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英译研究

2013-03-26 22:53曹思琦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布洛克英译本典籍

曹思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191)

《荀子》的英译研究

曹思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191)

《荀子》,作为儒家核心经典,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然而,这部著作却很少吸引中国以及海外学者的注意,迄今为止,其英译本数量于其他典籍相比仍较少。这篇文章主要选择了诺布洛克全译的《荀子:著作全译与研究》,通过介绍其译本的具体内容和特色,挖掘该译本的价值,启迪更多的译者注意到典籍翻译的重要性。

《荀子》;诺布洛克;英译本;典籍翻译

引言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也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荀子最大的贡献是整理了儒家典籍,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倡性恶论,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说”比较。《荀子》是荀况的著作,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荀子》一书共包括32本,大部分是荀子自己所撰,有少数为其弟子收集和记录而来。该书内容广泛,覆盖了哲学、美学、经济学、政治、教育、语言学和文学多个领域,有大量的排比和原创观点,被称为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宝库。然而,相比较《论语》和《孟子》而言,《荀子》在西方却受到忽略。它不像《墨子》中提出的兼爱可以对应基督的教条,也不像《道德经》和《庄子》中有着行云流水般醒世的语言,而是以清晰精准的论断来阐述其思想,对既定的读者来说似乎太有系统,太过严谨,不能激起读者的无限推敲(孙倩2012)。因此,《荀子》不是那么吸引译家的注意,翻译该书的译者少之又少。然而,《荀子》作为儒家的核心经典之一,呼唤儒家礼的复兴,对建构仁礼统一的儒学思想体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该书英译本的研究也显得极为迫切。

1.《荀子》的英译发展

《荀子》目前已知的最早与《荀子》英译有关的是James Legge在1893年出版的Chinese Classics中的《性恶篇》(That the Nature is Evil),这篇文章的英译意在对研究孟子学说作一个对照参考,是附在《孟子》译文之后的附录之一,因此并没有被包括在这部Chinese Classics巨著之中。三十年后,Duyvendak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第二篇《荀子》单篇(正名篇)的译文。1945年之后,欧美学者对《荀子》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有关《荀子》的译作也逐渐开始涌现出来。首当其冲的是著名美国汉学家Homer Dubs,他连续出版了荀子研究的专书《荀子—古代儒家的塑造者》(1927年)和《荀子选译》(1928年),并翻译了《荀子》32篇中的19篇,可以说是对荀子思想最早的全面译介。1963年,Burton Waston发表《荀子读本》,翻译了《荀子》中的11篇,其译本为后来很多美国学者所参考。1988年,John Knoblock连续出版了《荀子》英译三卷本,是第一本《荀子》的全译本,从而使《荀子》的文本转换在英文世界从局部性翻译,走向全面系统的译介。John Knoblock的英译本附录了详细的历史背景、考订说明以及众多的中、西、日文参考资料,为西方学人研究荀子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本。到目前为止,John Knoblock的英译本在西方汉学界依然很受欢迎(孙倩2012)。

因此,本文重点研究John Knoblock的英译版《荀子》,通过对其译本内容的详细介绍,分析该译本的特色,并探索该译本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2.译本内容介绍

约翰·诺布洛克(John Knoblock)是美国迈阿密大学的哲学教授,哲学系主任,也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语言学院的教授和院长。多年来,诺布洛克潜心研究中国典籍哲学,曾发表过很多有关中国哲学和美学的论文。诺布洛克的译本《荀子》的全名是《荀子:著作全译与研究》(Xunzi:A Translation and Study of the Complete Works),全书共分三卷,分别于1988、1990、1994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John Knoblock(1988:ix)在其第一卷的序言中写到《荀子》这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1-6篇主要讨论了自我修养、学习和教育;7-16篇主要讨论了政治理论、美学以及“君子”;17-24篇主要讨论了知识、语言、逻辑、还有世界的本质、音乐与道德的意义,人类本性等问题;25-32篇则收集了荀子的诗歌、短篇散文以及各种关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趣闻。诺布洛克将其译本分为三大卷,第一卷是总述和1-6篇;第二卷是7-16篇;第三卷是17-32篇。每一卷中每一篇都附有详细的材料,比如第二卷的引言段介绍了荀子的生平和他的政治思想;第三卷叙述了有关逻辑、认识论以及语言的论点。此外,每一卷都包含一个索引用来方便读者查询每一篇中的问题以及荀子使用的一些重要专有词汇。

洛布洛克在翻译这本书时主要是根据王先谦和久保爱的中文解释,并查阅了很多用中文和日文撰写的批评文章和著作,从而呈现出这样一个面向有文化教养的人的英译本,充分传达了荀子的哲学论点 (潘甜2011)。为了便于理解,并提供足够必要的材料让读者理解荀子的精要论断,诺布洛克在卷前写有总序,分章叙述了荀子的生平(尤其是对他作品产生直接影响的时期),他的思想对后世、对他的弟子们以及中国古代教育体制结构的影响,他所生活的知识圈和后起之秀,以及中国人通常用来谈论自然结构和起源、理想社会的基本词汇。在译本中,他列举了大量的阐述材料来解释专门术语、人物和事件,并在每篇前附有详细的导言来概述全篇的哲学观点以及与其他哲学家的思想的联系。

