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八下教材修订变化优化中国区域地理教学
——对人教社201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的认识与思考

2013-03-27 06:56:08山东省费县教育局教研室273400李占军
地理教学 2013年21期
关键词:新教材课程标准案例

山东省费县教育局教研室(273400) 李占军

山东省沂南县湖头镇初级中学(276302) 郭全其

把握八下教材修订变化优化中国区域地理教学
——对人教社201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的认识与思考

山东省费县教育局教研室(273400) 李占军

山东省沂南县湖头镇初级中学(276302) 郭全其

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新教材将于2014年春季开始使用。教师只有认识教材的新变化,才能深刻理解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贯彻“用教材”的新理念,从而在教学中具体落实地理课程标准。相对于微调的人教版七年级上下两册教材及八年级上册教材,人教社2013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材较2001版地理教材变动很大。2013版八下地理教材紧扣地理课程标准,从内容体系安排、学习框题设置、文字表述的顺序与内容详略、探究活动的主题与可操作性、各种插图的重新选配与设计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新教材落实课标要求,彰显时代特色,突出人地关系,渗透可持续发展,降低教学难度,较2001版教材更加适用好用。

一、落实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又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2013版八下地理教材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载体作用,为学生达到相应课程标准要求搭建了合适的平台。

例如:把“地域差异”部分的三条课程标准“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和“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及第六章北方地区的第一节、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一节、第八章西北地区的第一节和第九章青藏地区的第一节等章节来落实。而将“认识区域”中十六条课程标准分散落实到九个区域案例中,例如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体现了“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等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体例保持稳定

从编写体例看,人教2013版八下新教材沿用了原教材的基本体例,即“章首语-节-黑色标题”这种简约而又适用的体例。章首语是问题式的内容提要,黑色标题大部分是课程标准中的某一项或其中一部分。每个章节的结构框架分为三部分,即“正文”“阅读材料”和“活动”,“正文”部分的呈现方式有文字叙述、图像表述和图文结合等;“阅读材料”多为趣味性和扩展性的知识;“活动”部分由材料(文字叙述、图表、案例)和设问构成,内容紧扣正文,既是学生的练习,又是正文的扩展。教学中可以将“正文”与“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视内容难易程度和学生实际能力而调控好两者之间的使用比例。

三、内容大量调换

2013版八下地理教材与2001版的实验教材相比,内容变化很大。原实验教材中区域案例共九个,分别是北京、香港和澳门、台湾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五个省级区域案例,珠江三角洲、西双版纳两个省内区域案例,黄土高原、长江沿江地带两个跨省区域案例。这些案例分布不均,属于南方地区的有香港和澳门、台湾省、珠江三角洲、西双版纳和长江沿江地带六个案例,属于北方地区的有北京和黄土高原两个,属于西北地区的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个,而青藏地区则没有一个;同时,原实验教材中香港和澳门与珠江三角洲两节内容有些重叠,学习起来感觉很别扭,降低了案例的范例作用。新教材彻底改变原实验教材案例过于集中的局面,仅保留了课程标准规定必学的北京、香港和澳门、台湾省四个区域案例和黄土高原这一典型的自然地理单元案例,增加了综合区域案例东北三省、典型的经济区域案例长江三角洲地区、侧重资源开发的自然地理单元案例塔里木盆地、侧重生态保护的区域案例三江源地区,使得四大地理区域的案例分布相对均衡(南方地区四个,北方地区三个,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各一个),便于体现各地理区域的地理特点,利于学生正确、全面把握我国的区域地理特点,而且把与香港和澳门相重叠的案例“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删掉,使得教材的适用性更强。

四、顺序完全改变

2013版八下地理教材与2001版的实验教材相比,教学内容顺序完全改变。原实验教材是按照区域的行政范围组织教材内容,五章内容顺序为“中国的地理差异”“认识省级区域”“认识省内区域”“认识跨省区域”和“走向世界的中国”,采用了“总——分——总”的编排方式,“中国的地理差异”采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分析四大地理区域的基本差异,在此基础上通过三章八个案例落实相应的课标要求,引导学生认识学习区域的一般方法,最后利用“走向世界的中国”对全书进行了总结。教材设想利用“认识省级区域”“认识省内区域”和“认识跨省区域”三章培养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和能力,落实相应的课标要求,但八个案例游离于四大地理区域之外,把系统的知识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形成所学区域的空间关系,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给学生的学习造成障碍。而2013版新教材按照区域地理的思路,以空间位置关系组织教材内容,由原来的五章扩展为六章,分别为“中国的地理差异”“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和“中国在世界中”,把九个区域案例分散到相应的四大区域中,使知识更系统,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区域的空间位置关系和培养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思维方法。

五、增加导引内容

修订后的2013年版八下地理新教材,一改原来教材直奔主题的写法,在学习每个区域之前增加了一页篇幅的导引内容,成为新教材的一大亮点。增加的这一页导引内容由一段文学性较浓的文字和两幅典型的景观照片组成,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所学区域一个典型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文字部分是所学区域内容的高度概括,两幅景观照片(包括照片的注释)分别侧重反映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例如,修订后的教材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课文开始引用《沁园春·雪》中的一段诗文概括北方地区独特的冬季景观,同时选择了冬季万里长城的雪景(教材图6.1)和华北平原小麦夏收的景观(教材图6.2)。万里长城的雪景侧重反映北方的自然景观特征,小麦夏收景观侧重反映北方的人文地理特征。

六、彰显时代特色

2013版八下地理教材,彰显时代特色,紧跟时代步伐,关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举措,从地理视角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地理技能,为培养合格的公民服务。近些年来,我国先后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战略决策,实行了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这些在教材中都有具体体现。

