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公民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3-03-27 23:11刘作建蒋文学
当代教育科学 2013年16期
关键词:公民课程体系评价

●刘作建 蒋文学

为全面了解烟台市中小学公民教育实践的进展现状,探讨中小学公民教育的有效实施路径,2013年1月,我们对烟台市区域内的13个县市区部分相关实验点校教师和3个县市区7所公民教育实验学校学生开展了以“烟台市中小学公民教育现状”为主题的师生问卷调查活动。

一、当前中小学公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公民教育的认识不到位

一是不少学校和教师出于自身的利益需求而没有从公民教育的真正深远意义上认识和解读公民教育,导致对公民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在一些学校和教师看来,公民教育项目研究与实践活动是在赶时髦、走形式,为了给学校挂牌子、树形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公民教育的深远意义。因而对于当前的中小学公民教育现状,大部分教师认为这明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占22.64%)或者已经引起重视的较多但能够真正积极践行的很少(占55.66%)。二是相当一部分实验教师对公民教育存在一种培养目标模糊、内容过于宽泛的理解,忽视了公民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区别,甚至将公民教育活动直接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等同于德育实践活动,导致对公民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三是由于宣传不够,导致不少学生、家长、社会人士对公民教育缺乏真正理解,缺少配合支持,甚至产生误解,以为实验学校和教师在“不务正业”。同时,在繁重学习压力的前提下,在缺乏家长理解和社会支持的情况下有不少的中小学生,特别是高中生,不希望因为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而增加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公民教育往往处于受排斥的维艰境地。

(二)公民教育的课程内容不充分

从目前公民教育的课程内容来看,主要依赖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和思想品德等的学科渗透。当前学校“公民教育”还没有统编的教材,很多学校也没有编制适宜的校本教材。对学生进行公民知识、公民技能的教育需要严谨且系统的理论体系,很多教师在这方面缺乏专业经验和知识,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势必困难和困惑重重,不知如何准确把握。尽管公民教育的实施还可以借助于其他载体,但是要规范、常态化地开展下去,就必须有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为依托。调查中大多数老师认为学校公民教育最恰当的课程载体应是以公民教育课为主、各学科渗透。

(三)公民教育的实施形式单一

长期以来,我们的公民素质教育是通过思想品德课程来实现的,在实施上基本依靠的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我讲你听,枯燥乏味。在没有引进“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非实验学校里,对公民意识的培养、教育方式落后,方法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接受。大多数教师采用机械地授课模式开展公民教育,一些教师为片面提高学生成绩,仍采用教师讲解、学生记忆、考试背诵的方式教授课程内容。这种单纯依靠说教和死记硬背传授公民知识的形式,不能增加学生对公民教育的认同感。

(四)公民教育的实效性不足

调查发现“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六步操作法”深受实验学校学生的喜欢,但同时我们看到受“课堂灌输”等教育方法落后,社会、学校、教师、学生重视度不高,没有专门课程等因素影响导致当前的学校公民教育实效性不强。虽然大多学校将学生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但认为“没有纳入评价”和 “虽纳入评价,但形同虚设”的分别占20.25%和16.87%。而实际情况要高于这个比例。

二、解决当前中小学公民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提升认识,共同服务于公民教育的价值目标

教育主管部门率先高度重视公民教育的价值目标并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是公民教育的必要前提。作为推行中小学公民教育的行政主管部门和业务指导机构,地方各级教育局、教研室等应当肩负起责任,制定出台相关文件措施对公民教育给予指导和保障。

来自学校管理层面的强力推进,是学校公民教育顺利开展的关键。校长率先领会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宗旨及其程序、理解项目的意义和价值尤为重要。学校在公民教育实施中:一要组建强有力高素质的公民教育教师团队;二要加强课程设置与课时管理;三要将实验教师的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工作量计算及教学业绩与教师绩效考核,并提供必要的资金、设备支持;四要创设良好氛围,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公民教育活动。

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公民教育指导教师队伍,是高水平实施公民教育的基础所在。作为专兼职的公民教育指导教师:一是要抓住培训契机尽快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公民教育活动的指导能力;二要树立研究意识,提升研究水平;三要敢于做出表率,为学生做出公民榜样,在课堂教学、日常生活等多个方面渗透公民教育,并最终指导学生积极投身公民教育实践,提升公民素养。

同时,要充分利用家长会、家长学堂、家长委员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学校公民教育的理念及做法,取得家长的配合和相应;积极与社会沟通,运用校外活动基地、社区公益活动等形式和机会,与学生生活所在的社区、校外教育机构和社会组织建立经常性的联系,赢得社区民众、社会团体对学校公民教育的理解和支持。

(二)研发课程,将公民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目前公民教育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游离于课程体系之外,在课表上不占有课时,更没有规定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也没有检验质量高低的标准,因此就变得可有可无、可轻可重了。

将公民教育内容纳入课程体系,是实施公民教育的必要举措。在公民教育课程建设上,除了积极开发课程内容,还必须修订完善课程计划,将公民教育及时纳入课程体系,为公民教育设置专门的课程课时和必要措施,严格按照课程要求开足课时,不得随意挤占挪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同时要加大督导力度,确保中小学公民教育落到实处。

(三)多元途径,积极探讨公民教育的本土化实施

一要积极构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学科渗透三位一体的公民教育实施模式。公民教育进学校,不外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学科渗透等三种基本形式。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公民教育的主要阵地。如思想品德课就承担了很大权重的公民教育内容。课堂教学应轻灌输,重交流,注意运用鲜活的实例,向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公民知识和公民技能教育,让学生在对具体事件的分析、感知中,逐步提高公民意识。实践活动应轻说教,重体验,活动的空间应从教室延伸到校园、校外、社区,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亲身经历、自我感悟,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自己的责任和权利,将公民意识内化提升。同时,拓宽活动渠道,充分利用班队会、国旗下讲话、少先队活动等形式进行公民意识教育。学科渗透应轻显性,重隐性,教师用自身良好的公民修养和学科知识,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影响。公民教育涉及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各个学科每一位教师都有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义务。

二要结合学生学段特点,采取适应不同学段学生的公民教育方法。调查表明,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公民教育的接受力和倾向需求是不同的。公民教育课的课程目标应有所侧重,方法应有所不同。要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学生能够接受、乐于接受的形式开展活动,提升公民教育有效性。

(四)评价跟进,提升公民教育的实效性

要使公民教育常态化、可持续开展,有效的评价将发挥重要的激励和导向作用。目前,对公民教育的评价没有及时跟进,尚有很多空白或不完善的地方,直接影响了公民教育的实施效果。逐步构建以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方法多样化以及评价主体互动化的可操作的发展性公民教育评价体系,是中小学公民教育实践的必然要求。要积极探索对学校、教师、学生不同层面的公民教育实施成效的评价办法和细则,进一步研究创新有利于激励师生成长的公民教育评价机制。

猜你喜欢
公民课程体系评价
论公民美育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