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琳
委婉语(Euphemism)是人类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是人们在交流中为了尽量避免使用那些令人不快或尴尬的言辞,而采用的一种含蓄或温和的语言表达形式。社会语言学是一个运用语言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联系社会研究语言现象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所研究的社会文化因素对委婉语的产生和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语言深深植根于社会文化之中,离开了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语境,就不可能对语言现象做出深入的解释。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英语委婉语,就是要将委婉语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考察,从而揭示委婉语的社会文化属性,帮助我们窥探欧美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更加深入地理解英美文化。
英语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源于古希腊语,前缀“eu”为“good,well(好)”之意,词根“pheme”意为“speak(说话)”,二者相合就是“comfortable words”即“好听的话”。英语中的许多委婉语来源于《圣经》,且很多经典名著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委婉语,如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莎士比亚的剧本和诗歌等等。
一、英语委婉语的成因
1.社会成因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委婉语便是社会心理在语言上的反映,它的产生必然与当时当地的社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旧时英、美的社会礼节中,人们在赴宴或进餐时需要回避政治、宗教和性爱三个话题,因此,当时有关这三个方面的委婉语便大行其道。处在动乱和战争年代的欧美社会,在语言方面无暇讲究,表达往往粗野直率,所以委婉语乏有使用,当然也鲜有新词出现。欧美社会进入和平与发展时期以后,人们追求文明,注重礼仪,委婉语开始大量涌现。为了促进沟通,争取合作,人们创造了职业委婉语、黑人委婉语和犯罪委婉语等;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各个政府、党团及其领袖在内政外交方面的各种活动中频繁使用政治委婉语和战争委婉语。
2.文化成因
英语委婉语的产生与欧美文化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委婉语缘起于古希腊人因对大自然的力量迷惑不解而产生的敬畏崇拜,之后古希腊的文化传入欧美各国,并进一步融合了欧美一贯崇尚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大大影响或改变了英语委婉语的内容。人们推崇个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认为一切与私生活相关的话题如年龄、体形、婚姻、贫富等都不宜直白提及,当以委婉、间接表述。如用golden years(黄金时代)指代old age,用plump(丰满的)表示fat,用split up(分裂)来说明divorce等等。另外,有关人体、性爱、生育、殡葬等方面的委婉语在整个欧美文化中也一直是推陈出新、层出不穷的。
3.心理成因
英语委婉语中一个最古老的分支是有关上帝、神明与魔鬼的表述。英美人民和古希腊人一样,敬畏上帝,畏惧神明,他们认为直言上帝的名字是亵渎神明,直呼鬼怪其名会使它们应声而至,这种恐惧心理催生了大量有关上帝、神明和魔鬼的委婉别称。另外,英语中,对于老人、黑人及各种“卑微”的职业有着很丰富的委婉表达,这种美化心理体现出人们对他人的尊敬和礼貌。有关死亡、排泄和性爱的话题也是一直以来所忌讳的,还有疾病与残障的表述,都体现出人们的遮盖心理,提及时摒弃粗俗不堪、直白刺耳的词汇,取而代之以温和、文雅的语言,使听者倍感宽慰。
二、英语委婉语的特点
1.时代性
