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时候”误用的词汇语用批评

2013-03-27 03:35侯国金
当代外语研究 2013年10期
关键词:构式定语短语

侯国金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400031)

1. 引言:清算“的时候”的时候

到了该说说“的时候”的时候了。它很常用,人人要用,但是也常有误用。“的时候”通常是接在表示动作或事件词语之后的,而且以该动作或事件没有明显的时间标识为前提。例1-4是可以说的(属于下文3.1说的A类),但是例5就不对,是不可以说的,可是生活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例6-8都是一个性质的错误(属于下文所说的C类)。

(1) 吃饭的时候(A类)

(2) 去年开学的时候(A类)

(3) 昨天吃晚饭的时候(A类)

(4) 刚才打开电视的时候(A类)

(5)* 昨天的时候(C类)

(6)* 去年的时候(C类)

(7)* 昨天上午的时候(C类)

(8)* 今天早晨9点的时候(应该说“上午”——那是另一个问题了,这里不议)(C类)

叶皖林(2006)收集了留学生的300个“(的)时候”句,其中56个为错句。其实,姑且不说书面语言,中国人的口语里常犯类似错误(见3.1)。时间词语本表时间,一般不需要“的时候”,可是很多人,甚至包括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动辄就是“的时候”。如例9-12所示。

(9) 上一届奥运会的时候(B类)

(10) 前天黎明的时候(B类)

(11) 上个季度的时候(B类)

(12) 在上一期的时候(B类)

再请看例13-15(下文只有语句中的“的时候”才下加点):

(13) 我们去年硕士论文答辩的时候见过王教授。(B类)

(14) 明天新闻联播的时候打电话给我。(B类)

(15) 导师60岁生日的时候每个人唱了一首歌。(B类)

例9-12的“的时候”完全没必要说。比较而言,例13-15中“的时候”的“必要性”则略高——当然原则上也可省略,因为它们都隐含了“的时候”这一含义。笔者认为,从经济原则的角度来讲,它们最好不要说/加“的时候”。当然加上也不算错,属于下文说的B类(也可叫做“偏误、失误”)。其中,例13、14的“的时候”可省略,可改为“中、前后”。例15的“的时候”可省略,改为“中”。

不必要或错误的“的时候”时刻冲击我(们)的耳膜,污染汉语的纯洁性,所以必须重视。笔者曾号召自己的研究生们注意并研究它,反应者不多,只有田霞(2010)有所论述。

2. “(的)时候”的结构特征与语义特征

2.1 “(的)时候”的结构特征

“(的)时候”可做主语或宾语,最主要的是在定中结构里做中心词(head word)。“的时候”有下列变体:(1)可以缩短为“时”;(2)“的”可省略,有时代之以“之”;(3)前面可加“在、(正)当、等(到)、(直)到”等介词或动词。田霞(2010)将此种结构定义称为“时候短语”。她认为共有三大类型(相关例句16-30转摘自她的文章):

(1) 带体词性定语:名词短语(NP)+“的时候”

前面的NP表示特定历史时期(朝代、年号、名人)、特殊时期(如特殊历史事件、重要会议或组织/活动)等。如:

(16) 在前清的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跪过铁索。(老舍《骆驼祥子》,前面的NP表示朝代)

(17) 过去是旧社会时候。(何秀珍《北京话口语》,前面的NP表示历史时期)

(18) “五一”黄金周的时候,我们去了黄山。(网络语料,前面的NP表示特殊时期)

(19) 我曾经是个军医,二战的时候,我才16岁,医学院都还没读完就上战场了。(前面的NP表示特殊历史事件)

(20) 我在袁世凯的时候,曹棍的时候,甚至于日本鬼子在这儿的时候,都没见过这样邪门①的事!(老舍《方珍珠》,前面的NP表示名人、特殊时期)

(21) 幼儿园(小学、中学[初中、高中]、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的)时候(前面的NP表示特殊时期)

