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赎的三层次——《肖申克的救赎》解读

2013-03-27 01:49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3年2期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狱友肖申克

马 敏

(聊城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山东聊城252000)

《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部电影,改编自斯蒂芬·金《不同的季节》(Different Seasons)中收录的《丽塔海华丝及肖申克监狱的救赎》,讲述了青年才俊、银行家安迪含冤入狱20年后成功越狱的故事。尽管在1994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角逐中输给了竞争对手《阿甘正传》,但自电影发行以来,却在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史上最佳250部电影影迷评选中,一直名列前茅,也是至今最多影迷参与评分的电影。本文拟从电影片名中的“救赎”作为切入点,重新对其解读。

一、救赎的内涵

“救赎”,英语“redemption”,the act of delivering from sin or saving from evil(Hornby 2002:1251),《圣经》中把耶稣为解救世人、洗脱世人的罪(sin)而献身叫做redemption。现代汉语词典中还没有收录“救赎”这个词。如把两字分别解读,“救”给予帮助使脱离危险或解脱困难(吕叔湘 2004:706);“赎”,用行动抵消、弥补罪过:(吕叔湘2004:1211)。综合起来,就是用行动给予帮助使其脱离危险或解脱困难,以弥补自己的罪过。结合影片,安迪·杜弗仑在肖申克用行动完成了自我的救赎,然而他的救赎不是简单的从Shawshank成功逃脱,获得自由,更多的是他帮助瑞德以及其他狱友明白了追求希望和自由的可贵,并通过对自由的追求,充实了自己的存在,升华了精神。

二、救赎的层次

第一层救赎是原谅妻子。影片开始就展现了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场景,酒醉的安迪·杜弗伦得知妻子与人通奸,情绪极其激动,内心也充满矛盾。涌过强烈的杀人念头,欲把自己的妻子和她高尔夫教练情人置于死地,但最后他战胜了暴力惩戒的罪恶念头,放下了手中的枪。因此,在法庭上,当安迪被指控杀死其妻子与其情夫,面临被判决两个无期徒刑,让他作无罪辩护时,他并没有痛不欲生的鸣冤,而是非常冷静地接受对自己的裁决。安迪并没有杀死自己的妻子及其情夫,他本可以选择为自己辩护,但却心甘情愿地接受法律的惩罚。及至到了狱中,当一名同他一样新来的囚犯,因对监狱黑暗环境不适应而嚎啕大哭时,文弱的安迪却安静地度过了狱中第一夜。安迪这一系列举动,并非意味着他心甘情愿的对法律的认可,他认可的是自己道德上的“犯罪”。正如后来在狱中他曾对瑞德说的,是他杀了自己的妻子。虽然没有开枪。但是因为自己的沉默寡言,不善表达对她的爱;太过于专注工作,忽视了妻子的感受,才导致妻子出轨这样的后果的。显然,安迪将妻子的出轨归因于自己的过错,在他的潜意识中,对于妻子遇害承担起了自我罪责,而这也直接成为获罪的内心支持。承认自己有罪,是救赎的开始。因此,在狱中二十年,他才能一言不发,利用自己的智慧成功摆脱同性恋“姊妹花”鲍格斯等的骚扰,坦然接受牢狱中各种残酷的折磨,把充满活力的青春最美好时光都消磨于罪恶的监狱。安迪接受的不仅是法律的制裁,而是来自自我心灵的救赎。

第二层救赎是对他人的爱与拯救。这正是救赎最重要的部分。如果说,原谅妻子,在法庭上没有为自己辩解,是救赎的开始;那么这种救赎也只是针对自我而言,是自己对自己的救赎,和他人无关。进入肖申克,经历了自我救赎后,安迪步入救赎的第二个层次,对他人的救赎---救赎的核心部分,用行动给予别人帮助使其脱离危险或解脱困难,以弥补自己的罪过。正如影片的海报语所言:A strong man can save himself,a great man can save another.(强者自救,圣者渡人。)经过这一层次,安迪也由“strong man”成为“great man”。尽管这条路,安迪走起来充满了艰辛和曲折,但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胆识,他的所作所为还是给人以震撼。在将近二十年监狱时光里,安迪不仅仅成功越狱,更唤醒了埋藏在狱友们心底已久的对自由和希望的憧憬。影片通过三个经典的画面场景和对瑞德的帮助,为我们展示了这种救赎。

