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214045) 李树民
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214000) 赵 怡 冯 婷
高中地理三维目标的梯次细化
江苏省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214045) 李树民
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214000) 赵 怡 冯 婷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制定了12项“总体目标”。在总目标的统辖下,又分解出内容标准。每一内容标准又都从“标准、活动建议、说明”3个方面来制定目标。这些目标大多是笼统的描述性目标,基本上是比较抽象的能力目标阐述,层次性也不明显。特别是对不同学段学生教学内容的掌握和能力提升没有清晰的规定,课程目标不明导致学段间教学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教师天天面对的是“这节我要教学生些什么,怎么教才能达到目的”这样的具体问题。“三维目标的梯次细化”是在遵循宏观教学目标基础上的具体、微观目标的落实。每一课都有具体、明确的可操作性教学目标,目标之间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最后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大目标系统,塔顶就是地理课程标准。
1.“过程与方法”的梯次细化
“过程与方法”是为“知识与技能”服务的,不管设计什么样的过程,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只要能达到“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就是可行的。所以,它不一定非要落实对应到每一节,只要用先进的理念和原则,如变“教学”为“导学”,由“精讲多练”到“精讲精练”,采用重方法、规律传授的原则以及促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让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和研究,作出评价,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梯次细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形成的。高中地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使学生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是针对于不同教学内容来说的,无法形成教育系列。所以,只要教者善于挖掘教材,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人的知识点,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就可以了。但要注意,决不能牵强附会,流于形式,也不一定节节都要有教育目标,一切都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
3.“知识与技能”的梯次细化
“知识和技能”的梯次细化最关键,也最难。现在的地理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该教的没有教,不该教的又教得太多”,我们的教和学是一节节进行的,可是教材并不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它只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载体而已,我们真正要教和学的内容是隐藏在教材之中的。现实中,学生、家长,甚至我们的教师都认为,地理课少上几节没什么关系,并且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就是一个学习自觉的学生一个月不来上课,自己在家看看书,背背写写,地理考试照样可以得高分,原因就在于地理教材缺少一个知识体系。
近几年来,笔者在“三维目标的梯次细化”的过程中作了大量尝试。
例如,把高中地理课程目标“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和能力”梯次细化为:
第一课的教学目标:
一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削弱方式;起作用的大气成分;削弱的特点与结果)
二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太阳辐射在宇宙—地面—大气间的传递和转换;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与玻璃温室的保温作用区别;温室效应的含义)
三是学生绘制“大气热力作用”联系图,明确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关系。
第二课的教学目标:
一是气温、海拔高度与气压关系(等压线的形状和疏密决定大气运动的速度、方向和天气状况)
二是热力环流形成及原理应用(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海洋与陆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山坡与谷地之间的热力环流)
三是风向的形成原因、风力大小和风速大小的原因;绘制高空与近地面的等压线图上某点受力及风向
四是利用风频图分析某地的主导风向,并进一步分析该地污染企业的布局合理性等。
这种目标系统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集教与学于一体,让教师的教有法可依,学生的学有理可据。使地理课程标准因有与之相对应的内容支撑而得以落实。
“梯次教学”是指教师根据任课班级学生在认知水平、理解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将学生划分为A(好)、B(中)、C(差)三个梯次,并根据高中地理三维目标梯次细化的要求,在班级授课制中实施合班上课、分类教导的统分结合的课堂教学策略。
1. 承认差别,科学分层
花开有迟早,成才有先后。学生在智力、非智力因素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他们都是潜在的未来人才。教师应以实事求是、唯物辩证的态度认识学生现有水平和发展潜力,在经过科学、审慎、周密的综合考查后,对学生划定梯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明解释工作,阐明层次教学的重要意义,以免伤及学生自尊。一般的梯次划分标准为:A级 100分~90分、B级89分~75分、C级 74分~60分。
2. 按层设标,双向承诺
梯次确定后,要对每个梯次的学生群乃至梯次内的学生个体均确定进步指标,并以学期为时段,定出进步幅度表。进步幅度表可依据课程内容及要求采用等级分制或百分制形式制定。进步幅度表是由教师与学生本人根据各自的要求和可能共同商讨制定的,而且教师和学生双方需缔结书面或口头达标协议,并吸收班主任、学生家长参与监督。因而,目标的制定与实施过程,是师生双向履行承诺的过程。划分层次、界定目标,强化了梯次达标的强制性和学生成才的目的性。
3. 开放梯次,鼓励越级
梯次的划定是相对的和有弹性的。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业成绩,在相隔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学期)并经严格考试测评后,对梯次编组情况进行调整,凡达标的学生均可跃进到上一梯次。要形成激励机制,对实现跨级的学生给予相应的物质、精神奖励,鼓励学生实现再跨跃。要切忌将梯次固定化,防止“分槽饲养”现象的发生。
4. 梯次兼顾,力抓“转差”
教师在实施“梯次教学”过程中,要本着“梯次兼顾,侧重中差”的原则,对B、C级学生倾注更多的精力和心血。要以厚爱之心,得法之举,帮扶中差生。因为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有赖于中差生的转优。教师要帮助差生克服自卑心理,超越对“三维目标的梯次细化”认识上的片面性,着力培养差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师要在帮扶中信守承诺,力争做到“三心、三多”,即教育有诚心,“转差”有热心,对待反复有耐心;平时多辅导、课前多指导、课堂多引导。任课教师要建立本学科差生档案,对差生实施目标跟踪,为实现“转差”储备充分的第一手材料。
5. 精心设计,巧妙构思
“梯次教学”是比较复杂的统分结合的层次教学过程,要求教师有较过硬的业务功底和较娴熟的课堂教学技巧。在吃透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三维目标的梯次细化和分解的前提下,教师应在教案设计、学案设计、课堂讲解、设疑提问、习题辅导、命题测试等教学环节上,进行分类设计、区别指导。在“抓中间、促两边”的原则下,分别完成C、B、A三梯次“较低要求、基本要求、较高要求”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力争用25~30分钟时间将主要的、最基本的知识点讲全、讲足、讲透,使占多数的B、C级学生“吃好”;对A级学生要启发诱导、点化拔高,令其“吃饱”;对C级学生,应按“难度小一点、起点低一点、坡度小一点、帮扶多一点”的“四点法”多加辅导,使其达到“课程标准(梯次细化)”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大多数的B、C级学生,把提问、启示的机会更多地给予B、C级学生。
总之,三维目标的梯次细化和分解必须建立在学生发展的序列性基础上,建立在对不同年龄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建立在深入研究学生基础上,三维目标的梯次细化和分解使教学设计指向性更强,对学生的指导更加规范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