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射阳县盘湾中学(224312) 曹 军
指导学生做些地理课题的研究和实践,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去年3月,我申报市级教育课题“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小学布局调整研究”,该课题既与经济、政治有关,也与地理有关。我尝试着把课题引进课堂,让学生参与研讨。有人说,教师的课题学生不会感兴趣,但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
首先,我设计几个学生“敏感”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既与我的研究课题有关,也与学生的成长经历有关,学生都有话说。①你小学在哪所学校读的?那所学校现在还存在吗?②你是否希望进县城读高中?为什么?③如果我校(盘湾中学)并到县城,你赞成吗?问题一提出,学生议论纷纷,都想最先发言,“我是在中北小学读的,那所小学现在被撤并了”“我读的庆南小学并到镇里了”“我在四明小学读的,那学校现在没几个学生了”…… 高一学生大都来自农村,他们以前读的小学大多是村小或教学点,很多被撤并了。我问他们想不想恢复那些学校,绝大多数学生表示不希望恢复,因为那些小学“学生少”“条件差”“教学质量不好”。这给我很大启示,对一些薄弱学校不能只顾改造、挖潜、增加援助,撤并也是一个措施,而且有时可能更有效,更得人心。
对是否希望进县城读高中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几乎是一样的:都想进县城读高中,因为那里交通方便、条件好、升学率高。但是当被问及为什么没去成,原因却多样:中考分数不够;收的名额少,竞争太激烈;要集资一大笔钱等等,学生说到这里,神情是暗淡的,无不流露出无奈和悔恨,学生对接受优质教育是多么的渴望!对第三个问题,学生异口同声地表示赞成,而且希望学校能够早日撤并,因为“盘湾中学位置偏僻”,“学生越来越少,有那么多教室空着”,“教师走了不少,升学率不高”等等,学生说的都是事实(在考入一个学校之前,谁不先去了解这个学校的情况呢?)。在过去的10年里县里先后撤并了4所高中,目前全县乡镇仅剩我校和陈洋中学2所高中,但是教育部门没有撤并我校的计划,因为教育要“均衡发展”,学生听我这样一说,又感到困惑了。
其次,我要求学生就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提出自己的意见,写成小论文上交。由于问题理论性较强,我估计学生难以完成,但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几天后学生交上来的材料内容还真丰富!有的谈地理区位对学校发展的影响,有的写学校布局调整的必要性,有的写盘湾中学合并到县城的好处等等,还有甚至对教育均衡发展提出质疑,有个学生提出了“教育城市化”的假说。观点新颖,我选择几篇学生的论文用实物投影仪“晾晒”给大家看,并请他们介绍自己的“理论”:
“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的加速阶段,农村人口在减少,农村学校减少是正常现象”“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超过50%,城市是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心、服务和管理中心,而教育能实现在城乡均衡发展吗?”“凡是没有生源、留不住教师、群众不满意的学校就应该撤并”“现在各个城市中小学数量和规模都在增加,农村学校减少,教育发展应该顺应城市化的潮流,教育城市化是大势所趋”…… 学生讲的难道没有道理吗?虽然不一定全部可行,但从大家的掌声中我知道预想的目标实现了。课后我了解到,学生的“理论”有的来自书籍,有的来自和父母的交流,更多的是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从以上这个案例看出,教师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背景选择和发现问题,只要是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可以作为地理研究课题。当然,我们不必过于强求学生研究过程的严密性和结论的科学性,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探索、学会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这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