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地理素养
——以“江南丘陵地区”一课教学为例

2013-03-27 12:15上海市西延安中学200335王碧玮
地理教学 2013年11期
关键词:丘陵地区本区江南

上海市西延安中学(200335) 王碧玮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地理素养
——以“江南丘陵地区”一课教学为例

上海市西延安中学(200335) 王碧玮

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中学地理教育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地理学习能够给学生留下些什么?近几年来,笔者一直试图从自己的地理课堂教学实践中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一、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修养

人类的文化根植于地理环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方孕育了不同的文化。初中地理教材开篇就是“景观 地图”篇,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地区的地理景观中感悟其中蕴涵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

在“江南丘陵地区”一节新课引入时,笔者从地理教材中的配套光盘和网络上精心选取了一组江南丘陵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图片(如梯田,水田,茶场,桔树,竹林,油菜,江西庐山、安徽黄山、湖南衡山、江西井冈山、安徽九华山等江南名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等共34张图片),并制作了PPT(配上江南民乐《紫竹调》)在新课教学前循环播放,请学生欣赏并感受本区独特的地理景观。随后,教师指出 :“地理景观是表述地理信息的途径之一,我国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景观,如新疆的雅丹地貌、青藏高原上的群峰林立。我们刚才欣赏了一组江南丘陵地区的地理景观。这里的景观和其他地区就有明显不同。”

在引导学生欣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同时,让他们获得美的享受、美的陶冶,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与自身内在美的气质。通过欣赏不同地区的地理景观,领略多姿多彩的地域风情,学生在地理课堂中接触到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品味不同地域文化的无穷魅力,从地理学科中汲取精神原料。这样的地理教学才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情趣,才有利于培育学生成为具有地理修养的人。

二、培养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

《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不仅将“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地理新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而且以课程总目标的形式,阐述了中学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使学生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技能和能力,体验地理学习的过程,掌握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地理思维,了解研究(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手段……”

在“江南丘陵”一节的教学过程中,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对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就本区的地理环境,教师设计了如下的学习任务:

地形、地势

1.江南丘陵地区的地形以__为主,绝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在__米以下,相对高度在__米左右。本区绝大部分位于我国地势的第 阶梯。

2.本区名山有(请写出三个)__。__山是本区最高的山,海拔高度是__米。

气候

1.本区年降水量在__ mm以上,属于__(干湿地区)__;属于__(温度带)。

2.江南丘陵地区的气候类型是:__气候。

要求学生两人一组,借助课本内容和地图册中的相关地图,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在任务完成后,引导学生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并适当追问,如对本区海拔多在500米以下,你们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本区属于湿润地区,你们是从哪一页的地图上读出来的?

通过同伴之间合作交流完成任务、教师引导交流合作成果并适时追问,帮助学生学会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地理素养,关注能给学生成长带来实际意义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地理学科最独特和有效的学科工具——地图,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问。

三、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把发展学生提出地理问题、收集和组织地理信息、处理分析资料、评价判断、解决问题等能力作为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目标,并强调这些能力培养要渗透在具体地理技能培养的内容与过程之中。

在“江南丘陵地区”一节的教学小结中,笔者设计了问题“这里每一座山的最高峰海拔都不超过2000m,为什么却能名扬天下呢?”请学生在家里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分组交流并说出自己的见解。这道问题难度较大,因为它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包含了对经济、社会、生态和人文精神等方面的理解、认识和评价。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的分组交流中,学生的探究成果让教师大吃一惊。有的学生说:“本区的山,虽然海拔高度不大,但是因为耸立在海拔较低的丘陵地区,却显得十分高峻。”有的学生引用了《徐霞客游记》对黄山的评价:“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也有学生说:“本区开发历史较早,这里及其周围地区的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人们对这里的山脉及其周围的名胜古迹探索较多,旅游业发达,因此很多名人对这里的名山留下了很多名词佳句。”有个学生拿来了家中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质疑:“中国人欣赏山的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关于山的诗歌与绘画作品浩如烟海,然而主流文化欣赏的一直是东部的一些中低山,三山五岳,佛道名山,这些山往往是因人而名,因诗文而显。而我国西部的极高山,洁白的冰雪与绿色植被并存,是一种特有的美,一种打破常识的美。因此得出结论:看山应看极高山。”

教学相长,孩子们的探究成果让我始料未及,如果说这一节课作为教师的我有所收获的话,孩子们对这道问题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成果给我上了一课。孩子们对地理问题的分析、评判、解决过程,具有探索精神和科学的态度,类似地理问题的解决过程促使学生学会像地理学家那样探究地理问题,所以教师要创设问题和情境,敢于放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珍爱生活,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与社会的美好!简单地说,就是引导学生能用地理的眼光了解、分析、欣赏自然和社会的事物,能自如地运用地理能力去获得生活的乐趣。地理教育应该给孩子们什么呢?就是要给孩子们观察生活的地理视角!让他们知道如何观察、从哪些途径能够获得地理的知识和能力。这些应该是地理学科能够留给孩子们有用的生活本领!

力,为认识“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做好铺垫。第二,利用“长江干流剖面图”(图2.37)引导学生推知长江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于上游,利于航行的河段主要在中下游,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第三段正文了解长江丰富的水能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结合长江流经的地形区和地势阶梯的知识储备,分析长江水电站的分布与地势的关系。第三,利用第四段正文了解长江的水运状况,引导学生分析“长江航运”图(图2.38),找出航运能力强的河段,运用地形、地势、气候等知识的储备,分析航运能力强的原因;结合荆江河道治理工程示意图,说出该河段航运受限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在此基础上进行“活动1”内容,认识影响长江航运的障碍因素,讨论治理措施,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与发散思维。第四,通过“活动2”及“平垸行洪导长江”的阅读材料来认识长江的洪水灾害,通过对比,辩证地认识长江,使学生树立防灾减灾、化害为利、人地协调的价值观。第一步可让学生阅读“长江流域三次特大洪水比较”资料,了解长江洪水的巨大危害;第二步引导学生读57页,了解长江洪水的三大成因,结合图2.41特别重视人为原因的分析;第三步结合“平垸行洪导长江”的阅读材料,进一步分析人类活动对长江洪水形成的作用,以此为案例讨论治理措施。

猜你喜欢
丘陵地区本区江南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柴达木盆地及其毗邻山地植物区系研究
开原市小甸子区多金属矿成矿期及分带性研究
丘陵地区的人工挖孔墩(桩)基础设计
成都周边丘陵地区产业集聚融入大成都
南部丘陵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东北部丘陵地区发力追赶实现全面小康
“撒哈拉以南非洲”教学解读(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