有时,一些本身是时间或蕴涵时间的NP(有时含数量短语)也加上“的时候”,属于“语义重复性名词短语”,在一定程度内是汉语语言社会和语言学界所能接受和宽容的(如下面例22、23、24),而超过了一定的程度就不可接受或宽容。从句法上看,第1类有没有“在、当、(等/直)到、等(到)”是有区别的。例16因为有“在”,“的时候”就可缩略,而若无“在”,“的时候”则为必需。例18-20基本也是如此。但是,“今天、上个礼拜、刚才、明年、1949年、下个世纪”等时间性名词短语,由于本身可作语句的时间状语,并且享有语用学所称之“先用性”(pre-emptiveness),根本不需要“的时候”,即使偶尔能加“在”等介词,否则,宽容度很低。其实,下面三例都可以省略“(的)时候”。但若改“白天、几岁、五·四”为“五点、昨天、1949年”就不能接“(的)时候”,否则,超过宽容度,就不可接受了。

(22) 现在北京正好是白天的时候。(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某集)

(23) 本来嘛,我合格倒霉蛋儿,几岁的时候就入了孤儿院!(老舍《全家福》)

(24) 我记得当时那女老师还穿着旗袍,留着短发,就像电影里“五·四”时候那样子。(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

(2) 带谓词性定语:形容词(AP)/动词短语(VP)/小句(SC)+“的时候”

“的时候”前面通常为动词短语(VP)、形容词短语(AP)或小句(SC——尤其是主谓结构、动补结构),这是典型或无标记用法。钱钟书《围城》有97处这样的“的时候”,且多数作状语。请看一些例子:

(25) 年轻的时候不珍惜时间,到老的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网络语料,AP+“的时候”)

(26) 走的时候,记着关好门窗。(网络语料,动词+的时候)

(27) 天气好的时候,人人都盼望去乡下郊游。(网络语料,SC+“的时候”)

(28) 上班下班的时候,这里的交通几乎陷入了瘫痪状态。(网络语料,VP+“的时候”)

(29) 他在中国留学的时候,通过了HSK考试。(网络语料,SC+“的时候”)

(3) 代词等作定语:“这/那/某些”+“时候”

“时候”前面的定语的第三类一般为一些指示代词、疑问代词或指量短语,如:

(30) 这/那(个)时候、什么时候、某些时候

笔者基本同意田霞的分类,但是认为,上面的第2类和第3类是典型的即无标记的用法(后者较少用),而第1类并不是典型的用法。看其例句,多半属于B类(见3.1),即可说可不说“的时候”类。例16删除“的时候”则更简洁。例17完全不需要“时候”,用了反而别扭。例18基本不需要“的时候”,在前面加“在”更是如此。例19是因为“二战”单独说有点难听才加“的时候”的。若加“在”,就大不相同了。例21放在语句里不需要“的时候”,若只作短语,为了入耳,似乎得加“的时候”。例20则需要“的时候”。

鉴于第2类即“带谓词性定语”(尤其是VP)的“的时候”构式的常见性,下面我们讨论“VP+的时候”构式能否带“了”的问题。黄敏(2000)的讨论很值得介绍。Ross(1995)②和戴耀晶(1996)③因为句内同时性和完成性相抵触而持否定意见、黄敏则持肯定意见。“‘同时性’只是‘的时候’的表层表达功能,而在深层容纳能力上它可容纳非同时性(先时、后时④)的时间关系”(黄敏1999)。黄敏(2000)指出,“了”有三种用法:“了甲”——位于动宾之间(也叫“词尾了”);“了乙”——位于宾语之后(也叫“句尾了”);“了丙”——位于不带宾语的动词之后(处于“词尾了、句尾了”之间)。黄敏发现,出现于VP+“的时候”构式的“了”一般为“了甲”。如:

(31) 越是怕给家中惹祸的,当惹了祸的时候越会往家中跑。(老舍《四世同堂》)

黄敏认为,“VP+的时候”构式的“了”是“了甲”,即“词尾了”,表示“完成”——单纯动作或状态变化的完成。该构式若有“了甲”就不能再有“了乙”。假如Ross的某些例句真的是不可以有“了甲”,肯定是因为“其他因素”(例如,VP没有应该具有的“界点”或动态性)。请比较:

