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鑫刚 王海霞 渠桂荣 郭海明
(河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河南新乡453007)
2009年,河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个性培养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全面改革,启动实施了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教育模式[1],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理念,初步建立了一套符合学校实际、具有学院特色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分类培养是指设立师资型、学术型、应用型3类培养方向,成立教学实验班、学术型人才培育班和应用型人才强化班,让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职业意向。在大学一、二年级和三年级上学期,以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为主进行培养,包括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和教师教育平台课程中的必修课程均在前两年半开设;在大三下学期和四年级,将学生分别设班,采用不同的强化方案进行培养。
(1)教学实验班。该班学生从大三上学期开始,进行为期一年半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强化训练,主要包括学生说课训练、学生讲课练习、教学见习、班主任工作模拟练习、中学课程观摩、微格教学、礼仪气质训练、学生心理研究、课堂练习自我评价等内容,并邀请中学校长来校讲座。在大四上学期,到相关中学实习一学期,在中学教师的指导下,逐步进行真正的课堂讲授和教学过程实践,使教育实习落到实处;在大四下学期,在实验班班主任教师的指导下,主要完成与中学教学课题相关的毕业论文。通过这些强化训练,提高该班学生的教学技能,使他们在双导师(即大学实习指导教师和中学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了解中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的课改、中学现行的教材及中学的新课标。
(2)学术型人才培育班。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对该班学生开设各个方向的专业限选课,按照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及高分子化学分别设置方向,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也可以以某一个方向为主,从多个方向同时选课,保证所学的课程既有深度,又有一定的广度。同时开设学术前沿讲座,并强化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主要开展的环节有: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做学术报告和学科前沿讲座;安排学院相关学科优秀教师为学生进行专题答疑;以各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为平台,提供科研创新实验场所并配备专门指导教师;举办各类科研创新和学习经验交流会。在大四上学期,要求学生进入科研室进行科研训练和实验技能训练,同时做好大学四年专业综合知识的复习与强化;在大四下学期,学生在学院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
(3)应用型人才强化班。该班学生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学习相关的应用型课程并到企业见习。主要有:开设市场营销、现代企业管理、商务英语等课程,培养学生管理与应用能力;学习大型仪器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开办创业讲座,邀请企业董事长、总经理或总工程师到校讲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设立大学生企业实习基地。在大四上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公司实习一学期,强化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技能;在大四下学期,主要开展与企业相关的毕业设计工作。
经过学生的自主选择,各方向学生的比例大致为师资型25%左右,学术型60%左右,应用型15%左右。为保证每个方向的课程均能够顺利开设,把开课学生人数从30人下调至15人即可以开课。
分类培养模式下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有效压缩了理论课的授课学时,增加了见习实习时间,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调动了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但是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①如何让全体教师和学生充分理解分流培养,使分流培养模式在教师和学生中得以有效地贯彻落实;②如何使大四全年的实习实践环节真正落到实处,让师资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有相应的实习实践基地;③如何对现有的课程体系及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使它们更加符合分流培养的要求。
分类培养的实施目标是:学生学业专注力明显提升,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人才培养效果不断增强、教学机制日益完善。
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制定新的教学质量标准,改革授课内容体系,加强理论课、实验课、实践教学之间的协调衔接;不断加强教师的讲课技能,提高课堂授课质量;进一步完善学生评教、教学督导等措施。
二是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制度体系建设。从实验教学保障体系、师资队伍保障体系、学生保障体系、教学监督保障体系和实习实践保障等方面入手,形成可以借鉴的、有利于推广、完善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全面促进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是着力加强“三风”建设。大力弘扬我校的优良学风、教风、考风。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典型示范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途径和载体,切实加强“三风”建设,以良好的学风、教风、考风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四是编印科学合理的专业课学习系列教材。重点加强教材的编印工作,召开教材编写会议,研讨教材内容、讲授重点等课题。与分流培养要求相吻合的高质量的教材更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五是着力构建教学互动的网络平台。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构建能够让师生及时互动的网络教学平台,促进教学工作顺利实施,支持教学质量保障工作有效开展。
