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媛
(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北京100029)
学术论文
北京市中学生防震减灾科普情况调查研究*
王一媛
(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北京100029)
为进一步了解防震减灾知识在中学校园中的普及情况以及中学生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内容、形式等方面的需求,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开展了针对北京市中学生的防震减灾科普情况调查研究。调查表明,北京市中学生对自救互救知识、避震逃生技能、地震预报方法感兴趣;对地震预报工作、地震谣言、应急避难场所及应急演练认知程度不高;近1/3的北京市中学生对现有的科普作品形式创新性不认同;影视、动漫是北京市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科普活动形式。本次调查为地震科普工作者探讨适合中学生的防震减灾科普作品的创作方向以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形式提供了依据。
防震减灾科普;北京市中学生;科普作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全民防灾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防灾教育开展情况是考量国民素质教育程度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自然灾害极为严重的发展中国家,加强全民防灾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建国以来,我国始终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科学、完整的,全面覆盖小学、中学、大学的防灾教育课程体系,防灾教育一直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空白。2011年12月8日公布的《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我国“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和公众宣传教育仍需加强”。《规划》提出的8大目标,其中包括: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明显增强,防灾减灾知识在大中小学生及公众中普及率明显提高。《规划》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8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其中包括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科普工程,而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正是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科普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历次大震反映出公众防震意识淡薄、防震知识欠缺和防震技能低下是造成重大灾害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学校是全民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是学生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而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接受新事物快,求知欲强,对他们进行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既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防灾意识,普及防震减灾知识,使他们懂得防震避震和震后自救互救技能,又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效果[1]。因此,为进一步了解防震减灾知识在中学校园中的普及情况,以及中学生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内容、形式等方面的需求,从而探讨适合中学生的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创作方向和面向中学生的防震减灾教育课程开发思路,解决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普及程度不高的问题,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开展了针对北京市中学生的防震减灾科普情况调查研究[1-2]。
本次调查以向北京市部分中学生发放问卷的形式获取第一手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提出加强中学生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对策建议。
调查研究综合运用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方法。定性研究主要体现在前期准备阶段,为确定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通过咨询地震专家与中学师生获得启发性观点,设计出针对中学生的调查问卷。定量研究主要是以抽样调查的方法,选取北京地区不同地域、不同办学水平的学校、不同年级的中学生填写调查问卷,采用封闭式提问方式,收集数据做进一步分析[1]。调查问卷的基本结构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防震减灾知识,这一部分又分为对地震基本常识的认知、对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识的认知、对地震预报工作和地震谣言的认知、对应急避难场所及应急演练的认知4个部分内容;第二部分为对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了解程度;第三部分为对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内容与形式的需求;第四部分为中学生对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的意见及建议。问卷共48道问题,其中单选题35道,多选题12道,主观题1道。
考虑到调查范围及调查对象的均衡性,问卷发放时选取了北京市西城、朝阳、海淀、石景山、昌平、通州6个区县的11所中学的初一、初二、高一、高二的学生。其中城区初中5所,分别是酒仙桥一中、玉渊潭中学、交大附中、206中学、苹果园中学分校。城区高中3所,分别是苹果园中学、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中学、六一中学。郊区职业高中3所,分别是昌平职业中学、通州政法职业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此次调查问卷共计发放5 000份,实际收回4 037份,其中有效问卷为4 015份,空白问卷22份。问卷回收率为80.74%,有效问卷率为99.46%。
2.1 了解了目前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在中学校园中的普及情况
(1)北京市中学生对地震基本常识的认知总体程度尚可,对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识的认知程度总体很好。基本上都了解了特定场合的避震方法,12.78%的中学生不清楚地震后的救人原则(图1~图3)。