例如,教材选取“‘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的案例呼应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探讨思考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措施;教材选取“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的案例呼应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等等。

七、突出人地关系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我国面临着土地盐碱化、荒漠化、大气污染(导致光化学雾和酸雨)、水资源污染、水土流失(导致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生物濒临灭绝等严重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基于此,2013版新教材又一大亮点是特别重视突出人地关系,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珍爱地球,善待环境,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人地和谐的基础上求发展。如面对我国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教材选取“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的案例来认识我国水土流失的分布、成因及治理;针对西部干旱地区的开发与保护,教材选取“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的案例认识西部大开发的意义及环境保护;针对我国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教材选取“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的案例认识青藏高原特殊自然环境对全国生态的重要意义及保护措施。

八、关注体验感悟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如何适应科学发展、社会进步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如何从课程理念、结构、内容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整合和优化,并形成创新特色,是改革的关键所在。“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先进教学理念,强调的是将地理知识作为学习过程的载体,在过程中掌握方法、培养能力,通过学生相互启发或自我感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此,2013版八下地理教材,在教材活动内容的安排上增加了针对某些具体问题,让学生联系当地实际,阐明个人观点、提出建议的内容,这不仅使原本鲜活的地理更加“鲜活”,进而在教学内容上增大了开放性和弹性,也使学生通过搜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与技能,更加深入地开展以环境与发展为中心的实践探究活动,直至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第六章北方地区P31“活动2”的“退耕还林、还草是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的一项重大举措。请你参加关于黄土高原退耕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P42关于“认识北京的现代化”的主题“活动1”:“结合你的认识和感受,说说你的理解或提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第七章南方地区P55关于“认识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的主题“活动3”:“你身边的人们有没有类似这样的生活方式呢?如果有,请给同学讲一讲”;P57关于“认识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的影响”的主题“活动1”:“假如你是一名游客,你到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最想去的是哪个景点?收集资料向同学介绍这个景点的文化特色”;“活动2”:“请你收集资料,和同学交流家乡的文化特色及其对当地旅游业的影响。”第十章中国在世界中P102关于“认识人口、资源和发展之间的关系”的主题活动:“如何处理人口、资源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你的观点是什么?请说明理由”等。

九、降低教学难度

2013版教材继续以适应学生多样化学习特点的呈现方式为落脚点,加强正文系统、图像系统和活动系统的联系,把一些活动里的知识点调整到正文部分;每个框题的活动围绕主题设计二到三个梯度性问题,难易程度恰当等;特别是内容更加注重从学生身边或熟悉的地理事物入手,增加不少景观图。据不完全统计,2012版八下地理新教材各类地理图像多达157幅,其中景观图多达93幅,约占图幅总量的60%,而且所选图片主题突出,视觉效果强烈,突出地理课标“课文要简明、通俗、科学、直观、生动、亲切……”的要求,大大方便了学生阅读。

例如,2001版老教材“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一节由“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严重的水土流失”“脆弱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建设”四目构成,全节各类图像16幅,其中景观图3幅。其中,第二目“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第三目“脆弱的生态环境”之间是递进关系,但第三目内容偏难,学生难以理解。因此2013版新教材在突出水土流失及治理这一重点不变的前提下,把学生难以理解“脆弱的生态环境”一目删掉,将其内容融入“严重的水土流失”一目中,同时增加利于进行情感培养的“文明的摇篮”一目,同时在各类地理图像与老教材数量相同的情况下,各种景观图多达10幅,降低了教学难度,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十、几点困惑商榷

新版教材亮点多多,然而也有几处令笔者颇感困惑:

1. 第六章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中关于本区的范围,教材在P14明确为“东北三省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但在下一段正文中又这样描述:“东部为长白山地,……北部为小兴安岭,西倚大兴安岭,……在山地之间分布着辽阔坦荡的东北平原。因此人们常用‘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来形容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这实际上把内蒙古自治区的大兴安岭以东的地区也包括在内了。事实上,查阅相关资料可知,东北地区有狭义和广义的范围之分,狭义上指由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构成的区域,广义上则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旧为东三省管辖的内蒙古东五盟市(呼伦贝尔、兴安盟、赤峰、通辽、锡林郭勒盟)在内。教材在这里的描述前后矛盾,容易产生误解。笔者以为把本节标题及内容中“东北三省”改成“东北地区”,把本区的范围修正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赤峰市、通辽市、锡林郭勒盟等五盟市的东部地区”会更好些。

2. 有些内容的删除有待商榷。如老教材中P67图8.3“黄土形成过程示意”能直观形象地说明黄土的形成过程,P34“活动2”的四则材料分别从地缘、血缘、历史、文化角度说明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密切联系,印证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可是这些资料在新教材相应章节中都被删掉,造成学生理解相应知识的困难,感觉删去很可惜。

3. 有些图像系统的选用有待商榷。例如,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是直观反映一个地方全年气候特点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一个地区气候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对学生理解教材内容非常重要。但在新教材中,有几处需要用到这种地图解释表达时,教材却未能呈现,实在是一种遗憾。例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降水原因“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老教材通过“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这幅图来证明,而新教材没有呈现。再如,新教材第七章南方地区的四节内容中,没有出现一次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事实上无论是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还是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都要用本区湿热的气候特点理解相关知识,仅仅靠文字叙述显然是不够的。

猜你喜欢
新教材课程标准案例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辽宁教育(2022年19期)2022-11-18 07:21:44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地理教育(2022年10期)2022-09-29 09:23:56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少先队活动(2021年2期)2021-03-29 05:40:48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 02:20:53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教书育人(2020年11期)2020-11-26 06:00:34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中国公路(2017年7期)2017-07-24 13:5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