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奇
沈阳师范大学(沈阳 110034)
科教融合研究一般要研究三个问题,一是科教为什么融合,二是科教怎样融合,三是科教融合有何意义。本文并不对科教为什么融合以及科教怎样融合进行研究,而是只对科教融合研究的意义,特别是科教融合在高等教育研究与改革视域中的意义进行探讨。科教融合在高等教育视域研究中的意义很多,本文着重探讨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第一,科教融合对高等教育学体系建构的意义;第二,科教融合对建立一种科学的、有效的高等教育改革政策具有重大意义;第三,科教融合对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科教融合研究对建立系统、全面的高等教育学体系具有重大意义。高等教育现象一般包括高等教育教学现象与科学研究现象两个方面。因此,高等教育学应是由高等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组成的统一体,其构建也必然要从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两个视角出发。
在检视传统的高等教育学体系后,我们发现传统的高等教育学体系主要囿于高校、教学、课程、学生、教师等研究范畴,较少涉及科学研究。即使涉及到科学研究,仍以高等教育教学为主体,这样的高等教育学体系必定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学的。
首先我们来分析传统高等教育学科概念、研究范畴、研究逻辑,不难发现上述问题。从我国已有的高等教育学代表性概念来看,“高等教育学被认为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1];从高等教育学研究范畴来看,中国早期高等教育理论工作者一开始就将“普通教育学科范式”作为高等教育研究的范式,并将普通教育学作为分析高等教育问题,研究高等教育规律;从高等教育学理论范畴与研究逻辑来看,研究者大多以高校、教育、课程、教师、学生等一般普通教育学理论范畴推演出高等教育学理论范畴。尽管也强调了高等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把科学研究引入教学过程等内容[2],但仍改变不了传统高等教育学体系偏重于高等教育教学而忽视科学研究的弊病。
其次,从已出版的代表性高等教育学著作的相关论述来看,已有的有关高等教育学著作(教材)体系大多是从教育学的学科视角来构建高等教育学著作(教材)体系,忽视了科学研究,或没有将科学研究置于与教育教学同等重要地位进行研究。从改革开放后国内出版的几部具有代表性的高等教育学专著(教材)来看,包括潘懋元的《高等教育学》[3]、李均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张楚廷的《高等教育学导论》、杨德广、谢安邦主编的《高等教育学》以及单鹰的《高等教育原理论》等著作。高等教育学著作(教材)体系基本上是普通教育学与高等教育特点的机械叠加,较少有专门篇章论及科学研究。
以科教融合的观点来重构高等教育学体系就是要将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协同创新研究,既要从教育学科视角关注高等教育学科地位、属性问题,又要重视科学研究对高等教育学体系建构的支撑性作用。
因此,科教融合视角下的高等教育学体系应包括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两大基本活动范畴,二者居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从教师层面来讲,教师既要做好科研工作,又应积极参加教育教学活动;从学生层面来讲学生既要学好课堂教学知识,又要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从课程设置层面来讲,既应涵盖一般知识,也应启发学生去探究知识。
科教融合对建立一种科学的、有效的高等教育改革政策具有重大意义。科教融合研究就是在执行高等教育改革政策中,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旨在协调高等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二要素间的协同融合,服务于高等教育改革。
在现实的高等教育改革政策中往往存在着教育与科学研究相分立的情况。这种分立大体上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宏观的高校内部运行管理体制上,一些高校机械的将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人为地割裂开来,造成高校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的“二元分离”,另一则是从高校微观的教师评价体制上注重教育教学而忽视科学研究的现象,或者是教授“两套班子”,一套专搞教学,另一套专搞科研。
从高校管理的宏观层面来看以往高校所实施的高等教育改革大多是从高等教育出发的,很少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谈高等教育改革政策。即使有科学研究方面的论述也较多是从纯科技的角度出发,对高等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的联系较少有提及。
另外,从当前部分高校内部微观层次的教师评价政策来看,高校教师评价政策要么看重教学,要么注重科研,甚至把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完全对立起来。一方面,有些高校只重教育教学而轻视科学研究。另一方面,一些高校只看教师的科研成果。
高等教育改革既要注重教育教学又要看到科学研究,在实施高等教育改革的始终,应将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上要实现从“科教分立”走向“科教融合”,另一方面在教师评价层面也力求构筑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评价权重设置的全面均衡。在实施教育改革中,建立一种二者相互融通的机制,为科学有效的高等教育改革推行提供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科教融合有助于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以培养人才为主,“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一直是各高校在人才培养中要仔细加以研究的问题。因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早已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大多是在高等教育环境中形成的。高等教育环境有两大基本要素:一是教育教学,二是科学研究。从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两条路径出发创新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各式各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特别是有助于培养一大批科技创造型人才。
在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上,我们大多只是看到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而忽略了科学研究对人才培养的积极意义。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近代学习欧美,现代照搬前苏联,当代既学习前苏联又注重向欧美学习。不管是向注重科学研究的欧美还是向前苏联学习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无非都是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由于我国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历来较为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适合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文化土壤。已有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过程中科研能力的培养较为欠缺。许多高校甚至认为科学研究是研究生的专利,而对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则莫衷一是。恰恰相反,很多本科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往往能展示出较为惊人的科研能力。
构建科教融合视角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应在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融入教学与科研两大支撑性因素。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实施机构,其人才培养模式自然应包括学生的课程学习以及科学研究两个方面的因素,从这两个要素出发构建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才真正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国外如柏林大学的研讨制、哈佛大学的习纳明、杜克大学的FOCUS、斯坦福大学的导读制等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研讨性教学体系的建设,无不是注重从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两个维度上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维度,以此设计出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制度框架。
[1]肖海涛,殷小平.潘懋元教育口述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2.
[2]潘懋元.高等教育学(上册)[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158-159.
[3]潘懋元.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