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忠君
(百色学院经济与旅游管理系,广西百色533000)
由于工程管理专业特殊的学科属性和内容组成,高校在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必须充分了解工程专业的特殊性,从而采取针对性的培养措施和方法,实现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
工程管理专业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的20世纪80年代末期。由于对工业工程教育进行评估,大部分认为“传统的工业工程教育只偏重于车间层次的效率和数学方法的运用,并且毕业生和工程师们缺乏必要的沟通技巧和管理知识”。许多工程师在40岁之后都要承担工程管理及相关工作。因此,工程管理专业应势而生。在我国,工程管理专业起步较晚,真正意义上开设工程管理专业是1998年国家教委对高等教育专业进行调整时,把原来的建筑经济与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专业合并成工程管理专业。根据国家专业划分标准,工程管理应属于管理学中的管理科学与工程门类[1]。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工程管理专业就是工程学科和管理学科的交叉学科,并由此而产生一些新专业课程。
工程管理专业是国家在建筑经济管理和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专业的基础上开设的,因此在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的初期,该专业也一直保持了这两个专业的特点,即对工程建设过程当中的经济问题和建设过程的管理。一是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属性来分析,工程管理专业实际上就是管理学科的一个新的方向,只是这个方向偏重于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经济管理。二是从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内容来看,主要有建筑设计、土木结构、结构力学、工程造价、CAD软件和PHOTOSHOP软件、土建工程计量与计价、房屋建筑学、建筑材料学、测量学、工程经济学、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等专业主干课程。三是从工程专业人才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时的内容来分析,不仅仅是工程建设的经济管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基本建设的需要,不断推动着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现阶段工程管理专业内容的侧重点已由工程建设管理逐渐转变为对整个工程建设和后期运营的全过程管理。
从表1可以分析出,工程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在项目建设的不同阶段的工作主要内容是不同的。因此,可以从工程管理技术人员主要内容牵涉的专业知识进行分解,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特别是教师角色转换的重要性[2]进行分析。
表1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技术工作主要内容
从表2分析得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涉及的课程面很广,课程内容难度大,课程内容丰富,因此,在教学和实践的过程当中对教师要求很高。
表2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技术工作主要内容涉及到的课程知识分布
教师是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角色,担当重要的“导师”。随着工程管理专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现代建筑技术、材料、工具的不断投入使用,很多工程建设的过程越来越规范和严格。因此,对教师角色本身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教师角色的转换已成为高校培养基础知识丰富、操作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
对于我国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的定位,在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的初期,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因此,当时的教师角色是认认真真上好每一节课,把知识讲好。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满足当时国家计划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当中只是一个“传送带”的作用,按照国家计划的需要培养人才。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负责把内容讲完,至于学生学习的效果是次要的。在知识不断增长的年代,教师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人才需求也是市场决定,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时,首先要了解市场的需求。但市场的需求又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因此,对于教师来说,要不断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具有很好的竞争优势。由于工程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教师的作用尤其显得重要。教师已从以往的“传道、授业、解惑”中慢慢转变过来,很多教师以往所学的专业知识已有一部分不适合当前工程管理专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是巨大的,随着我国加入WTO,大量外国投资的涌入和民间资金的激活,特别是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所投入的巨额资金,必将极大地促进建筑业的发展,对工程管理人才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建筑业及其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休戚相关。当前我国为了与世界接轨,对专业人员的执业资格实行严格准入制,因此,建筑业及其相关行业对各类专业人员的学历水平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工程管理专业高级人才(项目管理工程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的需求将不断增多。据统计,目前我国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供求比例在1︰2.5左右。教师作为学生的职业导师,首先应认识到自己需要从以往的“传送带”转换为“嫁接师”,即把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需求、技能需求、创新能力需求等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很好地衔接起来,使培养出的人才具备较好的素质和能力,完全符合市场的需求。
课题组成员通过长时间的市场调研,了解到用人单位对目前学校毕业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看法,见表3[3]。
表3 用人单位对目前学校毕业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看法
从表3的调查内容来看,用人单位对目前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缺乏信心。虽然一部分人的观点有点偏颇,但用人单位所说的现状在一定程度是对目前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否定。因此,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期望是,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较好的创新能力和一定的战略思维能力。
教师角色的转换决定了培养人才的素质。教师角色的转换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创新,新的专业知识被不断地运用到工程建设当中去。因此,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必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市场需求往往决定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教师首先自己要放低姿态,不再以“老师”的身份自居,不断学习新的社会需求的专业知识。同时,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牢固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摈弃落后的教学方法,对所教的内容予以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创造性地运用先进的教学思想,让学生走上创新之路[4]。教师只有了解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最新动态,才能把市场需求与专业知识的教授很好地结合起来,做到真正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性人才。
教师应经常参与到社会工程建设的实践当中去,做真正的工程建设的实践者。只有在实践建设中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如新建本科院校百色学院就与百色饭店集团、广东长安大酒店、通灵大峡谷景区、广西恒升集团、百色长江天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20多个经常有工程建设项目的单位合作,让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一起参与工程建设项目,真正做到了身体力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因为工程管理专业的学习涉及到很多其他自然和社会学科,所以教师不能单从自己所教授的专业课程出发,还要学习其他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如百色学院的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统一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工程管理造价软件应用”、“工程结构”和“建筑规划设计”等课程的培训,让老师们对整个工程管理专业的基础知识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熟悉。同时,学校又不放弃专业教师的特长,让教师把所学专业发挥到极致。学校组织专任教师经常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比赛,多次获得奖励。这种“系统学习、特长突出”的作法已经普及到其他专业的教学实践当中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新的教学方式逐步被应用到教学当中。特别是信息化社会背景下,对于提高工程管理相关方面工作的效率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的形态表现为多元化、开放性和不确定性,相应地,教学方法和方式必须更加注重创新性和个性化。这对教师角色提出新的要求,即教师不再是通过传统的“灌输”与“说教”方式讲授知识,讲授的知识不被认为是唯一确定的知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去帮助学生建构知识[5],更重要的是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提高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
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也是教师角色重构的时代要求。国内外许多专家都把科研能力作为培养和提高教师素质的突破口。教师不但要参与到工程建设的社会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该在新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的帮助下,不断研究最有效、最科学的教学方法。这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发挥教师的个性和特长。同时还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研究水平,为教师探究工程管理专业前沿知识,提高研究水平,使自己成为“研究者”提供很好的帮助。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制下,更应该加强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和研究,使这些实践成果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更便于教师的学术水平的升华,实现从“理论-实践”到“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思路的创新[6]。
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领域十分广泛,涉及建筑工程施工、建筑设计、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房地产开发经营和房屋建筑学等行业。市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并且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近年来,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修改制定了一系列相关专业知识的课程体系,目的就是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教师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转换教师自身的角色,并最大化发挥教师的作用将决定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
[1]易忠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工程管理专业紧缺人才培养研究——基于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视角[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4):145-147.
[2]郭婧娟.工程造价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基于北部湾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课题组.北部湾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报告[R].2012,4.
[4]左茂庆,胡金凤.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探讨[J].绿色科技,2012(6):307-308.
[5]王德炎.信息化社会背景下高校教师角色转型[J].教育评论,2010(1):68-69.
[6]易忠君.论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方法创新——以《房地产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为例[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