(32) (a)* 我看了书的时候吃饭。(Ross的错例:“看书”为无界)

(b) 我一连看了三本书的时候,他来喊我吃饭。(“一连看了三本书”为有界)

(c) 我看了一会儿书的时候,他来喊我吃饭。(“看了一会儿书”为有界)

(d) 我把书看了一遍的时候,他来喊我吃饭。(“把书看了一遍”为有界)

黄敏(2000)认为例32b-d的有界性递增,其可接受性也递增。不过,比较起32a来,后面的三个变体都是“可以接受”的。另外,她认为,“VP+的时候”构式有“了”与没有“了”是有语义差别的。例如,“看《红楼梦》的时候”可能是每天上午8-12点这个时段,而“看了《红楼梦》的时候”可能是12点之后的时段或时点。黄敏在讨论该构式的语用特点时说,在VPa(表动作完成)那里,“了”就不能省。VPb⑤(表状态变化完成)可省“了”。VPb5不能省“了”。VPb6较复杂,有时能省,有时不能省(例略)。再者,“VP+的时候”构式表示未来事件的情况不是很多见,且多半为VPb。

2.2 “(的)时候”的语义特征

田霞(2010)从社会语用视角对它的“羡余现象”进行描述,“强调了时点与时段的区别与联系,从深层次提出了‘时候短语’的时点层级系统性,并主张以其表达功能类型来克服这一语用偏误现象”。《现代汉语词典》(2005,第五版)对于“时候”提供了两个义项,即“有起点和终点的一段时间”,如例33;“时间里的某一点”,如例34。比较起来,《精编当代汉语词典》(李国炎等2003)的“时候”共有四个义项:(1)有起止的一段时间,如例33;(2)指某一段时间(时段),如例35);(3)指时间里的某一点(时点),如例36;(4)指时代、年代,如例37(另见耿楠2006)。

(33) 你写这篇文章用了多少时候?

(34) 现在是什么时候了?

(35) 我离家的时候,他刚出生。

(36) 到时候请叫我一声。

(37) 现在是什么时候了,你居然还有这样的思想!

“时候”本身表不表时间,人们的看法不是很相同。但是,从例33、例36、例37等可以看出,“时候”有时是可以做名词表示时间的。更多的时候,“时候”是作为黏着成分附着在别的词或词组之后来表达时间的。田霞(2010)认为,“(的)时候”主要有三种表意方法,其中第3种属于她的发现:(1)表示谓语所述事实的参照位置。该时间位置要么为“时轴”的具体“时点”,要么是不确定的模糊点,相当于黄敏(2001)所说的为主句提供的“时间框架”(time-frame),如例35所示;(2)表示语句主要陈述内容的(假设)条件(参见张炼强1990;艾皓德1991;郎大地1997),如例38和例39;(3)介于(1)和(2)的用法,即“兼表时点和条件”,属于语用含糊,如例40。

(38) 有空的时候给我打电话。

(39) 别人都不在的时候,他说话最有份量。(摘自田霞2010)

(40)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缺位的时候,由副主席继任主席的职位。(《宪法》,同上)

此外,说到“(的)时候”的语用意义,由于“的时候”后置且念轻声的特点,赵元任(1968)称之为“复合助词”,而袁毓林(2004)则把“的时候”看作一个话题成分。“(的)时候”属于语域式话题结构下的小类“时地语域”。另外,赵元任还注意到一些汉语方言里“的时候(儿)”可当作“停顿助词”来使用。

3. 不是时候的“的时候”之滥用及其词汇语用根源

3.1 “的时候”语用失误举例

我们把“得体、有语效”的“的时候”旁注为“A类”,把不是很“得体”、“语效”也不是很高的旁注为“B类”。比如例58,其意思大概是:“到了只剩下六七分钟的时候……”,这是勉强可以说的,只是费口舌。我们把根本不“得体”、根本没有“语效”——只有负面“语效”的旁注为“C类”。当然,下面例子中“的时候”构式一概作语句的状语,省略部分所需的省略号一概省略。语例的分类也许不是十分准确;并且一些例子在张三看来是C类,在李四看来则可能是B类甚至A类。不过可以看出,B、C两类多半属于2.1节所介绍的第(1)类即带体词性定语的“时候”构式。用得好些是B类,用得不好就是C类。而A类多半是属于第(2、3)类即带谓词性定语或代词等定语的“时候”构式。