场景一:有一天,安迪和他的狱友们利用策略得到出公差的机会,瑞德、安迪及其他的好友都可以暂时出外透透气。在修葺的屋顶上,他们听到队长海利谈到自己的税务烦恼。这时,安迪走上前去,冒着差点被扔下屋顶的危险,主动与海利洽谈,承诺可以帮其逃税。安迪与“同事们”也因此得到了先前要求的每人三瓶啤酒的小小回报。此场景,正像瑞得说的:他们坐在屋顶上,自由自在的享受着肖申克监狱最厉害的狱警买的冰镇啤酒,像修葺自家屋顶的自由人一样(King 1982)。这时,电影有一个镜头给了安迪,阳光照射下的安迪第一次嘴角露出了微笑。暖暖的阳光下,舒心地喝着冰镇啤酒,享受着尽管片刻的自由,这对一个囚犯而言是何等的珍贵,多么的不易!而对他们又是何等的给予与鼓励!

场景二:在狱警办公室查收捐赠的书籍和唱片时,趁着狱警去卫生间,安迪偷偷锁了房门,将老唱片“费加洛婚礼”放到唱片盘中,随后又将音乐通过播放器放送到整个肖申克监狱。尽管可能许多囚犯像瑞得一样,没听懂这是什么音乐。但一个从高空俯视的镜头,说明了一切:全部狱友停下手里的劳作,以肃穆向往的表情,聆听着这来自人间的天籁之音。瑞德的感受道出了囚犯们的心声。“我从未听懂音乐唱什么,我也不想听懂,此时无言胜有言。她们唱出难以言传的美,美得让你心碎,歌声直飞入云端,超越失意囚徒的梦想。宛如小鸟飞入牢房,使石墙消失无踪”(King 1982)。这久违的音乐想必已穿透他们的心灵,唤醒他们心底对自由最真切的向往,在这圣洁的音乐中,无一不得到救赎。

场景三:连续六年每周一封信与此后的每周两封,这也是许多人印象深刻的一个经典片段。和煦阳光下痛饮冰啤酒,感官享受的成分多;聆听一次“费加洛婚礼”的天籁之音,也是暂时的。要想使狱友们长久地得到心灵的慰藉,需要一个精神家园。为了这个目的,安迪想到要建一个监狱图书馆。为这个图书馆的建成,连续六年安迪每周写一封信给州议会,请求援助。六年后,他终于得到议会的回复,并附带两百美元和一些旧书的捐赠。这显然不能打发坚定的安迪,接下来安迪写信的频率增加了,改为每周两封信,州议会屈服了,捐赠了更多的钱和图书。很快,安迪便将肖申克监狱的图书馆打造为最舒适、最好的监狱图书馆,成为大家接受知识的场所,并使大家对希望、自由有了美好的憧憬。

第四:对瑞德的救赎。怀有Hope is a dangerous thing的瑞德,如果没有安迪,可能会如Brooks一样,把自己的未来埋葬在肖申克,就是能出狱,被“体制化”了的他,那个准时打报告才能正常上厕所的他也会从此“死”去,会有不堪的结局,跟随老布鲁克而去,Brooks was here,So was Red!。但安迪与他分享的巨大秘密,使无望的瑞德有了希望。最终,在安迪的指引与帮助下,充满希望的瑞德,向太平洋奔去,向自由奔去,在海天交接的地方,一对老朋友,默言相对,深情相拥。