(1)实施专业班主任+方向班主任的双班主任制度。几年来,学院实施了双班主任制度,即专业班主任+方向班主任。专业班主任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学生学习培养方案,并指导学生选课,确保新的培养方案落到实处。方向班主任的主要职责是对三类人才的实习实践环节进行指导,对于教学实验班的学生,确保每位学生有合适的实习学校,并和中学的实习指导教师保持联系,使中学的实习落到实处;对于学术型人才,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及报考学校,并对他们的考研过程进行指导;对于应用型人才,确保每位学生有合适的实习企业,并与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对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确保企业的实习落到实处。在日常教学环节中,通过定时召开全院班主任工作会议,加强对专业班主任和方向班主任的培训,然后再通过他们对学生进行指导,强化两个班主任和本科生之间的联系,争取圆满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2)注重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注重与企业及中学的联系,召开学院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研讨会,邀请相关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及中学校长参加。目前,我们建立实践基地的企业有近30个,主要涉及制药企业、化学电源生产企业、化肥厂、耐火材料厂、污水处理厂、树脂厂等与化学学科相关的行业。为他们讲解我们分类培养的理念,请他们对我们的培养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不定期邀请他们为本科生做报告,为学生在这些单位的实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调整并完善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的重复设置,调整不同学科和学科内部授课内容,调整选修课开设学期。比如对于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课程中部分内容重复的问题,学院组织教研室主任及主讲教师,对课程的内容进行详细分解,明确分工,使重复的内容以某一门课为主讲解,其他课程则点到为止,大大节省了课时,提高了效率。学院还先后邀请多位知名专家来院做报告,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强化教师的教学改革意识。此外,我们还大力开展网络课程、精品课程、双语课程建设;并加强教材建设,积极鼓励和组织我院教师自编教材。
(4)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根据新培养模式,学院制定了新的教学质量标准。以教学质量标准建设为重点,通过抓学风、教风、考风建设等环节,协调了授课内容、理论课、实验课、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健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教学督导、学生管理、实习实践教学、奖励等教学质量保障措施,制定了《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分流培养实施方案》、《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分流培养班级管理制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班主任”工作条例》、《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分流培养教材编写意见》等规章制度,为分类培养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5)加强教学监督机制建设。学院实施教学督导制,通过老教授的“传帮带”,实施新进教师导师制的一对一培养措施,组织观摩课,以及校院两级督导组听课和学生评教等途径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不断提高新进教师教学水平。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参加各级教学比赛,以赛促建,培养教学后备骨干力量。
(6)狠抓学风、教风、考风建设。学院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衔接、相互促进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管理队伍的作用,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中投入专业知识的学习。学院高度重视考风建设,紧抓不懈,严肃考风、考纪,开展了诚信教育、评先表彰、树立典型等一系列活动,以抓考风促学风,使学生建立“自己考试光荣、作弊可耻”的诚信观念。
(7)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学院积极运用网络资源,建立了集教学、管理、服务于一体的互动式服务平台。通过平台收集学生和教师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师生交流;通过平台分享精品课程,讨论研究热点课题,便于学生巩固知识基础,拓宽学习领域,培养对科研的兴趣。通过平台设置开放式的交流渠道,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专业学习、思想教育等方面出现的问题。
(1)本科生综合素质稳步提升,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为平台,鼓励学生了解科研、走进科研。几年来,各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都进展顺利,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在2011年第12届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二、三等奖各1项,入选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2项,在第9届河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特等奖2项;部分做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学生在SCI期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
(2)积极参与国家和省级的重要赛事,学生专业技能成绩斐然。在2009年和2011年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中,我院随机抽出的3名本科生均荣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2010年第2届全国高等院校化学专业师范生教学素质大赛“说课”比赛环节中,我院学生的多项作品获得奖励,其中国家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在“教学设计”比赛环节中,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7项;在2011年第4届全国东芝杯教学技能创新大赛中,学生获二等奖。
(3)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得到提高。学院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将原来单一的实习模式改为多样化的实习模式,不仅大大提高了实习效果,还受到了实习单位的欢迎和好评;经过专门的培养和实践,各专业班学生的就业能力都获得了较大提高,教学实验班学生的教学技能大幅度提高,学术型人才的考研率明显提升,最高可以达到80%左右,应用型人才的企业符合度得到工作单位的认可,大部分学生可以做到与实习单位直接签订就业协议,初步实现了培养就业一体化目标。
综上所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是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提出的新课题、新任务,以加强“三风”建设、调整完善课程体系和内容、强化制度落实和完善、建设开放立体的网络教学平台等四大方面为重点,多项措施并举,有力地促进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增强了高师本科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能较好地满足新形势下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1]郭海明,王晓兵,渠桂荣,等.中国大学教学,201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