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临安中学(311300) 郑红琴
高考地图信息设置,遵循着“简约而不简单”的原则:既要呈现足够的地理信息以保证正常解题,又不能多到干扰学生正常读图分析。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冗余,减之一分嫌不足”。下面以两组高考题为例,对比分析高考地图经纬网信息设置的演化路径。
例1.(2013年四川卷第3题)读图1,回答3~4题。
图1
3. 图示区域从沿海向内陆,陆地自然带依次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给该区域带来降水的主导风是
A. 西北风 B. 西南风
C. 东北风 D. 东南风
(第4题略)
答案:3.B
试题评析:该题组以印度半岛西侧区域为背景,考查地域分异的成因。不少老师批评该题应该给出经线和经度,以进行区域定位解题。笔者认为,该图不标示经线和经度或不画出半岛完整轮廓,恰恰是全题亮点所在,这样避免了考查琐碎的区域定位,使得学生不能直接依赖“印度半岛——西南季风”这种记忆知识解题,而将分析的重心放在对地图信息的提取和分析之上,凸显能力立意。笔者在两个实力比较接近的高二文科重点平行班级,对该题进行测试对比,同时要学生写出解题过程。
甲班使用四川卷原题,乙班使用添加75°E经线的改编题(如图2)。由于只测试一题,所以采取学生期中测试的地理成绩作为高、低分组参照。
图2
表1 甲、乙两班对比测试结果
原型题解答时,有些同学解题思路中用到气压带风带分析;改编题解答时,有些同学解题思路用到印度半岛区域定位。从测试结果和学生思路分析看,高考原题立意大胆而不失稳健,提高了难度,又有着较好的区分度,还避免引导后续教学备考采取区位定位的题海战术。当然,这种立意并非是“羚羊挂角”,还是有迹可寻的。
例2.(2008年全国Ⅰ卷第36题)读图3,完成下列要求。
图3
(1)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9分)
(2)说明G河水量丰富的原因。(11分)
(3)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16分)
答案:(1)盆地 从(向心状)水系或河流分布状况判断,该地形区北、东、南三面高;再从(500米)等高线(为环状)判断,该地形区为盆地。
(2)流域位于赤道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流域大部分为盆地,支流多,集(汇)水区面积广。
(3)①入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积,因为地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
②入海泥沙较少,因为G河在M点以上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且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
试题评析:本题设计以读图分析为基础,运用地理事物互相联系的普遍规律及其在具体区域反映的一般原理,采用探究的思路,最终考查考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该题为高考地理经典名题,一定程度刺激了中学地理教学从重地理知识的培养转为重地理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不过以现在观点看,若对地图经纬网略作改进,会更加契合命题者原有主旨。具体措施如下:①去掉经线,②加密纬线、标注(利文斯顿)瀑布。如图4所示:
图4
这种改进,可以避免第(1)问中依据经纬网定位,直接判断地形类型为(刚果)盆地,而将其视为一条普通河流,注意力转向图中水系形态和等高线的分析。同时,又引导从纬度区位分析入手解答后续两问,得出“赤道低压”“热带雨林”等关键线索,学生思维切换顺畅自然。加密纬线又保留了比例尺度量功能,维持原有空间范围的心理认知,不影响“集水面积广”和“热带雨林广布”答案的得出;标注“瀑布”符号,有利于学生得出G河干流下游“落差大、流速快”的定性结论。
从时代背景看,大量记忆区域定位知识在当时的一线教学中普遍存在,命题者通过保留题图经线以降低难度,这是向现实教学的一定程度的妥协。从答案设置看,命题者希望一线教学中注重区域分析能力的培养,这是一种调和的前进。一叶知秋,对比例1和例2两组高考题的经纬线设置变化,反映了近年中学地理教学风格的悄然转型。
在试题命制时适当“去经存纬”,可以减少试题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噪声干扰,更好地表达考查意图。当然,“去经存纬”的地图信息设置手段亦有其局限性。其一,这种命题设置不适用于内陆地区。地域分异的基本形成因素有两种: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与之相应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更替。海陆分布、大陆构造和地貌差异等导致偏离纬度方向的地域分异。纬度决定热量分异,海陆位置和盛行风影响干湿分异。失去海洋的参照,不佐以其它地理信息,“去经存纬”的设置难以分析区域的干湿状况。其二,地理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各种地理现象之间往往存在“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等多种联系,“去经存纬”不适用于分析特殊的自然地理现象。例如,在“去经存纬”设置下,给出尤卡坦半岛和索马里半岛的局部(不能辨认海岸线轮廓从而定位)地形图,根据正常地理思维,该纬度为热带且受东北信风影响,故沿海低平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迎风山地为热带雨林气候。这种分析可以解释尤卡坦地区的气候分布,但是不能解释索马里半岛上的热带沙漠和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其三,地理学关注人类体验的空间维度。2012年新修订的《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将“空间视角”列为地理学的两大基本视角之一 。没有分析的区域是地志堆砌,没有区域的分析是空中楼阁。区域定位知识在今后的高考中会弱化和粗化,但一些常识性的区域定位知识绝不会消失。一位在异乡求学的杭州大学生,听到“120°E,30°N”这个地理坐标时,他心里会涌起一股思乡的情愫。
可以预见,今后教学中如何把握地理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平衡,仍然值得一线教师深深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