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研究

2013-03-27 17:18李无未
东疆学刊 2013年4期
关键词:视阈珍藏东亚

李无未

[责任编辑 全华民]

一、东亚语言学视阈与汉语史研究

“东亚语言学视阈”,指的是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越南语言学研究最优“整体性”视野,这超越了“国别”范畴和“语系”范畴,着眼于历史上形成的“汉字文化圈”内“跨文化”互动而形成东亚文明的语言学学术观照理念。

在东亚文明语言学学术视阈内,汉语史所呈现的形态如何,其运动的形式、学术走向及相互关系如何,这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东亚文明学术中心的动态移动及多样化带来了汉语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的全面变革,它的影响是深远的,只是迄今我们还没有理清头绪,因此,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最终获得与此前完全不同的收效。这是我们过去仅仅是中国学者自己看自己的汉语史研究以及单纯的日本学者、朝鲜-韩国学者、越南学者看自己的汉语史研究所不能替代的。有的学者讲:“从周边看中国”(2009),从文明互动看中国,收获大不一样。而“相互观照”,“借镜观形”(《刘子新论· 贵言》:“人目短于自见,故借镜以观形”),以及“镜像折射”(mirroring)则更为客观。东亚文明的创造产生于相互运动、相互浸透、相互作用的生成系统之中[1](3),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也不例外。

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研究,以东亚各国语言学深厚的学术积淀为基础,形成研究的固定的汉语史理论系统范式,肯定具有十分广阔的学术前景。

比如研究汉语语音史,文雄《磨光韵镜》中的(1744)“汉音、吴音、华音”三音理论 ,就是典型的“中古近代汉字音史”观念,与汉语语音在各个历史阶段传入日本直接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汉语语音发展史在日本汉字音的“镜像折射”,可惜我们中国学者注意不够。还有朝鲜朝汉语官话语音的“质正”制度,在《李朝实录》中记载得非常详细。透过这个制度,可以看到朝鲜朝不断按照汉语语音变化实际情况来修订自己的汉语官话语音标准,比如 《老乞大》谚文注音、《洪武正韵译训》语音等(李无未、张辉,2013),这就给中国汉语“官话”语音发展,以及历史上的汉语语音规范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这也是中国学者所忽视的。中国、日本、朝鲜、韩国等国的语音资料相互印证,汉语官话语音的面貌就逐渐清晰了,就不是过去仅仅是凭借一方资料得出结论所能替代的。

透过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的语音资料,我们还看到了什么?这背后的文化之间的互动,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知识背景,政治的、经济的、教育的、文化的交流,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促成了“汉语官话语音”在东亚各国的“环流”,在东亚各国的“环流”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语言学传统,这当然包含了各自丰富的语言学理论内涵。在这样的视野观照下,汉语官话语音研究就一定会变得十分“鲜活”。

二、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研究目标

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研究力求实现三个方面的目标:

1.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研究学术理论预期目标。 (1)对东亚语言学视阈范围内汉语史文献进行总的清理、调查、整理、研究,在汉语史研究观念上是一次新的转变,在信息化时代,信息获取通道变得如此便捷,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文献挖掘“海内外互动”,充分尊重个性思维,寻求共性思维,突破了地域与国别的“思维”局限,实现了“思维方式”上的新跨越。(2)真正确立了科学而完整的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文献挖掘与研究程序,弥补了过去“国别”个体视野研究的种种弊端和缺憾,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研究变得真实可信。 (3)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传统与现代理论的结合 ,孕育着研究思维模式和研究方式的新变革。比如传统文献整理方法(作者、成书、版本、文献源流、校勘、辑佚、语言年代等)和现代数据库手段的结合,为进一步描写与解释夯实了基础。 (4)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多语种汉语文献同步挖掘,带来了人们对“协同”处理知识信息系统的新认识,挑战与机遇并存,如此,对现代学者的素质要求也是前所未有的,相应的,会直接促进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文献语言标记理论与实际文献形态研究的进步,从而生成出新的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语言标记理论范畴。(5)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文献的挖掘,集中了世界各国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研究理论与实际智慧,无论是语音,还是语法、词汇等领域,都是一次理论与方法的大检阅,对理清东亚各国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研究理论与方法之间的源流关系,形成新的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发展理论和汉语学史理论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6)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文献的挖掘,不单单是汉语史学科的独立行为,而是多学科“协同”的产物。在多学科参与的背景下,海内外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文献的挖掘,具有了复合学科特性,自不待言。但同时,也为相关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出路和借鉴,可以直接促进相关学科的繁荣与进步。