语言的时代特点体现在语言的与时俱进,语言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千百年来,许多英语委婉语也经历了出现、消失、意义改变等的变化。对于同一个事物,在不同时代往往会有不同的委婉表达,同一种表达在不同的时代也会有不同的委婉义。比如,对于黑人的称呼,18世纪时“Negro”是通用的委婉语,用来替代“slave(奴隶)”;到了19世纪初叶,随着废奴运动的渐渐兴起,人们开始回避使用“Negro”一词,而用“colored”指代黑人;20世纪初期,在称呼黑人时,人们会回避使用“black”一词,因为直接提及肤色易使人产生反感,但是60年代以后,随着民权运动的兴起,黑人领袖们常常有意识地使用black这个词,以激起黑人的民族感和反抗精神。自此,black从不逊语变成了“Negro”的委婉语。
2.民族性
古往今来,各民族的文化中,有些禁忌之处的委婉语是各民族语言通用的。如对“死亡”的委婉表达,汉语中有“过世”“已故”等,英语中有“be gone”“pass away”等;对“排泄”的委婉表达,汉语有“解手”“方便”等,英语中有“make water”“make number one”等。然而,有一部分委婉语则是某个民族所特有的。如英、美人对恶心和呕吐等也常常不愿意直言,认为其形象不佳,有伤大雅,他们用“stomach awareness(胃部有知觉)”来表达“恶心”的意思,用“airsickness(晕机)”或“lose a meal(失去一顿饭)”来表示“呕吐”之意。
3.语域性
语言环境对英语委婉语的使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说话人的年龄、性别或背景等因素的不同,相同的需要避讳的事物往往会用不同的委婉语来表达。比如,“离婚”就有三种不同的委婉语,“cancel a marriage(解除婚姻)”是正式、文气的表达,“break up(分手)”是口语化表达,“holy deadlock(神圣的僵局)”则带有强烈的戏谑色彩。又如,同样要表达“去厕所”,一般性礼貌用语是“wash my hands(洗手)”或“excuse me(失陪)”,而“to powder ones face(往脸上搽点粉)”却多为女士所用,用在男子身上则带有戏谑色彩,类似的“shake hands with an old friend(去与一位老友握手)”则只用于男性;另外,某些象声词如“cis-cis” 或“wee-wee(小便)”,“poo-poo(大便)”等则多见于儿语或与儿童的对话中。
4.可接受性
除了刻意制造的不友好气氛,语言的交际以顺畅、和谐、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为目的。英语委婉语常采用溢美、弱化或避讳的方式来最大程度地维护受话人的利益和面子,减少其心理压力,以达到提高信息的可接受程度之目的。英语委婉语的这个特点也体现了西方社会的面子观理论。Goffman认为,面子与“难为情(embarrassed)”、“蒙羞(humiliated)”或“丢脸(losing face)”之类的感情概念有关。面子是人们在交际中十分珍重的东西,委婉语的使用可以有效地促进在保留面子方面的合作。比如,常用含糊之辞回避他人的疾病或生理缺陷,甚少用“fat(胖的)”而用“large(大的)”或“mature(丰腴的、成熟的)”,用“inconvenienced(行动不便)”指代“crippled(残疾的)”,用“color deficient(色觉缺陷)”代替“color blindness(色盲)”,用“go somewhere(到某处去)”代替“go to the toilet(去厕所)”等等。
三、英语委婉语的社会功能
1.避讳实现表达
英语委婉语可以通过美化禁忌词汇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实现交际,这体现了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禁忌词汇常与能够引起人们恐慌的事物有关,在不得不提及时,便以委婉语代之。在西方,自古希腊以来,妇女的腿一向是遮盖得严严实实,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暴露”出来,从此,人体那些性感的部位就成为交际中的禁忌语。时至今日,人们讳莫如深的私密部位亦在完全的禁忌范围中,如“backsides(后边)”指臀部,“lower parts(下部)”指男或女生殖器等。“死亡”在东西方文化中历来都是需要避讳的禁忌,英语委婉语中意指死亡的表达有:pass away,be at rest,go to heaven,with God,with the angels等。还有与死亡有关的殡葬词汇也是交际中的避讳语,如用“dress”表示“寿衣”,用“box”表示“棺材(coffin)”等等。
2.委婉传递礼貌