(2)北京市中学生对地震预报工作、地震谣言的认知程度不高,近半数的学生不知道地震预报的发布主体是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应急避难场所及应急演练的认知有待加强,仅有6.48%的中学生知道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标识(图4~图7)。
总体来看,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在北京市中学校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但宣传的内容有些不均衡,仍有很多细致的工作要做,加强中学生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2.2 反映了中学生对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
需求与了解程度
北京市中学生对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比较关注,对目前开展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总体上满意,82.5%的中学生接受过有关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绝大部分北京市中学生认为地震科普知识对生活(工作、学习)有帮助。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发挥(图8~图11)。
2.3 掌握了中学生对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内容与形式的需求
(1)近1/3的北京市中学生对现有的科普作品形式创新性并不是特别认同。影视、动漫是北京市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科普活动形式。北京市中学生认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应该在提高互动性、参与性、趣味性和增加防震减灾科普展示形式等方面加以改进(图12)。
(2)大部分北京市中学生对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认知能力比较好。对地震灾害及防灾减灾自救知识和关于地震预报方法的知识感兴趣(图13)。
2.4 获得了中学生对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的意见及建议
在调查问卷中,大部分北京市中学生表示,希望加大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大宣传普及范围,增加宣传渠道,及时更新和丰富宣传内容,创新宣传方式;希望进一步提高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的互动性、知识性、趣味性,使之更加贴近公众生活,更易被接受。可以通过动漫、游戏、展览、讲座、知识竞赛、科普夏令营、公益广告等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改进陈旧的宣传方式,提高科普宣传工作效果;希望多建应急避难所,同时建议把学校建成应急避难场所,使更多的校舍具备抗震能力;希望增加防震减灾应急疏散演练次数,特别希望能有区级、市级大型防灾演习。
(1)建议创新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形式。创新主要体现在科普作品的创作形式和科普活动的开展形式。目前地震科普作品匮乏,尽管有为数不少的科普读本,内容丰富,但形式陈旧,品种单一,质量不高,主要以传统理论性的图书为主,缺少亮点和新意[3]。古人云:“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言就是文章、作品,文就是文章的辞藻等各种表现形式。也就是说文章光有好的内容而无好的表现形式,就不可能有好的传播效果。所以提高科普作品的吸引力,必须改变传统创作形式,可倾向于微电影、动漫电影、漫画书的创作,增加趣味性,以通俗易懂、新颖活泼的形式展示深奥的地球物理知识和简便易学的自救互救知识,打造系列科普精品。
加强防震减灾科普活动开展形式的创新,需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广播电视渠道的传播优势,开展一些集互动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普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在寓教于乐中实现防震减灾知识的消化吸收。
(2)建议防震减灾科普作品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地震学作为一门科学,内容十分丰富。学校防震减灾宣传一定要精心选择,使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一是针对宣传的目的,二是针对学生的需求以及现有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学校防震减灾宣传应紧紧围绕“地震灾害与减灾”这个主旋律。同时宣传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地震知识面的纳入要控制得当。在科普作品的内容编排上,不仅仅重视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的知识,也要倾向地震作为自然科学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实现弘扬科学精神、表现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
(3)建议防震减灾科普作品的创作体现趣味性[3]。有趣的知识比无趣的知识更受欢迎,严肃的知识以有趣的形式表达出来,比照本宣科更易接受。趣味性能增强地震科普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大学生参与学习与宣传的内部驱动力。所以,科普作品一是要突出互动性,以贴近学生的语言,结合流行文化元素来讲解地震科学知识;二是语言富有幽默感,若幽默运用得当,可令科普作品趣味盎然、收效显著;三是善用比喻,比喻对理解复杂的科学思想很有帮助,若运用得当,能增强科普作品的可读性,激发读者兴趣及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4)建议教育部门与地震部门联合制订中小学防震减灾教育指导性教学计划,使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学校课堂教学内容。建议学校将防震减灾知识融入地理、自然、语文、计算机等学科教学之中。利用自然、地理教材中的地震知识的学习,渗透防震减灾的内容。编制防震减灾校本教材,突出地震成因、监测预报等科学内容,结合计算机教学开展防震减灾的课件制作,播放防震减灾科普片,学会自救互救基本知识,加强防震减灾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进一步深化防震减灾意识,提升学生科技人文精神[4]。
(5)建议学校在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中要贯彻实践性原则。学校要把灾害安全教育作为一种系统的教育形式对待,改变防灾教育以认知为主,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使防灾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防震减灾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科普教育,同时它还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一个非常好的载体。建议学校适时组织地震应急演练,开展地震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模拟演习。通过应急演练检验学校的地震应急预案,提高学校的抗震救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救互救技能。条件允许的学校可每年举办以地震科普为主题的夏令营活动。进一步发挥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对中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增加科普实践活动的互动性、体验性、趣味性。
