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

2013-03-26 00:46刘辉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刘辉

摘 要: 西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其经济、社会、环境与资源的良性循环、相互协调的均衡发展状态。它是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本研究在西部农村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农村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利用主成分和熵权法得出了西部农村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并用该模型对当前西部地区12个省(市,自治区)的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这些综合评价结果为西部农村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辨别优势和不足、实施针对性政策与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西部农村;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三农”问题是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解决中国“三农”问题最艰巨的任务在于发展西部农村。自1999年我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如何提高西部地区农民的生活水平、推动西部农村的发展一直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工作的重点。近些年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在加快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西部农村科技和教育、繁荣西部农村经济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西部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提升速度比东部地区高1.2个百分比。这是2000年以来,西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进程首次快于东部地区[1]。虽然西部地区农村的发展速度有了较大的提升,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来很多问题:人口素质相对较低、社会发展滞后、生态环境恶化等等。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对于人均资源有限,教育水平较低以及生态环境脆弱的“缺智”和“缺资”的西部农村来说,不能只一味追求经济的增长,更需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近些年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西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例如,高云虹从自然条件、人口素质、贫困与环境的恶性循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四个方面分析了制约西部贫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2]。钱海婷通过分析西部地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如生态环境脆弱、产业结构相对落后等,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西部地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3]。唐圆梦和史月兰认为要实现西部地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强化宣传可持续发展理念,合理利用农业资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以及推进农村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等措施[4]。从以上的研究内容可以看出,目前已有的研究多集中于对现状、问题,及解决途径的定性分析,缺少定量的数据以反映当前西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水平、过去和现在发展的差别以及各地区可持续发展具体细节中的差异表现。从而导致各级政府在可持续发展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中,缺少有价值的信息支撑。基于此,笔者试图在西部农村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农村可持续发展指数评价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可持续发展体系中各独立成分,利用熵权法得出各成分在发展指标中所占的比重,从而得出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并对西部地区12个省(市、自治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以期为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西部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西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得到了与会各国的认可。此后各个国家也纷纷提出了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西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在西部农村范围内,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良性循环、相互协调的发展。西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应当结合当地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准绳,具体内涵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是核心

从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经济增长是推动农村社会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以及提升农村人口素质的源动力,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核心要素。特别对于西部地区广大农村来说,由于农村市场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等多方面原因,使得西部农村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东部相差甚远,农民收入较低,全国大部分的贫困人口在西部地区[5]。而贫困和落后是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它是造成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恶化的基本原因之一,并使这些地区陷于发展的困境之中。因此,努力提高西部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竞争力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二)保护环境承载力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根本要求

对比中、东部地区,西部农村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有数据表明:“西部地区土壤侵蚀面积达4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侵蚀面积的83.3%。西北五省区和内蒙古是我国土地沙化最为严重的地区,西部森林的植被破坏严重,全国的一半生态脆弱县在西部地区”[6]。而且一些西部农村地区为了快速发展经济,在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地膜等用品,并大量排放废气废物,超出了环境能够承载的限度,使得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这种发展不能以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恶意破坏为代价,而应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承载能力为根本要求。这对于自然环境制约严重的西部农村来说尤为重要。

(三)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合系统

西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包括生态环境、资源与人口、经济与社会在内的复杂系统。系统内的各子系统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种可持续发展既包括各子系统纵向的量的积累,也包括各子系统横向之间的协调。即要求每个子系统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其它子系统的利益为代价,也不能对其它子系统的发展产生阻碍。

三、西部农村可持续发展指标

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能对西部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以为西部农村各级政府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西部农村的发展水平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生态环境以及历史基础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和中部、东部地区农村相差较远。要推动西部农村的发展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开展。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可以量化发展的各方面细节,为政府决策提供监测信息。有助于各级政府在尊重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立足当前,放眼未来,确定科学的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7]。其次,可以规范引导西部农村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评价指标的设计要突出协调发展的本质,避免追求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片面经济发展。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西部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在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从西部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还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

1.科学性。指标体系的设计首先应该符合科学性原则,即遵循经济、社会、环境各个系统发展的规律。选取的指标应该能够反映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和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并且避免交叉重叠。指标体系必须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另外在对指标权重赋值时,应避免一些方法的主观性偏差,如德尔菲法、频数法等。尽量采取保证数值客观准确的、合适的定量分析方法。

2.系统性。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包括生态环境、资源与人口、经济与社会在内的复合概念。所涉及的衡量指标也应该涵盖各个系统。如反映农村生产发展水平的经济指标,反映农民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的社会发展指标,以及反映农村自然资源禀赋的环境指标等。这些指标构成的各子系统,形成了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整体。选取的指标既要反映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水平,同时也需要反映出其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潜在能力。

3.可操作性。农村可持续发展指数评价体系的设计应在满足信息覆盖全面的前提下,做到尽可能地简洁明晰,易于理解、便于操作。应当选取具有代表性、可比性、信息丰富的主要指标,摒弃信息重复的从属指标。同时,还需要保证所选取指标数据来源是的可靠性,并且数据易于获取和计算,便于应用。

(三)指标体系说明与数据来源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在深入分析农村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遵循以上评价指标设计的原则,通过数次指标的筛选和专家的严密论证,构建了农村可持续发展指数评价体系。该体系由4个层次(目标层、领域层、准则层、指标层)共21个四级指标组成(见表1)。一级指标即农村可持续发展指数;二级指标包括可持续发展基本动力和可持续发展支持能力两个维度。可持续发展基本动力是能够直接体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素质和资源环境现状的显性指标,包括4项三级指标,即经济发展、社会生活、人口素质、自然资源禀赋。可持续发展支持能力测度的是没有转化为产出的一种潜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对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支撑作用的因素。包括3项三级指标,即人口支持、技术支持、环境支持。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视角下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建筑节能新材料应用探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