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春花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小学生对图画的兴趣往往比对文字的兴趣更强烈,而简笔画就是用最简单的点、线、图形等符号,在最短的时间内画出的简约而直观、鲜明而生动的形象,阅读教学时教师适时恰当地运用简笔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从图画中去感悟文字背后的魅力的同时,享受审美乐趣。
一、再现课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的语言文字获得一定的理解,而简洁、生动的简笔画能牢牢地把学生吸引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认真细致地阅读课文,品读文字,理解内涵。
如《九寨沟》一课,在描述九寨沟这个童话世界里的自然风光时,语言文字是那么的优美生动,课文运用了很多的四字词语和比喻,这样的表述方式给景色增添了很多的情趣。教学时,我这样引导:作者描绘了哪些原始自然风光?学生边讲教师边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平卧在黑板上画,雪峰、湖泊、湖底石块、瀑布……一幅原始自然风光图跃然黑板之上。文字变成了画面,学生兴趣盎然,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一小节读好,反复诵读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也随之提高。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需要关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我们不但要让学生读懂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有意识地体味文本的言语形式,学习遣词造句的方式方法,进行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训练。
二、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以图促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的精彩句段。可见,《标准》重视背诵,强调让学生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并通过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板书中运用简笔画,能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找到课文线索,有助于学生的背诵。
如《三亚落日》这篇课文,文章层次清楚,词汇丰富,语言清新。为了表现夕阳滑落的景象美妙绝伦,作者按时间顺序描绘了三幅图: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像跳水员。夕阳从“抖落”到“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到最后的“弹跳”,由动到静再到动,动静变幻莫测。在和学生共同讨论课文的同时,我在黑板上画出了夕阳的行程图,整篇课文的脉络一目了然,面对简笔画,既激起了学生尝试背诵的欲望,又让学生学会了背诵的一个方法,背诵不再机械被动。
三、加强教育的形象性,突出重点,攻破难点
小学生对视觉艺术形象很敏感,教师把重点简练画出来,会比写一行板书更有效果,把抽象的道理化为简明的图像,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如《陶校长的演讲》一课,这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语言简洁有力,结构严密,条理清晰。《标准》第三学段中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陶校长的“每天四问”的重要性,我将这“四问”比作一棵大树画于黑板上,道德是树根、健康是树身、学问和工作就是树叶树果,让学生对理性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形象直观地让他们记住了这“每天四问”,明白了“每天四问”的重要。
四、把“话”变成“画”,丰富想象力
语文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想象力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维度。《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有很多的课文适合学生想象,想象是感悟文本的重要途径,把“话”变成“画”,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如《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的行动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破冰的神奇壮观的场面,学生完全被天鹅们勇敢顽强,团结拼搏的精神感动了。借助想象,透过一行行的文字,一只只顽强的天鹅早已深深地印刻在学生脑海里,这时我再让学生自己动笔画出自己喜欢的天鹅的形象,小组合作完成一幅感人的“天鹅破冰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动脑又动手,丰富想象,学生的作品是精彩纷呈。
经过多次的实践,我体会到阅读教学中适时恰当地使用简笔画,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丰富了教学语言。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和图画的欣赏,能形成一定的审美认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美育作用。
作者单位 江苏省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