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失衡”到“平衡”——教育生态学视野下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2013-03-27 12:31蒋玲玲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年2期
关键词:失衡信息化学校

蒋玲玲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越来越多的人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思考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期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学观点认为,学校是一个层次清晰、各要素在功能上协调一致的微观层次的生态系统[1]。信息技术进入学校领域引起了学校态系统内部结构、功能等一系列的变化,早期,物质、量和信息的投入比例在不同阶段有所侧重,不是齐头并进。在今后一段时间里,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应该是对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的结构性调整,采取各种措施对教育设备、资源和技术等施加影响,建立新的生态平衡,搭建更合理的教育信息系统结构,取得更好的教育生态效益。

生态系统、生态平衡观点要求我们将重点从单一的系统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或信息化教学上转移到对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性考虑上来,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的制定要考虑到信息化社会及教育环境的综合影响;关注系统中的动态平衡使它们相互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一致的状态[2]。只有协同发展才能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持续稳定的良性发展。因此,研究教育信息化发展就必须从分析教育生态学的失衡现象来展开探讨。

一 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失衡现象分析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在于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使得学校生态系统与课堂生态系统打破了原有的平衡发展状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势必然会导致教育系统的失衡。只有找出失衡问题并加以解决,才能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持续、稳定发展,才能获得学校生态系统和课堂生态系统的新平衡。

(一)物质流投入不均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给学校生态系统带来了教育结构、规模、教学资源等一系列的变革。只有确保物质流的不断输入,学校生态系统才能保持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多媒体教室、网络设施等保证教学活动开展的“保健因素”是最根本的物质流,而物质流的投入具体又体现在资金的供给上。许多学校将信息化的投入纳入了财政预算,也投入了不少资金,但对教育信息化的稳定持续发展来说仍显不足,且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目前教育信息化的投资是越往下投资越多、越往上越少,大量的钱投入到硬件基础设施上面,“面子”光鲜,“里料”却破烂不堪,对人才引进以及教育资源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相对而言过少。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自身物质基础好加上有财政支持,资金投入较多,而对于偏僻的农村山区来说,学校对资金“盼星星盼月亮”,数量还少得可怜。

(二)能量流动受阻

学校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包括学校对教育信息化的支持和认可,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的自我效能感、责任感及认同感等,即体现在人的活动过程中[3]。而由于“技术至上”的观念导致教师背负着较大的压力,当技术无法得到解决时教师就很容易对信息化教学丧失信心,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只是技术呈现,当碰到棘手的技术问题时,教师可以有很多其他方式加以选择,而不必感到无所适从。

从能量流的观点来看,教师不仅承担着传输知识流的重任,还承载着与其他教师、学生之间的情感价值交流[4]。教育主管部门也日益意识到教师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各个地区的教师培训也在轰轰烈烈地开展,但大多培训没有考虑到教师的实际需要,都是“走走过场”,对技术的关注多于教师观念的关注,重视技能培训,忽视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而教师对培训也是应付了事,只为获得培训合格证书,而没有认真去接受培训,导致培训的花费不少,可取得的实际成效却少得可怜。

(三)信息流通不顺畅

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信息流的传递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信息流通受阻的话就会导致该生态系统功能失衡。师生之间、教学系统之间及数字化教学资源之间等都存在着信息流通,师生之间的信息流通可以在他们自身的知识与能力系统的变化中显现出来。各种教学系统、教育资源之间应该实现兼容,方便升级和二次开发。但大部分教学软件、教学资源都无法交流和共享数据,信息沟通的问题很严重。用户在使用时往往需要在多个不同的系统间注册、跳转、重复登录和重复输入信息,系统之间传递数据也需要很多附加的人为操作,造成了信息的冗余和流通的不畅,进而影响信息的功效发挥。

二 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失衡成因分析

信息化学校生态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以及信息流的传递中存在的生态失衡现象受生态系统中各个生态因子、生态环境的影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经济因子的制约

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初期起,经济就一直是制约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各种信息化教学设备、资源库、校园网的建设,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教师的培训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一般而言,经济投入越多的学校其各种信息化教学设备、网络设施等更齐全,信息化教学、学习环境也就会越好,教师、学生可以充分享受到各种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会大大提高,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步提升其信息素养,必将在学校形成信息化教与学的良好氛围。反之,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信息化教学环境和技术人才得不到保证,必将大大降低师生的积极性,教育信息化进程就会发展缓慢。