A类举例:

(41) 在有冲劲的时候……(2009年2月5日下午14点27分,CCTV-5,讨论2008年斯诺克运动,某嘉宾说)

(42) 他下船的时候也打过牌。(钱钟书《围城》)

(43) 在大学同学的时候,她眼睛里未必有方鸿渐这小子。(同上)

(44) 美人条件:“身围瘦,后部重,站立的时候沉得腰肢酸痛。”(同上)

(45) 没有痛苦的时候,那种消极的感受便是幸福。(梁实秋《影响我的几本书》)

(46) 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鲁迅《孔乙己》)

B类举例:

(47) 一开场的时候(2009年8月2日中午,CCTV-5,某男篮队员讲比赛体会)

(48) 32分钟的时候(2009年8月14日下午5点,CCTV-5,中国国青队-西班牙人队足球赛,某解说员说)

(49) 范进20岁的时候(CCTV-10,“百家讲坛”,《解读三字经》[7],钱文忠说)

(50) 在这个起点的时候(2009年2月13日,青海卫视,讲NBA赛事,某主持人说)

(51) 到了元代的时候(2009年8月8日上午9点半,CCTV“世界地理”频道,讲述元初的赵孟頫书法艺术时,某长者说)

(52) 第一周的时候(2009年7月30日,CCTV-3,“周末喜相逢”,清华大学两学生讲相声)

(53) 傍晚的时候(2009年8月1日中午,湖南卫视,某主持人说)

(54) 春节的时候(2009年1月31日9点30分,重庆经济广播电台某女主持人说)

(55) 在夜晚的时候(2009年7月31日晚上23点30分,重庆音乐广播某主持人说;9月13日7:30,CCTV-5,天气预报说了类似的“今天晚上的时候”)

(56) 在炎夏的时候(2009年8月17日夜晚11点40分,重庆音乐广播某主持人说;9月14日下午,CCTV-3,“欢乐中国行”主持人说了类似的“到夏天的时候”)⑥

C类举例:

(57)* 在这两年的时候,我碰到,看见,发现了很多很多的事情,特别是关于人的性情。(留学生“[的]时候”的羡余偏误语例,见叶皖林2006;田霞2010)

(58)* 我来到北京,第二天的时候,我很早就起来,立刻去看中国的晨练。(同上)

(59)* 在前年冬天的时候,中国南部出现了多年以来罕见的冰冻灾害。(叶皖林2006;田霞2010)

(60)* 在18世纪中叶的时候(2009年8月3日,早晨,重庆音乐广播“民歌芬芳”的某主持人说)

(61)* 在去年年底时(2009年3月20日10点30分,CCTV-4,介绍傅家俊时男解说员说)

(62)* 在最后一个瞬间的时候(2009年2月21日上午,青海卫视,火箭对森林狼比赛的某解说员说)

(63)* 在明末清初的时候(2009年7月27日,CCTV-3,介绍烟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董卿说)

(64)* 在最后三分钟的时候(2009年8月4日上午10点,CCTV-5,中国篮球队-澳大利亚篮球队比赛的某解说员说)

(65)* (陈思思)在1994年的时候(2009年2月20日上午7点20分,重庆音乐广播某男主持人说;8月8日晚上12点,重庆音乐广播主持人说了类似的“1991年的时候”;14日下午5点,CCTV-5,中国国青队-西班牙人队足球赛,某解说员说了类似的“06/07年的时候”;26日晚上23点20分,重庆音乐广播某主持人说了类似的“在1960年的时候、1994年的时候”;7月24日中午,CCTV-6,会议自己的电影生涯,吴天忍说了类似的“我是1964年的时候”。9月2日晚上18点40分,山西卫视,“英达故事汇”,梁宏达说了类似的“他在1919年的时候”)

