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的“1+N”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2013-03-27 19:10
对外经贸 2013年10期
关键词:货运岗位实训

李 勤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天津300113)

高等职业院校的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主要为外贸行业培养国际货运岗位专门人才。要培养社会及企业满意人才,必需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走出一条新路。实践表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施“1+N”实践教学模式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课程实践教学问题分析

(一)片面注重知识系统性,忽略岗位任务具体要求

许多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设计注重学科逻辑体系的构建,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将实践环节作为理论知识理解和记忆的过程,与理论教学割裂,形成独立的一部分,忽略了知识与具体岗位任务的联系,不能使学生有效形成与企业工作过程一致的专业知识结构,导致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难以与岗位要求全面对接。

(二)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实践教学能力不强

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对高职教育定位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认识还很模糊。专业教师由于缺乏职业岗位实践经历和经验,对课程教学中所涉及的实际情况没有切身体验,知识更新不够,动手能力不强,缺乏依据市场变化及时开发实训项目、依据企业工作过程组织实践教学的能力,很难适应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实践教学模式单一,不利于学生个性培养和能力发展

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通常都是由校内的1名专职教师利用已有实训条件完成。由于教学条件和自身能力所限,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能力和发挥他们的个性才能。在“闭门造车”的单一教学模式下,学生不熟悉未来工作环境,不了解企业需要,不知道企业对人才的评判标准,进入企业后缺乏适应企业环境的能力素质,势必要经历较长一段痛苦的适应期。

二、“1+N”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案

(一)设计理念

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旨在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发展,使学生适应企业的需求,成为能够从事国际货运行业工作的高素质人才。“1+N”即以“1”个行业工作过程为中心,明确课程实践教学目标,基于岗位群工作目标需求,分别设计教学过程,形成相应的“N”个学习单元,构筑学习平台与情境,依托行业企业资源,开展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方法、建立考核体系,完成整体的实践教学实施过程。

(二)设计方案

1.以工作任务导向设计“1+N”实训项目

在“1”个学习单元中,设计“N”个训练项目和任务,即依据国际货运行业不同岗位工作要求,每个学习单元应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设计岗位认知、国际货运业务训练、国际货运业务实际操作模拟展示等训练项目,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主要载体,围绕解决企业实际工作问题展开实践活动。

2.以岗位能力导向组织“1+N”教学团队

教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为充实校内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实施由“1”名校内专职教师任主讲,传授国际货运业务基础知识和技能,聘请学习内容所对应岗位群的“N”名企业兼职教师担任实践教学指导,传授工作经验,组成“1+N”(专职+兼职)的教学团队共同实施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3.以职业需求导向建立“1+N”考核体系

实践教学考核应贯穿教学全过程,考核安排在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完成之后。以学习小组作为考核单位,由1名校内教师和来自企业的“N”名兼职教师从多角度进行动态考评。重点考核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包括学生日常实践的整体表现及各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考核成绩实行百分制,由各学习单元成绩的加权平均数构成。

三、“1+N”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及成效分析

(一)“1+N”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

选择国际货运行业岗位群为目标企业,包括分别办理国际海运、国际空运、国际多式联运业务的国际货运企业,由校内“1”名教师和来自企业的“N”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设计实践教学方案和实训指导书。校内实训场所结构形式仿真企业布局,将教学班分成以实践基地企业命名的若干小组(每个小组6人),组长和组员分别扮演企业负责人和员工,使学生在角色上感悟职业氛围,在潜意识中融入企业,实现了学校教学过程与企业经营过程的紧密对接。

1.师生“走出去”

“1+N”实践教学模式共分四个学习模块,安排在不同阶段进行:

学习模块一的国际货运企业调研项目安排在学期初。教师任务包括:小组完成不同岗位的实地调研、撰写调研报告、调研成果汇报和展示交流。目的在于通过调研国际货运岗位群企业,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及人才需求状况,熟悉企业经营资质管理制度及日常工作流程,了解企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教师要对调研的目的、过程和相关注意事项有明确、详细的要求。带领学生深入企业,以影像形式记录调研过程,制作幻灯片,小组集体完成展示汇报并进行小组间交流,由教师点评总结。

学习模块二、三、四均为实训项目,是实践教学的核心内容,在教师讲授专业理论知识之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到模拟企业实践,由企业教师进行实践指导,每个小组选定一笔真实典型业务,带回相关资料编成案例。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小组以业务案例为背景,利用校内实训软件完成业务单证制作,模拟整套业务流程并进行小组间交流,由教师总结操作规程,以任务驱动学习专业理论与技能。

不同阶段实践任务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师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收集资料、整理分析案例,独立获取知识,学生可以通过电话、网络、工作现场实践与企业教师建立学习平台,完成学习任务。

2.企业“请进来”

岗位认知的学习是通过聘请国际货运行业的专家进课堂,介绍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介绍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模式及工作要求;传授学习和工作经验,丰富学生对岗位工作的认识,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模块三是国际空运业务操作项目,在学生掌握了国际航空运输基本流程和业务操作基础知识之后,聘请来自企业的教师进课堂,以一笔国际空运业务为案例,配以全套真实业务资料,详细介绍实际操作过程。

例如在讲解航空运费计算知识时,关于较高重量的较低运价选择,过去都是采用估算法,通常学生要计算几次后才能做出选择,而来自企业的教师讲授更简便的较高重量临界点的计算方法,并通过不同运量计算比较运费,向学生传授岗位工作经验和行业规范。

(二)“1+N”实践教学模式效果分析

1.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实践证明,以工作需求为导向,校企共建的“1+N”学习平台,将学生置于主动探究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实践中边干边学,不断在完成具体项目过程中构建相关知识体系,促进了理论知识的吸收和转化。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方法,积累实践经验,不断提高职业能力,尽快完成由学生到职业人身份的转换。

2.促进了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1+N”实践教学模式搭建教学平台,企业教师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拓宽了专职教师的视野,校内教师可随时与企业保持联络,及时获取行业最前沿信息,并在教学过程中促使教师不断地去掌握新知识,探究新教法,满足教学所需,有效地提高了师资队伍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3.校企合作实现了双赢

“走出去”“请进来”的校企合作模式,搭建了校企相互交流的桥梁,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的成效,使学院既了解了行业和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和输送人才,又扩大在行业中的知名度及学生就业的渠道,实现了双赢。

[1]姜大源.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及其理性思考[M].高等教育出版,2008.

[2]杨彦如,王文博,韩志伟.高职教学设计[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货运岗位实训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波音公司试飞电动垂直起降货运无人机
AT200大型货运无人机实现首飞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货运之“云”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