(二)观念因子的束缚

观念因子指学校领导者、教师、教育技术人员、学生、家长等人对于信息化的观念、态度。他们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学校领导者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支持和认可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直接动力。他们对信息化的态度及行事作风及对学校信息化建设起到关键作用。教师对于教育信息化的认知程度,对各种教学媒体与教学资源的认知、情感、态度将直接影响教师实施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他们对于教学环境的选择也将直接决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进而影响信息化教学的实际效果。信息技术人员对于教育信息化的观念、态度将直接影响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氛围。他们要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服务,承担着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还要为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并在教学中加以应用提供咨询和指导。学生对于信息资源的主动获取、信息化学习的积极性则是学校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直接动力。除此之外,家长对于信息化建设的认知和态度也将对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观念产生一定影响,家长对于信息化学习方式的正确理解和认可也将会直接促进学生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技术因子的限制

技术的更新速度很快,但不是所有的技术都适用于教育领域,作为教育技术应用的把关人,教师并不需要紧密关注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将最新最先进的技术应用于课堂,而应该充分了解技术的教育功能,应用前景,尽可能避免新技术出现盲目跟风。而应在技术的教育改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关键要看实际的教学效果。

(四)学校内外部环境的影响

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配置、多媒体教室、多功能图书馆等先进设施和技术的使用将影响到师生教学中的情绪,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启迪思维,深刻领会和牢固掌握知识。而且新的信息化校园文化环境使得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日益丰富,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得交流越顺畅,各项信息化教学活动开展也越容易,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生生之间也就更容易形成一种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教学效果也会越佳。

影响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外部环境主要来自于社会舆论压力。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教育信息化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信息化教学效果;对学生监管不力造成的学生痴迷网络这些都给学校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舆论压力。教育信息课程在学生评价指标体系中得不到体现,这些问题都是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各项活动遇到阻力的重要原因。

三 探寻教育信息化生态可持续发展

(一)突破制约,优化组织机构

教育信息化的更深层的应用,必然要求构建顺应社会发展以及时代进步的教育组织体系,通过改变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教学和管理方式,改变学校组织者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进而达到学校组织机构的优化。教育管理信息化不能仅仅停留在表层做文章,它不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可以说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的数据。要突破现有的管理模式、技术要求、基础数据库、安全体系、人员和制度,还要解决优化所引发的管理流程调整、利益变革所引发的与现行教育体系的矛盾和冲突,进而实现信息化的现代教育管理。

(二)进行系统化规划,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效益

“重硬轻软”的现象会阻碍教育信息化的深层次发展已成共识,但该问题一直存在。究其根本在于硬件的投资效果往往最显著,时效性也最块,而软件开发、应用培训等方面的投资却收效甚微且成果难以评价。教育信息化面对学校这个错综复杂的生态系统,需考虑教学双方、教育技术、教学应用等众多方面,从系统的角度进行统筹规划[5]。如教育信息化不走长期规划、不从系统着眼,仅以短期效果来评估,就难以真正意义上突破教育信息化“重硬轻软”的瓶颈,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教育技术培训的推广等也难以获得足够的支持。应充分考虑学校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的特点和联系,合理协调教育投资建设、人才培养、机构改革等各个方面的关系,并要把重点从硬件投资转移到人及其教学应用之间的联系上,使各要素和谐发展,发挥整体效益。

(三)以“人”为本

在教育信息生态系统中,人的发展是系统的核心价值。先进的技术和硬件不是重点,开放教育理念的教学人员才是整个系统的核心。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教育革新,也可以强化传统教育,教师是信息技术这个威力巨大的魔杖的魔术师,在教学当中,由教师决定使用何种教育技术,怎样使用,以及在何种情境下使用,对技术运用能否对教学的效果带来影响等。从教育信息化多样性观点出发,教育信息化并非用电子文稿替换教室、黑板等,不是要用计算机和网络来代替教师教学。教育信息化并非意味着技术代表一切,并非要彻底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学校,也并非追求最新最好的技术,适当的、能促进教育信息生态发挥最大效应的技术才是最好的。

(四)推进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化

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适应性社会过程,教育信息生态系统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不断的发展。要实现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化,就需要实现信息化系统的阶段性升级:在低成本下达到软件升级,在各种教育系统之间达到联通。我们要在构建新的系统架构便于低成本的软件升级的同时,积极开发和应用教育技术标准,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保证各种教育资源的共同升级从而实现教育信息系统的整体聚合,推进技术与教学的整体优化。

[1]余胜泉.教育信息化生态观与新技术教育应用的科学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6(9):8-11.

[2]朱永海.从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演进透视教育信息化建设策略[J].中国远程教育,2009(2):14-17.

[3]余胜泉.生态观突围信息化困境[J].中国教育网络,2005(6):20-23.

[4]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余胜泉,陈 莉.构建和谐“信息生态”突围教育信息化困境[J].中国远程教育,2006(5):11-14.

猜你喜欢
失衡信息化学校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供需市场失衡问题的研究
学校推介
试论高中招生失衡的原因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