2.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学科建设发展预期目标。(1)通过研究,把国内外相关领域学者汇集起来,互通信息,共同研究,就会成就一支跨越国界的学术团队。这种“学术共同体”,是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研究学者协作方式的一种必然,更是促进国际间合作研究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的有效方式。 (2)国内高校相关领域学者联合攻关,并与国际学术界密切沟通,大大开阔了学术新视野,更是提升了国内相关学者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竞争能力,对整合国内各高校相同或相近学科珍藏汉语史文献研究学术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3)国内外相关学者,发挥各自特长,集中攻关,不但衍生出对世界范围内珍藏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文献进行研究的创造力,还锻炼了队伍,凝练了方向,更是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研究特色,还牢牢地占据了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前沿地位。(4)通过研究,会在很短时间内,积聚起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研究优势,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从而带动东亚汉语言文字学学科整体性进步,建立国家重点研究基地及信息集散中心,承担更多的国家和国际重大课题,并作为人才培养摇篮,在已经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国际一流的重点研究中心。(5)对世界范围内珍藏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文献进行研究以及所建立起的研究理论与模式会产生积极的“蝴蝶效应”,一定会直接促动相关学科的研究,比如汉语海外传播历史的研究,带动相关学科进步,由此,可以期望与海外汉语研究相关的学科群体崛起。学科交叉,又会引发新的“范式”兴起,这是它所引发的学术轰动效应的结果。

3.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文献发现利用等方面的预期目标。(1)由于有了珍藏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文献的新发掘,会发现许多未知或重视不够的文献,当然会引发我们对相关文献的新认识。比如日藏佚名韵书《五音通韵》,就与我国台湾所藏不同,韵图与韵书合刊,形成互补关系。(2)珍藏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文献,有的就是东亚学者所刊印,这自然带来了东亚学者传播与研究汉语史的热潮。东亚流传汉语所带来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域外之眼”十分独特,启发我们转换新的视角加以解读。比如文雄《磨光韵镜》的“韵学唐音”,与日本江户时代学者认识明清语音有关,这就突破了我们《韵镜》“本体”《切韵》系“今音”研究的视野范畴。(3)重视应用,而与东亚语言学视阈学术思潮相适应,对珍藏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文献的实际价值评判就有了不同于此前的意识。比如欧美学者的汉语口语语法研究和汉语口语语法理论意识远早于我们,他们的“敏感”源于汉语口语学习的需要,这也影响到日本,而我们还在争论官话的语言基础如何,说明我们的学术视野还比较狭窄。与珍藏东亚语言学视阈汉语口语语法文献相对照,就会发现他们的理论分析与实际文献的吻合度相当高。(4)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研究海内外文献发掘“互动”,无疑会使文献整理质量得以保证。比如《回回馆译语》,刘迎胜在本田实信所取德国杜宾根大学图书馆所藏明抄本、日本东洋文库所藏明抄本、法国巴黎国民图书馆所藏清抄本、巴黎亚洲协会所藏康熙年抄本、英国不列颠博物馆所藏明刊本、日本内阁文库所藏清抄本互校基础上,又取中国北京图书馆藏本、德国柏林国立图书馆本等为底本,进行校勘和考证,力图恢复“乙种本”(永乐本)原貌,为下一步研究波斯语与汉语明代语音之间对译关系奠定了基础。(5)“珍藏东亚语言学视阈汉语文献信息系统平台”建设,使得文献资料利用数据化,也就带来研究东亚汉语史的科学化,这和从前手工操作效果不可同日而语。由于有了珍藏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文献信息数据库,可以利用它进行国内外珍藏汉语文献校勘等文献学研究,从而开辟了整理与研究汉语珍藏文献的新途径。(6)利用珍藏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文献信息数据库研究汉语,无论是描写,还是解释,都是建立新的珍藏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文献研究模型的必备条件。它的文献应用前景也是十分广阔的,为本学科及相关学科发展树立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板。

