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森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沈阳 110136)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提升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意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如何认识、怎样实施,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是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一些大学生也出现了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担当精神不强等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下,由于受社会因素等影响,一部分学生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改变。比如个别学生理想信念缺失,盲目追求个人理想,将个人理想置于社会理想之上。过分注重自己的个人利益,而轻视或无视集体利益。盲目的追求现实和功利,而忽略了集体利益的重要性。
个别大学生一味的忙于自身学习,以获得奖学金、三好学生等奖励或荣誉为学习的根本目的,而在对待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上态度冷漠,不愿意去参加任何公益活动,没有领悟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在个人成长成才中的重要意义。
一些大学生重索取轻付出,只重视物质享受而不讲求奉献,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追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颇。个别大学生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没有明确的成才目标,个人的成才意识不浓、动力不足,对学习敷衍了事。
社会责任感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群体或者个人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使大学生“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中也指出,要“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十八大报告也提出,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习近平在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也指出,“要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带头学雷锋,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热诚关爱他人,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社会责任感培育对于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大多选择环境熏陶、情景教学、活动体验和条件设定等途径,来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环境熏陶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环境条件,对大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具有基础意义;情景教学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主渠道,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机制的重要部分;活动体验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重要支撑,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展和补充;授予学分是将志愿服务这个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实践载体设定成学分,保障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
(1)媒体宣传。利用报纸、宣传橱窗、电视台、广播站、互联网等媒体,广泛宣传和营造提升社会责任的浓厚氛围。宣传中,需依托与历史人物、模范典型有关的图片、视频、图书等介质,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以此提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环境条件。
(2)教师点评。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可选择在每周点评或思政课教学中,引入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等相关内容,创造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有利环境。重点讲授什么是社会责任感,为什么要有社会责任感,增强社会责任感的现实意义以及怎样提升责任意识等。缘于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与大学生朝夕相处,所以这样的传授方式会具有明显的效果。
第一个举措是开展情景剧竞赛。可依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组织以历史剧和思政剧为主要形式的情景剧竞赛。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配备指导教师。每个小组可自拟题目,按照历史剧和思政剧的表现形式,编排与社会责任感有关的微电影。可通过网络展播、现场评审等形式进行,以此提升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关注度,在过程中受启发、受感染、受教育。评选出优秀剧目并进行表彰、展播。
第二个举措是开展认知行为能力教育。在实际操作上,可将班级同学分成若干小组,以情境模拟(怎么做)和案例判断(什么是对的)为竞赛形式,通过必答和合议两种方式,达到情境育人的目的。在竞赛过程中,客观题需按照做序号指定专人作答,情境案例题(采取情景再现的形式)可小组商议作答,辅导员适时给予点评。比赛完毕后,按得分评出名次并给予表奖。
一方面是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要探索以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为重点,并与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活动紧密结合。搭建社会会责任感教育主题活动的有力载体,激发学生的强烈的爱国情怀,并以此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指明方向。要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结合起来,使学生知荣辱、明是非,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另一方面是建立志愿服务基地。根据实际情况,可探索建立以儿童村、养老院、社区、贫困地区中小学为主要形式的志愿服务基地,定期组织学生深入各基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只是大学生责任感培育的单一形式,我们必须要探索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长效机制。要切实做到有机构、有章程、有人员、有基地,要形成计划—总结—反馈的工作体系,以此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将志愿服务赋予课外学分。为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可探索将学生志愿服务授予课外学分,将其作为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学习内容。比如可将学生志愿服务次数限定为每学年8次,总学分为2学分。此项课外学分的获得将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基本条件,如无此学分将不能参评奖励和荣誉。
将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情况授予学分,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过程中一项创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做好登记。可探索尝试建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工作数据库,建立志愿服务情况登记制度。学生在参加完志愿服务活动后,有组织者按照参与情况给予登记,将数据输入信息库中。实施登记制度后,学生履责情况便一目了然,此举便于管理和分析。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关乎青年的未来以及民族的兴衰。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工作。在强化环境熏陶、情景教学、主题活动等途径之外,还应着重研究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习惯,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与其他工作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为大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1.郭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13,(2):90-93.
2.丁利锐,周秀菊,杨青.社会建设视阈中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5):42-43.
3.范洁波.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途径[J].高教探索,2013,(3):1 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