(6)建议通过培训解决防震减灾教育的师资问题。加强师资建设是搞好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关键因素,地震宣传部门应当配合学校,可采用举办地震知识专题讲座或网络课程培训的方式,结合预案定期对学校相关课程教师进行培训。有条件的学校要配备兼职的防震减灾知识教师队伍,可以每学年请地震专家为全校师生作一次地震科普报告。
(7)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防震减灾教育的考核、检查和督导。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学生学习考核内容,将学校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作为考核评价标准,督促学校提高防震减灾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升防震减灾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8)建议将学校作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增强校舍的抗震能力,完善学校硬件设施建设。各级政府及教育、地震部门,要大力推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将每所学校都建成最安全、最坚固的地方。政府教育建设预算中要增加学校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必要成本[5]。
(9)建议加强防震减灾的公益宣传,号召学生将学会防灾作为一种生活态度,树立灾害意识,强化减灾观念。可定期组织学生制作公益宣传展品,深入社区、养老院、孤儿院等场所,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并将这种公益宣传活动作为一种常态,改变以往特定地点、特殊时段的宣传形式[6]。
(10)建议加强对农村地区中学生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力度。调查表明,城区学校的中学生对地震科普知识的认知程度更高一些,而郊区的中学生接受地震科普知识的教育程度稍低一些,呈不均衡发展的态势。所以,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应利用当地教育资源进行区域性研究,科普作品创作也应体现区域性,通过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实现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均衡发展。
(作者电子信箱,王一媛:wangyiyuan228@126.com)
[1]邹文卫,洪银屏,翁武明,等.北京市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科普认知、需求调查研究.国际地震动态,2011(6):15-30
[2]邹文卫,张晓南,殷建华.北京中关村地区公众防震减灾意识社会调查及分析.国际地震动态,2008(1):21-28
[3]袁志祥,李娟,段锋,等.新时期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的新思想.高原地震,2011(12):61-64
[4]白鹏.浅析我国防震减灾的策略.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84-85
[5]张伟斌.让校园充满生命的气息.基础教育研究,2012(6):11-12
[6]王章豹,岳静.加强地震科普工作,增强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中国科技论坛,2009(8):100-104
Surve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popularization on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Beijing
Wang Yiyuan
(China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Center,Beijing 100029,China)
In order to know more about the popularity of the knowledge on protecting against and mitigating earthquake disasters and also the need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on the contents and forms of science education about this knowledge,China Earthquake Disaster Prevention Center conducted a survey on scientific knowledge popularization of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Beijing.It shows that students are interested in the knowledge of self and mutual medical aid,skills of escaping from the earthquake and ways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But their cognitive level is not high about the work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earthquake rumor,and also emergency shelter and exercise.Nearly about one third students do not approve of the existing forms on the innovativeness of the popular science work.Instead,they prefer video or cartoon forms.This survey provides a suggestion for the people who are working in the earthquak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to study the suitable creative direction of popular science works on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forms of the popular science education.
scientific knowledge popularization of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middle school student in Beijing;the popular science work
P315;
A;
10.3969/j.issn.0235-4975.2013.08.006
2013-04-12。
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主任基金项目(201207)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