(二)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研究总体框架及主要内容

1.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总体思路。开展珍藏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文献调查、文献整理与挖掘,并通过珍藏东亚语言学视阈汉语史文献研究汉语,实现汉语研究的新突破。这里包含着课题的基本范畴:(1)东亚珍藏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文献调查。东亚各国有关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文献所藏地点、目录、版本基本情况都要摸清楚。(2)珍藏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文献整理与挖掘。文献整理就是把这些文献分门别类编排,并加以文献学的整理,比如版本源流、校勘、著录、辑佚等工作。所谓挖掘,就是将文献可利用信息按照现代信息手段加以处理,建立“珍藏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文献信息系统平台”,为下一步的科学化研究奠定基础。(3)利用珍藏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文献研究汉语史。在对珍藏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文献进行信息处理后,利用数据库汉语文献信息,并结合已有海内外汉语文献信息进行专题研究,从而实现“汉语史研究”的新跨越。(4)编撰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珍藏汉语史文献研究论著总目,以便于提供本研究的基本信息。(5)建立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理论和汉语学史理论“范式”,就能够更好地认识东亚珍藏汉语文献的学术价值。

2.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研究总课题与子课题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根据珍藏区域及语言文字关系,比如是否属于“汉字文化圈”,把珍藏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文献分成两大部分,分别去收集整理、建立数据库和研究,然后再合成一个整体,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研究系列。这样安排的好处在于,充分体现珍藏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明清汉语史文献的各自文化内涵及思维方式、特点,有利于建立各自的描写与解释模型,既考虑到了共同点,也考虑到了个性特征。

当然也有交叉,比如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字文化圈”内珍藏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文献,除了“汉字文化圈”汉语及相关语言文献之外,也有珍藏的与欧美语言相关的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日语、朝鲜语、越南语等语言对比的文献,比如日本学者所编《英和支那语学自在》(1885)、《日汉英语言合璧》(1888),就是如此。遇到这类情况,还是以主要对象所属为主,协调处理。

在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研究中,东亚各国如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珍藏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文献与欧美等国家珍藏汉语文献肯定有不少重复的,也要协调归属,进行统一研究,这样就避免了重复研究问题。还有,珍藏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文献与国内珍藏汉语史文献结合,以及珍藏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文献研究论著总目编写问题,都要进行科学的统筹安排与协调。

三、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研究的前提、方法与手段

(一)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研究的前提

1.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研究,最为重要的基础是具有基本的文献史料,否则,研究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各国珍藏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文献为依据,并结合珍藏海内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文献研究汉语史,是本课题研究进行的基本保证。所以,从文献入手,是最为可行的。

2.使用珍藏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文献之前,还要注意对它们有一个文献鉴别与文献整理的过程,这是保证文献使用科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去伪存真”的程序。作者、成书、版本源流、辑佚、校勘、著录、内容确定、价值判断,是研究汉语并得出科学结论的前提。所以,文献整理是必须要做的工作。

3.将珍藏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文献处理为可利用数据信息,是科学运用珍藏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文献研究汉语史的当代化学术趋势。冯志伟引述乔姆斯基的话说:计算机数据库辅助研究汉语,是“有限手段的无限应用”。计算机处理语言具有人工处理语言的无可替代性,优越性十分明显。[2](43)

4.学者们对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事实的挖掘,实际上已经贯穿了非常明显的“协同发展”理论意识,总体来看,以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研究动态变化理论为基本宗旨,逐渐形成了两大类理论模型体系范畴,即所谓描写性模型范畴和解释性模型范畴。但孤立地推崇和使用这两种当中的任何一种理论,都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此外,应该认识到,描写和解释既是相对有界的,也是相对无界的,不能绝对化。我们在进行汉语史研究时,要注意汉语史研究描写、解释理论和方法运用的有界和无界关系,不能僵化地理解汉语史研究描写、解释理论问题。灵活而创造性地突破原有描写、解释框架,转换范式,才是汉语史研究描写、解释理论“保鲜”的保证。

5.在长期的东亚语言学视阈汉语史研究过程中,许多学者成功地运用了一些科学性很强的研究模式,比如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汉语官话史的“双线”“多线”模式、汉语方言史层次分析模式、汉语史断代史模式、汉语史比较史模式、汉语史词汇扩散模式、汉语史“循环”模式、汉语史“演化尺度”模式等,我们不可避免地有选择使用。

6.利用珍藏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文献研究汉语史,许多学者已经取得了科学性很强的成果,我们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完善化、科学化,由此可见,它有着无可置疑的可行性。

(二)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研究的方法

1.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的文献收集整理方法,比如目录查询,像日本所藏中文古籍数据库,可以将日本全国所藏中文古籍版本、收藏地点等信息一概收入其中,对查询者来讲,十分便利。严绍《日藏善本书录》(中华书局,2007)“经部”小学类已收录不少明清小学文献。“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善本资源库”收藏有《字汇》等。比如校勘方法,清末叶德辉《藏书十约》第七《校勘》,曾提出校勘之法有二:曰死校,曰活校。陈垣有校勘有四种方法:对校、本校、他校、理校。其他,还有版本、考证、辨伪、辑佚等方式、方法。