第三层救赎重生获得自由。如果原谅妻子是救赎的开始,对他人的爱与拯救是救赎的重要过程,那么,重生获得自由就是救赎的结果。经过近二十年牢狱生活的漫长生涯,安迪似乎逐渐被“体制化”,救赎似乎已结束。但年轻囚犯汤米·威廉斯的到来,使安迪的生活有了变化,救赎也顺理成章地有了结果。他无意中告诉瑞德的一番话,使安迪明白了自己入狱的原因。听到真相后的安迪,向典狱长诺顿请求协助,结果却被单独囚禁起来,汤米也因所谓的“越狱”罪而被杀害。这一系列的事情,坚定了他逃离的决心。在用点点滴滴的行动,完成了自己的救赎后,他开始了重生之旅。一个雷雨交加之夜,安迪利用大石头打破污水下水道管线,开始爬越挖了17年的通道。在恶臭的管线中爬了500码后,迎来自由。他打开双臂自由地拥抱暴风雨,向天空伸出一个巨大的“V”字形手势的镜头,令许多人禁不住热泪盈眶。这是人性的胜利,安迪重获新生,得到期盼已久的自由。而虚拟身份蓝道·史蒂芬的使用,最终使安迪回归到自己。

三、结语

电影史上,有关救赎题材的影片不少。但像《肖申克的救赎》一样,导演将故事的空间投影在监狱中却不多见。“作为主体,人固然是从这外在的客观存在分离开来而独立存在。但是纵然在这种自己与自己的主体的统一中,人还是要和外在世界发生关系。人要有现实客观存在,就必须有一个周围的世界,正如神像不能没有一座庙宇来安顿一样”(黑格尔1979:12)。 这儿的“世界”就是故事中人物活动的空间。监狱作为安迪活动的特殊空间,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陌生,充满黑暗、暴力、禁锢、肮脏的地方。安迪初到时,感受到这一切。洗衣房工作的辛苦、单调,被“三姐妹”的殴打、折磨,被逼对账本进行的造假,以及稍有违背便被关的禁闭。环境因素是一方面,而更令人感到窒息的是监狱的“体制化”。长期的监狱生活,在珍贵的自由面前,许多人选择了禁锢。Brooks在监狱图书馆呆了五十年,为了不被假释,竟然想通过伤害狱友来达到留在监狱的目的。自由原本应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理想,可是 Brooks们却早已在监狱的规则之下规则了自己,他们需要规则,需要秩序,如果没有它们,甚至无法生存。Brooks得到了身体的自由,灵魂却无可挽回地被体制化。他最终没能摆脱对自由无法适应的困境,悬梁自尽。世界是造就灵魂的峡谷,监狱决非安乐窝,它的内外环境非人、恶劣,但却成为安迪铸造高尚灵魂的场所。而在这样的环境中,安迪的遭遇越是不堪,越是坎坷离奇,对狱友的帮助越彻底,越会使人产生同情、怜悯和佩服,他救赎的历程也更加彻底和令人尊敬。

当追之不及的年华已成沧桑,是徒留悲凉晚景默对哥特高墙,还是跟随希望追寻自由的方向?真正的救赎,是敢于正视苦难,满怀希望,宏扬爱心,进而迈向超越。安迪正是怀着对希望、自由的追寻,充满爱心,完成了自己在肖申克的救赎。

Hornby, A.S.(2002).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ing, S.(1982).Rita Hayworth and Shawshank Redemption[M].Thorndlike Press.

黑格尔(1979).美学 [M].北京: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 (2004).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M].北京:语文出版社。

猜你喜欢
肖申克的救赎狱友肖申克
希望:奔向自由的力量
比“肖申克”更嚣张的反转
解读《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多重主题
考进来的
《肖申克的救赎》后,安迪的自由之路
《肖申克的救赎》:人性与权力交织的现代监狱
揭示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之文学特征与宗教隐喻
同一个原因
同一个原因
同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