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雪艳
(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随着我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而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是商务实战型英语人才的培养。为适应这一形势需要,我国高校本科英语教学要加快改革,吸收西方教育的先进成果,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教学体制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加强面向企业外向型经济实践的教学改革。因此,商务实战型英语人才培养应该成为高校英语本科教学的目标和重点。
长期以来,我国英语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围绕培养从事外事工作的英语语言文字工作者,只注重口译与笔译能力。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造成英语人才知识面狭窄,缺乏商务知识和训练,即使很多英语语言能力较好的毕业生也无法胜任实际工作。传统的培养模式更多注重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较弱。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模式的影响,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且动力不足,特别是到了大学三四年级,这种盲目性更为严重,很容易对所学的语言类课程失去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也使教师教学缺乏成就感。此外,传统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不够完善,课程设置零散孤立,缺乏系统性、整合性和实践性,师资配置上缺乏协同性。大多数英语教师缺乏系统的专业深造,商务专业知识比较薄弱,跨学科知识掌握不足,尤其缺乏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目前,传统的纯粹工具型英语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每年都有大量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无门,人才浪费现象严重,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就业压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英语人才培养应该适应国际经贸的新形势发展,必须摆脱依靠书本培养人才的传统模式,不断向外向型、跨文化沟通型、金融贸易结合型、法律文化贯通型培养模式转变。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转变高等教育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培养观念,对现行的教育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和教师队伍建设进行重建。21世纪世界各国最激烈的竞争不是在物质生产领域和技术领域,而是在人才领域。英语作为世界上公认的国际“第一语言”,在国际竞争中拥有高水平的英语语言能力人才是国家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保证,否则国际交流中沟通环节的不畅通会造成很多误判甚至巨大经济损失。因此,我国高等学校的本科英语教学必须转变培养理念,培养业务精湛、实践能力强的英语人才,以适应国际经贸形势的日益变化。
1.以语言知识与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综合基础知识与技能,这类课程包括:基础英语、语音语调、阅读、写作与口笔译等,要侧重训练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重点强化对学生的口语和听力训练。
2.英美文化拓展类课程。旨在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和巩固英语语言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英汉之间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异同,了解中西方文化不同的社会观和价值观等,为学生在国际活动中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做好知识储备。主要课程包括:英美国家概况、英美文学、西方文化、西方哲学与欧洲文化等。
3.商务专业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与商务基础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主要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合同法、财务管理与投资理财等。
4.素质和修养类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培养情操与增强社会融合能力。主要课程包括:西方礼仪、英语演讲和西方美学等。
商务实战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第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培养商务实战型人才的技术保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自主学习网络和丰富的网上电子资源,培养学生的商务英语学习兴趣,更新教学内容,直观、准确、细致地展现所学语言商务领域的使用环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能够熟练、自如、流畅地运用英语进行商务交流,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第二、就教学方法而言,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反思性学习,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语言学习的全过程。此外,教师还要不断优化教学环境,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主体发言、角色扮演和同声传译等,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应关注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及学习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改革考试制度,增加考查听、说、写方面试题分量,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评价系统应呈现多样化,不应只局限于考试,还应包括对一些英语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鼓励教师从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向以提高学生英语实战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模式,把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注重语言学习的实践性。鼓励并帮助学生参与校外的一些商务活动,推动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真实商务情景中找出专业学习的差距,从而主动、有针对性地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以此增强学生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
商务实战型英语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素质、一专多能的教师队伍,教师除精通英语专业外,还要具备广泛的人文知识和商务知识。首先,高校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英语教师到企业实习以真正接触商务环境,不断提高其实践教学水平;其次,选派教师学习相关商务课程,不断拓宽英语专业教师知识面,提高其跨专业、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水平;第三,充分发挥现有师资资源的作用,借助本校相关专业师资力量,在学校的协调下,邀请具有商务实战经验的教师为英语专业学生讲授商务课程,丰富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这种“走出去、引进来”的做法既能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可增进对英语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新理念、新动向的了解。
当前,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的日益加强迫切要求高校加强对商务实战型英语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必须抓住机遇,及时转变教育理念,调整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提高英语专业教师的商务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商务实战型英语人才。
[1]黄伟新.从商务英语到英语商务[J].国际经贸探索,2005(6).
[2]赵树理.中外外语教育对我国英语教育改革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8).
[3]祝敏.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基础上的创新型课堂设计[J].考试周刊,2009(19).
[4]李滨.语用认知探析复合型商务人才培养[J].成人教育,2012(6).
[5]吴殿宁.论地方本科院校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原则[J].贺州学院学报,2010(4).
[6]彭萍.对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英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2(7).
[7]朱萍.新时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