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运花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动机是一个人想要达到某种效果和结果的内在力量,它是激发、维持个体并使其行为指向特定目的一种力量。动机在个人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对个体的行为和活动有引发、指引、激励的功能。学习动机则是一种直接或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力量,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和热情,同时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其学习动机问题的凸现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学习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它与“留守儿童”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远离父母或者父母中的一人在农村生活,留守学生更多的定义为某个时间段的孩子,比如已经入学的孩子,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都空前有些不适应,并且即将或者已经开始了与之前不一样的生活,即漫长求知的过程。
社会调查和资料显示,农村中留守学生占了在校学生的大部分,许多留守学生的父母双亲都外出打工,并随着年级的升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这些留守学生都过早的失去了家庭教育,虽然物质上都还蛮自在富足,但是这种后天培养不足的环境使得他们缺少亲情抚慰,部分留守儿童的品行偏差,学生的监管更是不能保证。留守学生处于一种松散懒惰的状态,存在无人监管、成绩较差、心理问题较多、学习兴趣欠佳、学习动机低下、学习动机不纯、职业定位出现偏差以及思想和行为出现极端的现象等等。这些都从更深的层面反映了中国社会对弱势群体的一种长期的压迫以及中国农村经济、教育的普遍落后和政府对农村教育的倾斜力度低。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选择南下或北上打工来获得一定的物质条件。更多的家庭选择把孩子留在家乡给自己的父母或者以全托的形式来抚养和教育孩子,因为这些不健全的教育方式而产生了很多的学习问题。下文主要围绕学生的学习动机方面来进行探讨。留守学生的动机问题主要从三种错误的动机方式来表现。
这种学习动机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的动机来源于跟自己的利益相关,自我主义、利己主义严重。他们没有把自己的学习跟社会和国家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而是关注自己和身边的人的利益。这样的学习动机往往倾向于学习是为了个人的名誉和父母的面子问题,甚至很多学生把学习看成是取得父母欢心和骄傲的资本,也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根本不去想自己获得了什么,以后要实现什么样的社会价值。这也更多地体现了一种低级和错误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动机在留守学生中间最为普遍,因为学习上和生活上缺乏必要的教育引导很容易带来心理上的变化。
这种学习动机表现在留守学生的学习动机非常直接,常产生另类的做法。如为了达到高分,不断作弊或者抄袭来获得成绩单上的令父母高兴的“高分”,经常改写成绩来获得父母的奖赏;或者有了攀比和报复的心理,经常看到别人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学习动机不好,心理发展容易沦为畸形,认为学习为了父母,学不学好对我无所谓,反正出去也是打工等等。这些学习动机都反映了留守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稳定性差。
在调查的当代农村留守学生中,大部分留守学生的平均成绩较差,学习主动性很差,有些竟然一个学期读完书本都是崭新的,英语成绩相对于其他学科更加差。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很重要,在农村普遍不重视教育的情况下,农村留守学生更是标注了无用、无作为、难成大器的标签,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留守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真正提高。
农村留守学生一般底子比较差,学习成绩跟不上其他同学,容易产生厌学逃学的心理。学习上基本是抄袭班上其他同学的作业,学习独立性差,父母不在身边,学习上又得不到良好的更正,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总之,农村留守学习在学习动机上处于一种被动、甚至怨恨父母的心理。这表现在把学习差的原因归功于父母不在身边,没法照顾自己的学习和身体的健康,无人监管和约束,从心理上产生对学习的懒散和不重视,也使得学生把学业看成是附加的任务。这种亲情的缺失造成的失落容易让他们产生被遗弃的感觉,这对学习又是一个很大的影响。
家庭教育在留守学生的教育中占有首要的作用。“留守儿童”因为缺失这部分教育,很容易受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这个时候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很重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很大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对留守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阐述,由此可以清晰了解留守孩子的学习动机问题,并结合问题提出相关策略。
亲情的缺失的确在人的一生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家庭教育直接影响了一个学生的学习心态、心理、情绪、动机等等。父母都想留守在农村的孩子能够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留守儿童缺失亲情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也无法获得完美的人生信条和人生指导。虽然有的留守学生有父母一方在家,但是他们不懂得正确的教育方法,平时也不怎么跟学生联系和交流,认为用钱补偿感情或者说让孩子有吃有喝就行了,没有从学生心理发育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对于外出务工的父母,他们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更加没有尽到父母的责任了,长期在外的生活使得小孩也疏于懒散,不怎么受人管束,所以在很大程度上看来,父母的教育、亲情的呵护很重要。