(66)* 1958年3月的时候(2009年8月10日晚上8点40,CCTV-3,“欢乐中国行”“央视精品”,董卿说;2月6日,CCTV,《动物世界》“家族的荣誉”[八],赵忠祥说了类似的“可是到了1月的时候”)⑦

3.2 “的时候”滥用之词汇语用根源

“的时候”的正确使用(正用)是无标记使用,以2.1介绍的第2类即“带谓词性定语+的时候”(以及较少见的“代词等作定语+的时候”)为代表。相反,罕见、重复或怪癖的用法(2.1介绍的“带体词性定语+的时候”)是有标记(弱标记,属于“惯用”),而不妥或错误的使用(误用)则是有中标记或强标记的使用,属语用语言失误。究后者原因,主要有四个。

第一,懒人懒语。懒得进行语言策划,不愿意付出多大心力的人,说话时倾向于拖泥带水,语音含糊,词义不清,甚至结构上也是非汉非外,不对不错,或者干脆就是错误,形成“懒人汉语”(lazy Chinese)的个人方言(风格)(idiolect)。久而久之,它在一两个阶层或领域流行开来(呈现出强模因状态),就变成了一种社会方言(风格)(sociolect)。

第二,口语零碎/垃圾(spoken pet-/dirt-word)。一些人在随便的语境中不屑好好使用语言。加上第一种的原因,他们动辄就是“的时候”(以及“然后、就是说、嘛、那[么]”)。导致不该说“的时候”的时候也说“的时候”。

第三,受翻译腔(translationese)影响。学英语的人一般会把“(在/当/到)……的时(候)”联系起“洋老表”“when”等词语,“的时候”似乎必然要翻译成“when”,“when”自然要翻译成“(在/当/到)……的时(候)”,它们好像天生等值。再加上翻译文学和实践的推波助澜,“的时候”就遍地开花了。柯飞(2005)通过对80万字的汉语译文和80万字的英语译文进行对比考察,发现汉语译文有“(在/当/到)……时(候)”527处,在英语译文里类似结构只有148处(转引自侯国金2008:64-65)。这部分说明了汉语译文的“的时候”大大超过了英语原文的“when”,并超过非翻译汉语语篇的“的时候”,那么可以说,有较多的“的时候”的汉语语篇在文体上与原文是不等效的。其实,汉语的隐含时间表达法或紧缩复句比“(在/当/到)……时(候)”更常用,用“(的)时(候)”也未必总说“在/当/到”。我国学生在英译汉,尤其是口译中,只要见到“when”就毫不犹豫地译为“(在/当/到)……时(候)”。其实“是否得如此翻译得看情形”(同上)。

第四,“的时候”的语义模糊性。这也许是导致“羡余偏误”的根本缘由(参见田霞2010)。

4. 小结:该说“(的)时候”才说,不该说“的时候”慎口

“时候”这个时令与节候并列的词组,早在上古就有了。《公羊传·庄公二十二年》:“冬,公如齐纳币。”何休注:“凡婚礼皆用雁,取其知时候”(参见田霞2010)。时令和节候都是时段,不是时点。因此,“时候”(到近代)凝合成合成词,所表达的也是模糊的时段或时点。这也能解释“(的)时候”在眼下的现代汉语口语中的“羡余偏误”。不过,古人做梦也想不到,今天“(的)时候”是如此盛行。是时候也“时候”,不是时候也“时候”。对也“时候”,错也“时候”。

侯国金(待出版)讨论了词汇和构式的“七属性”和相应的“七原则”。这些也适用于“的时候”。A类“的时候”具有词汇和构式的“可谓性”(expressibility)——其意为,凡是人类能想到的事物或事件,或者说凡是人类能范畴化和概念化的事物或事件,原则上都能用词语或语词表达——符合“可谓原则”(Expressibility Principle);具有“可解性”(processibility)——其意为,所说之词具有始发的或原始的可理解性——符合“清晰原则”(Clarity Principle);具有“关联性”(relevance)——其意为,词语或语词的产生和使用一定是关联的,关联于语境,关联于上下文,关联于使用语言的人和社会文化——符合“关联原则”(Relevance Principle)。但是,与A类不同的是,属于B类尤其是C类的“的时候”不具有(很大的)“省力性”(effortlessness)——其意为,词语的生成与使用必须省力、省时、省钱、省口舌,省笔墨——因此不(很)符合“省力原则”(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不具有(很大的)“象似性”(iconicity)——其意为,话语/言辞与意义内容之间的可考证、可理解的联系——因此不(很)符合“象似原则”(Iconicity Principle);不具有(很大的)“得体性”(felicity)——其意为,用词恰到好处,符合词语所在的话语的语音、形态、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的要求——因此不(很)符合“得体原则”(Felicity Principle);不具有(很大的)“语效性”(effectiveness)——其意为,用词要取得较高的语境效果——因此不(很)符合“语效原则”(Effectiveness Principle)。