2.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文献语料计算机输入。涉及到汉字、假名、谚文、罗马字、英文、俄文、法文等具体种类文字输入方法,十分复杂,就目前来说,需要解决的问题非常多。也有词汇、语法、语音等具体研究专业领域的个性输入方法。文字的识别方法运用与科学性很强的数据库建设关系十分密切。

3.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文献的描写方法。运用描写方法研究东亚珍藏汉语史文献,根据具体学科的不同,分为语音、词汇、语法等描写方法。如语音,如反切系联法、音系表解法等。而词汇的研究,有构词结构描写、常用词演变描写等。再比如语法,就有封闭性定量分析和静态描写。还有的学者分为共时描写和历时描写两类,具体的如句子成分分析、层次分析等。

4.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文献的解释方法。语音方面,历史比较法是基本方法,其他有反切系联法、反切比较法、译音对勘法、内部分析法、时间层次研究法,以及词汇扩散、语言接触、音系构造、实验音系分析等。而词汇的研究,则包括词语的考证、构词法解释、常用词演变解释等。语法,有的学者分为共时解释和历时变化解释两类。具体有语义特征分析、语法化、变换分析、认知、移位、类型学分析等。

(三)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文献具体研究手段

1.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珍藏汉语史文献的传统研究手段的应用。比如文献学研究手段的应用,像版本源流关系调查,就进行版本的形制等时代标记确认;文献错讹校勘,从字形、字音、语句错误等方面纠正;文献辑佚,对散逸文本进行整合和补齐,尽力恢复原貌;文献著录,主要是确定各本著作的成书过程、年代等相关问题研究等;语言学手段的应用,像词语考证、反切系联、韵脚字丝联绳引等。

2.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珍藏汉语史文献现代研究手段的应用,涉及到东亚珍藏汉语史文献信息处理技术的具体应用和资源整合方式以及如何实现珍藏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文献资源语料库的开发和共享,还有相关电子辞典编制、各类软件开发利用的具体问题。

3.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珍藏汉语史文献综合研究手段的应用,包括实地调查、语音实验、数学模型、文献识别、语言、技术、抽样提取等各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手段的综合运用。

4.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研究手段的可操作性。比如技术路线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文字识别可应用于珍藏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文献的阅读、翻译、资料检索、编辑、校对、统计表格数据汇总与分析、编码的识别等。但现代使用中的一些系统虽然比人读得快,但仍不能像人那样正确地读出各种各样的字符,与人的识别能力相比还有很大差别,远不能满足上述各个方面对文字识别应用所提出的要求,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具体研究方法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像目录查询,将传统目录查询和现代目录查询相结合,相互印证,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目前最为通行的研究方法。比如研究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明清语音文献,还是应该运用所谓“历史比较法”。“历史比较法”,就是用汉语方言和外语借词作参考比较。就是“先从本国的材料得了结果,然后再拿对音当作一种试金石来对一对”。这种历史比较法,给中国音韵研究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将之引向一个广阔的领域。高本汉利用方言与外语借词对重建中古音系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例如:据二等肴韵在广州方言中的独立,确立了它在音系中的地位;据越南借词中读音的分立分开了喻三和喻四。

本研究希望为国内外汉语史研究者提供一个非常详实而科学的东亚语言学视阈汉语史范式,对促进世界范围内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研究和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并直接推动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学科的科学化、现代化;以此为契机,带动相关学科的学术进步和交叉,衍生出更为广泛的学术领域,由此带来新的学术效应;以本研究为基础,强化东亚语言学视阈下的汉语史学科教学理论与内容的全面创新,视野会更加开阔,更会适应国家文化战略向纵深发展的需要,也有力地支撑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中文学科,为其搭建创新平台,拓展更为广阔的学术空间,更为外国学者了解中国汉语史价值和意义提供直接帮助。

[1][美]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 1卷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2]冯至伟:《论语言符号的八大特性》,《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 1期。

猜你喜欢
视阈珍藏东亚
使用与满足视阈下解谜推理类综艺节目的创新路径
相隔近20年的重逢:“你来的每一封信我都好好珍藏”
永远的珍藏
心中珍藏你的爱
我校东亚研究院一行应邀访问韩国东亚大学
杰·凯的十大珍藏
第7 届东亚焊接技术论坛(7th EAST- WJ)在杭州落幕
学霸“三小只”
未定的东亚多边体制与能动的中国东亚政策
文化认同视阈下的海外统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