此外,诺布洛克还在译文中附有大量的注释,并在有必要的时候加注汉字,以便当版本文字有出入的时候能说明译文选择该说法的依据。孙倩(2012)认为,诺布洛克不甘于只对《荀子》全书做一个翻译,正如这本书的副标题《全书的翻译与研究》所体现的,他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全方位的研究型《荀子》英译著作。因此,他的译本后也被《亚洲研究学报》这样点评:“这部著作显然是广泛全面研究的成果,其信息量大的惊人……翻译本身也很细致。”

3.译本的特色和价值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蒋坚松(1999:40)指出,诺布洛克这本《荀子》译本主要有以下三大特色:

(1)资料丰富、考据详实。全书共1153页,各卷的前言,第一、二卷的总序(第三卷无总序),各篇的导言,以及注释、书目和补充书目、附录、术语表、索引等共计775页,约占全书67%的篇幅。以书目为例,三卷后共列参考书目和补充参考书目1502种,其中既有数百种中国古籍,又有新近(最新的为9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港台,以及日本和西方发表的研究成果;既有用中文和日文发表的成果,又有用西方语言(主要是英语)发表的成果。大陆的研究成果既有专著,又有《文史哲》、《哲学研究》、《历史研究》、《社会科学战线》等全国性学术刊物,以及诸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天学、南开大学乃至一些地方院校学报上发表的论文。全书撰写注释共2727条,这些注释短的十数字、数十字,长的数百字甚至上千字。就其内容而言,有提供文化背景的,有解释典故的,有参见典籍的,有对文本进行考证的,也有就某段文字的解释列举诸说,供读者参考的。在西方世界,即使是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学者,他们也会在对一些故事进行恰当的阐述时遇到困难,而诺的目的则是呈现出一本足够权威详尽的版本,让学者在理解《荀子》这本书的时候不需频繁的翻阅中文的原始版本。

(2)研究全面、颇有见地。蒋坚松(1999:40)认为诺布洛克是将荀子置于一个大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中来考察的。诺希望通过提供大量的历史资料,让读者对一些哲学论争的形势及其历史背景有所了解。虽然翻译亚里士多德著作的人可以假定一个有文化的读者应知道亚历山大在伯里克利之后,知道特洛伊战争在《伊利亚特》中有描写,有文化的大众却只知道两个中国古代人名,即孔子和孟子。近来秦始皇也已为人们所知晓,但能说出这些人物时间先后的西方读者却鲜有其人。

为了说明荀子思想的影响,诺分别评介了荀子的门徒韩非、李斯、浮邱伯、张苍、毛亨等,因为荀子“虽然在政治上从未得意,但作为一个教师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关于当时的思想界和学术界,诺氏不但介绍了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还介绍了《书经》、 《诗经》、 《乐记》、 《礼记》、 《春秋》、 《公羊传》、 《谷梁传》、《左传》等古代经典。所论虽然有详有略,但大都言之有据,有时还不乏精论。诺布洛克以西方人的目光、以哲学教授的专业知识来考察荀子,给研究带来一种新的视角,有时能见人之所未见,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3)翻译扣紧原文、译文平易流畅。《荀子》作为一部儒学经典,集中而全面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其思想博大精深,其文风浑厚绵密。将这样一部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古代著作准确地介绍给今天的西方读者,洛布洛克意识到其艰难性并采用紧扣原文、照字直译、辅以各种补偿手段的方法,尽量原汁原味地传达原文的含义。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直译保留原文的比喻形象;直译加注;直译加注汉字;直译(加汉字)加意译;直译、意译,灵活处理;音译;音译加意译;音译加意译(加汉字)加注等。

结束语

当然,诺布洛克的翻译也并非无懈可击,他的译文有时过于拘泥字面,使文字过于累赘;有时译文不够清楚、通顺,读者看了不知所云;还有些许语法错误。然而,诺布洛克翻译的《荀子》对我们英译中国典籍却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富含巨大文化价值。华夏文明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汇集华夏文明精髓的典籍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把中华民族富有特色的文化精髓译成英语,是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文化参与全球文化交流的一个极好的途径。诺布洛克作为海外译者耗费毕生精力独立英译了《荀子》,有水平把中国作品译介给世界,帮助更多的西方学者来了解了解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且其详实的考据和研究也是文化译介的重要手段,也是典籍翻译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和西方的思维模式不同,各自对语言的理解也存在的差异,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洛布洛克的翻译会出现读者读不通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启迪中国译者、在翻译典籍的时候避免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

Knoblock,J.(1988).Xunzi:A Translation and Study of the Complete WorksI[M].第ix页。

蒋坚松(1999).文本与文化——评诺布洛克英译本《荀子》[J].外语与外语教学。

潘甜(2011).《荀子》英译对比研究[J].科技信息。

孙倩(2012).《荀子》三个英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J].学术探讨。

2013-03-21

曹思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布洛克英译本典籍
李德仁:从溱潼走出的布洛克金奖中国第一人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基于语料库中英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对比分析——基于韩国作家韩江的《素食主义者》中英译本平行语料库
瑞典文《红楼梦》译介源流考*——兼驳霍闵英译本转译论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功能对等理论下《醉翁亭记》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先秦典籍中的男嬖形象探微
牛仔裤也能弹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