人的个性的形成和身体的发育都是在学校中经历的。因此,学校教育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占有很大的作用。留守学生的父母大多因为读书不多或者没有能力完成学业而形成了遗憾,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多读书,并将其教育寄希望于学校教育,而学校由于留守学生多、教学任务重、学生出现的问题多等,无法全面顾及每个学生。同时,教师也有生活上的困难,无法向每个学生表示关爱和针对性的教育,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主要是以知识的讲解和传输为主,很难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校园环境和整个教育环境都在无形的引导学生走向更加沉闷的教育环境中,即盲目的学习和生活,失去了学习本身的乐趣和对知识的渴望,总之,学校教育作为影响学生最主要的教育方式,在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上都有无比言语的重要性。
因为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使得农村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也相应陈旧,更是出现了“读书无用论”这种现实主义思想和悲观主义潮流,农村的普遍思想意识里是早点出去打工还可以挣到钱,很多人读大学考不上,考上了后学费贵,拼死拼活读了大学也找不到工作,照样打工,读了也是白读,迟打工不如早打工,读书没有用等等这种极端主义的思想。同时认为读书无法改变命运。很多人中途开始辍学打工去了,坚持读下来的学生学习成绩也不怎么样,是在混日子,认为拿到毕业证就好了。社会这种大环境中不良的网络和传媒电视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误导了留守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度不高。
留守学生在生活上和心理上都是弱势群体,没有什么保障,唯一的精神寄托和精神压力就是父母,所以父母的情绪和感受都关系到学生的心态和学习。一个知识水平高点的父母,他们会理解和懂得怎么去关爱和照顾自己的孩子,也知道怎么去缓解留守学生内心的落差和对现实的焦躁,不会一味地给孩子加压,懂得包容和鼓励,给学生更好的心态和学习的动力。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提高留守学生父母知识教育水平:首先,学校负责给父母编订和宣传一本关于留守学生情况的书本,让他们意识到学生的学习不仅关乎孩子的未来,还关乎自己,在学习上最好获得一种相互体谅。切忌不要动不动就说:“不好好读书就去给我打工”,或者把自己的孩子跟其他孩子比较等等。其次,父母多利用业余时间去阅读和观看一些有教育意义的书本和影碟,来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育人水平等等;最后,留守父母可以参加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家长讨论会,或者通过公共集体活动来获得一种开朗开明的性格,获得精神生活的欢愉和子女的欢融等。
转变学校教育理念,积极关注留守学生健康和谐发展,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在留守学生教育中,学校应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一是学校明确管理职能,加强学校内部和外部的管理,使校内形成一种勤奋刻苦,好好学习的氛围,在校外形成一种积极向上,轻松活泼的文化氛围。二是学校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的联系,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情况和心理状况,做好早发现早预防。三是学校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关心爱护他们,生活上多照顾,学习上多鼓励,心理上多多辅导。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参与,齐抓共管。全社会,特别是农村要大力宣传读书教育的重要性,努力纠正留守学生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念,改变整个社会环境的读书无用论,好好把握教育机会,引导他们充分重视子女的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培养。学生如果端正了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那么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就会跟着上来。我们还应通过各个部门的各种组织活动来对留守学生项目进行帮助和扶持,为留守学生办好事、办实事。如果社会上都来关注农村留守学生的学习问题,那么留守学生将会有个更美好的未来。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2]林 琳.利用博客解决城市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3]曹加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策略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04(1).
[4]王东宇,林 宏.福建省284名中学“留守孩”的心理健康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3(5).
[5]叶仁荪,曾国华.国外亲属抚养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06(11).
[6]江荣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2).
[7]范 芳.欠发达地区农村儿童的亲子教育缺失和问题行为研究[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
[8]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9]郭海峰.初中留守儿童问题行为及其教育干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10]叶 蜂,金绍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内肛科技,2006(3).
[11]尹永红.农村“留守孩子”教育问题的忧与思[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