我们认为,A类为无标记“的时候”使用,应该维持下去。B类则为弱/中标记,一定的语义重复和结构冗余造成口语的随便语体,应该适时适量限制。至于C类,由于其语义的重复和结构的臃肿,缺乏“省力性、象似性、得体性、语效性”,因此应该着力避免。考虑到3.1所列举的已经泛滥成灾的“(的)时候”,是时候呼吁全社会,该说“(的)时候”才说,不该说“的时候”慎口。

附注

① 原文好像有错,误拼为“邓门”。

② 认为“时”表同时性,而“了”表完成性。不协调,因此不可同现。

③ 认为若表示两个未来事件的同时性,不可以用“了”。

④ 作者说“同时性”一般不是绝对的同时,而是大致的或粗略的同时性(sloppy simultaneity),或者是整体的同时性(global simultaneity)。两种“同时”反映了具有唯一性的“客观时间”和“观念化”后的“主观时间”的对立统一。因此,“同时性”往往表现为“先时性”(anteriority)或“后时性”(posteriority)。

⑤ 作者区分了6小类:(1)VPb1:能谓形容词(如“老、贵、惨白”等),(2)VPb2:心理动词(如“急、烦、明白”等),(3)VPb3:存现动词(如“来、有”等),(4)VPb4:状态动词(如“死、病、渴”等),(5)VPb5:显状动词(如“见、捧”等),(6)VPb6:动补结构(如“扫完、吹散、喝红”等)。

⑥ 此类例证,可谓不胜枚举。读者若对更多例证感兴趣,可直接与笔者联络。

⑦ 同⑥。

Ross, C. 1995. Temporal and aspect reference in Mandarin Chinese [J].JournalofChineseLinguistics23(1): 87-136.

艾皓德.1991.近代汉语以“时”煞尾的从句[J].中国语文(6):451-59.

戴耀晶.1996.“了”在表示未来意义句子中的用法[A].现代语言学·理论建设的新思考——第三届全国现代语言学讨论会论文集[C].北京:语文出版社.

耿楠.2006.“时候”的多角度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6):98-101.

侯国金.2008.语用学大是非和语用翻译学之路[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侯国金.待出版.词汇语用学的“七属性”和相应的“七原则”[J].

黄敏.1999.试论“的时候”句的时间性[J].语言研究(2):45-50.

黄敏.2000.试论“VP了的时候”[J].世界汉语教学(3):44-51.

黄敏.2001.论语篇中现代汉语“时”的表达及功能[D].上海:复旦大学.

郎大地.1997.“时候”·时位·多陈述偏正句[J].语言研究(1):50-58.

李国炎等.2003.精编当代汉语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田霞.2010.从社会语用视角看“(的)时候”的语用偏误[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3):181-84.

叶皖林.2006.“(在/当)+P+时/时候,Q”句式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155-59.

袁毓林.2004.汉语话题的语法地位和语法化程度——基于真实自然口语的共时和历时考量[A].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C].北京:商务印书馆.

张炼强.1990.试说以“时”或“的时候”煞尾的假设从句[J].中国语文(3):174-79.

赵元任.1968.中国话的文法(吕叔湘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

猜你喜欢
构式定语短语
被名字耽误的定语从句
“不可推导性”作为标准的虚妄:兼评“修辞构式观”
“要多X有多X”的构式分析
英语定语从句跟踪练习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健民短语》一则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