络与学习的关系,因上网而缺课影响学业的程度较低;他们认为网络能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但调查人群中有7.5%的大学生因上网而经常逃课,小部分人甚至沉迷于网络,无法控制自己[1]。实际情况可能会比调查资料所显示的更加严峻。
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将网络作为学习工具的网络行为
这种类型的网络行为主要是指大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新知识、查询数据和获取信息等。网络由于其资源共享性、开放性、快捷性等特点,作为一个新时代首选的学习工具,会对大学生的学习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更是瞬息万变,大量学术信息、功能强大的学习辅助软件通过互联网的共享和实时通信的作用也可以在第一时间被大学生利用,使学生们的学习得到前所未有的方便又有力的帮助。除了利用互联网上数量庞大的信息进行课业学习,大学生们亦通过网络便捷地收集各种最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他们感兴趣的信息和知识。网络强大的查询功能也给学生们的生活带来许多的方便,并提高学生自立、自理的能力。
这种网络行为是对于大学生学习、健康、个性发展、价值观形成等各个方面最有积极影响的类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这种类型网络行为的积极作用,便可在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同时由于互联网缩小了世界各国间的时空距离,全球主义、超民族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蜂拥而至,对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自信心、民族价值观和民族振兴意志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网络垃圾的存在,如黑客入侵、黄色信息传播等也不利于当代的大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2.将网络作为沟通工具的网络行为
这种类型的网络行为主要是指大学生以网络为媒介和手段与他人交流、沟通、联系等。在网络已渗透到大学生活方方面面的当代,在高校大学生这一群体中,以Email、网络电话和以QQ及MSN等为代表的网络聊天软件等以网络为载体的联系方式几乎已经取代手机、固定电话成为大学生之间人际交往的主要沟通方式。即便是手机,上网功能也已是潮流。不仅仅是与同学、亲友之间的联络,如今学校生活中所必需的联络与沟通也多采用网络形式,例如利用博客或QQ等进行上级精神、学习任务等的传达和反馈;甚至绝大多数高校都采用网上付费、选课、提交各种数据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管理。
这种将网络作为沟通工具的网络行为又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大学生尽情地享受高科技带来的种种沟通便利,与学校、师长、亲友、同学之间的联系都因网络而更方便和紧密;同时也因网络的便利沟通而认识许多新朋友,开阔自己的交游和视野。第二种则是大学生的网上交际行为的范围往往局限在同辈之间,而网络的虚拟性、自由性加剧了大学生的自我封闭,造成其现实人际关系疏远,致使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感情色彩和协作精神,最后可能导致部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降低。
3.将网络作为娱乐工具的网络行为
这种类型的网络行为主要是指大学生将与网络相关的一系列事物作为娱乐手段,如玩网游、单机游戏、逛论坛、看小说、交网友等。大学生上网并非都是为了学习,利用上网来摄取、吸收知识的比例并不高。更多的就是为了这种人际交往、娱乐消遣、寻求刺激和精神寄托的需要。
一般情况下在学习之余适当娱乐是劳逸结合,对于大学生的学习、身心等健康全面发展是很有益处的。但有部分大学生没能抵制住网络的诱惑导致网络成瘾,或者沉迷网游而无心向学,或者沉迷交友而陷入网恋无法自拔,久之学业荒废前途尽毁,最终悔不当初。网络成瘾又称“互联网成瘾综合征”,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2]。对于一些心理发展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网络成瘾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其个性发展、价值取向形成等深层次的东西,甚至会改变大学生的人生之路。现实中不乏这样的例子,网络成瘾已是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一个具有普遍性的严峻问题。
二、正确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力度
这是做到正确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的基础。
“欲驭网络必先成人”。这里的“成人”指的是成为一个有坚定理想和信念的人。为何面对同样的游戏或其他形式的网络诱惑,只有少部分大学生才会沉迷其中,而绝大多数人都能够较好地把握自己?那是因为大部分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前进方向,分得清楚轻重,把握地好“度”字。即便面对的诱惑再强,也不会轻易迷失自己。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力度能够帮助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认识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从而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能够从主观上抵制住网络的诱惑,减少堕落的可能。同时,这也是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关于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的号召。
2.“三因”法教育和引导正确的大学生网络行为
这是做到正确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的具体内容。
上文在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现状中已经介绍了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几种主要类型,在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的具体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大学生不同的网络行为去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或引导,要做到“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网络行为。
所谓“因势利导”,就是顺着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校生活中重要的学习、通信工具和娱乐手段这一趋势加以正确引导,而不是单纯地严令制止、围追堵截。正如大禹以疏导代替堵截才将洪水制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引导大学生网络行为这一问题上,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益有利的一面,例如通过网络的方便快捷进行管理、传达、联系、教育等,使其为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服务,或是通过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网站而发布有利于大学生思想健康的资源,而不是单纯地禁止学生上网。
所谓“因地制宜”,就是根据已有的大学生网络行为问题的不同的具体情况、具体类型而制定与其相应的妥善措施,而不是不顾具体情况的一刀切。在引导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具体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可能是单纯地符合上文提到的某种类型,更多的可能性是这个问题中包含了多种类型,只是所占的比例不同。例如在现实生活中,一般的大学生都是将网络同时作为学习、沟通和娱乐工具来使用的,但有的网络行为问题主要涉及的是沟通方面,而有的主要涉及娱乐方面,这就需要针对不同的问题因地制宜地去解决。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从已有的大学生网络行为问题的主体——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教育和引导,而不是不分学生一概而论。不同主体产生的网络行为问题,即便是相同的网络行为类型,在解决过程中也要根据主体的不同情况,如性格、家庭环境等特点,进行有区别的处理。
“三因”法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备美国心理、教育学家罗杰斯的成功教育等式的三个条件——“真诚一致”、“同情理解”、“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以毫无威胁的、真诚可信的存在方式为大学生所接受,对自己真诚透明、内外一致,对学生要无条件地关怀接纳,在此基础之上达到彼此的同情理解,再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已有的网络行为问题,最终达到正确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目的。
3.多管齐下引导大学生网络行为健康发展
这是做到正确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的重要辅助条件。
当大学生出现网络行为问题时,针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的确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未免有些治标不治本。问题是要一个一个地解决,但如果能从根本上保证已经出现过的问题不再发生,就不能仅仅针对问题去想对策,而是应该将眼光放远些,找出问题发生的根本之所在。要能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指示去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首先,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阵地,丰富和完善课堂教育,使大学生尽可能地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相关知识,促进正确思想意识的形成;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三省其身,自己为大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使在校大学生能时时处处有模范可以参考;最后,不能仅仅拘泥于课堂思政教学,而应该广泛采取多种形式,抓住一切机会对大学生展开思政教育。例如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开展特色鲜明并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加强绿色校园网的建设等。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当代大学生形成坚固的思想堡垒,从而能够自觉地抵制住各种网络诱惑,从根本上减少大学生网络行为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宿金民,李达,关丹.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分析[J].小区医学杂志,2008,(11).
[2]杨文娇,周治金.网络成瘾大学生的感觉寻求人格特征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5,(6).
(责任编辑:姚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