运用英语委婉语来表达负面信息以减少受话者的厌恶或尴尬情绪,同时传递言者自己的态度诚恳,从而顺利实现交际的目的是英语委婉语强大的礼貌功能表现之所在,同时也体现出西方社会倡导平等关系的价值取向。例如一些“卑微低下”的职业用溢美委婉语使其“高贵化,端庄化,体面化”,以迎合人们对“平等”的渴望,于是侍者领班被称为“captain(首领、队长)”,大楼勤杂工被称为“dwelling engineer(大楼工程师)”,工头被称为“supervisor(管理者)”,理发师barber被称为“hair stylist”,家庭主妇被称为“domestic manager(内务管理者)”,女仆被称为“maid(少女、姑娘)”,流浪汉被美称为“knight of the field(田野里的骑士)”,失业者被称为“forgotten man(被遗忘的人)”等等,这些抽象、间接的职业委婉语似乎提高了从业者的社会地位,淡化了心理自卑感,表象地实现了平等的人际关系。另外,当不得不提及令人伤感的缺点或缺陷时,人们也会用委婉语来表达尊重和礼貌,如用“elderly(年长的)”或“senior(资深的)”来说明old(老的),用“wonderful personality(完美品格)”或“homely (家常的)”来表示长得丑,用“little(小的)”来指代侏儒,用“slow-of-hearing(听觉迟钝的)”来指代耳聋,用“social disease(社会病)”来表示艾滋病(AIDS)等等。
3.掩饰模糊本义
可以说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灰暗、消极、丑陋的元素,委婉语恰似一层柔和、温情的面纱遮掩了不堪启齿的粗糙,这也是人们对委婉语青睐有加的原因之一。那些被委婉语掩盖了真相的事实使人虚实不分,真伪难分,蒙蔽了人们的判断。比如,在英美国家,对于有异常性取向的人,为了不会引起对方的不悦,常称其为“finger artist(指法艺术家)”或“funny(滑稽可笑的人)”;类似的异常性行为如“裸露癖” 被称为“dangler(悬垂者)”,“集体淫乱”更是被美化成“cultural exchange(文化交流)”,龌龊的色情出版物被称为“curiosa(稀罕之物、珍品)”。政府官员挪用公款被不痛不痒地描述为“误用”:misapply,misappropriate或misuse,肮脏的贿金亦被美化为“commission(佣金)”。在政治领域里,当权者为了减轻或冲淡恶性事故的影响,把灾难(disaster)大事化小的称为“event(事件)”,把经济衰退称为“slowdown(减速)”,为缓和关系将贫穷落后的国家称为“emerging country(新兴国家)”。英语委婉语中有关于战争的词汇也明显地体现出它的掩饰功能,使战争听起来不那么恐怖和残酷,如把战争称为“unfortunate interruption(不幸的插曲)”或“exchange(交流)”,把轰炸称为“air support(空中支持)”,把侵略称为“incursion(进入)”,把扫荡称为“sweeping operation(清扫行动)”等等。这些词汇从字面上看,连“动武”的意思都没有,使得战争显得冠冕堂皇,甚至名正言顺。
4.幽默促进和谐
英语中很多委婉语以幽默的表达使语言充满了活力与趣味,增加了语言的诙谐色彩,尤其是有些“婉上加婉”的说法更是显示出说话人的机智与幽默。例如,“to see a man about a dog(去找个人谈谈狗的事情)”在上个世纪使用时是指男士“出去喝一杯”,进入20世纪以来,就被用来指代“出去小便”,说话人常常面带笑容,这在美国口语中尤为多见,另有更加幽默之士将其颠倒成“to see a dog about a man(找条狗谈谈人的事情)”,在他人一愣一笑时从容离去。又如,人们一般认为生日的当天是需要庆祝的美好时光,而生日的服装“in ones birthday suit” 却偏偏当成“一丝不挂”的意思,因为人在降生的时候的确是“光溜溜的”,这样地用法颇具戏谑色彩。再如,把爱吃甜食和糖果说成是“have a sweet tooth(长了颗甜牙)”,使得不怎么优雅的贪食变得情有可原(因为牙齿长得特殊嘛!),反而显得很可爱,令人忍俊不禁。
将委婉语与社会文化联系起来,反映出委婉语所具备的一定的社会功能。随着社会结构背景的变迁,委婉语也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和风格。英语委婉语蕴涵着英美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它的出现与使用体现出英语与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交际语境的互动关系。对于广大非英语国家的英语学习者来说,研究并掌握一定的英语委婉语将帮助他们提高对英语的鉴赏和应用水平,避免交际失误和人际矛盾,顺利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 刘纯豹.英语委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 刘萍.论汉语委婉语的特征.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4).
[3] 宋艳平.英语委婉语赏析.考试周刊,2009(18).
[4] 姚剑鹏.委婉语的文化探源.山东外语教学,2003(4).
[5] 张丽君.英语委婉语探究.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6] 周波澜.英语委婉语的社会语言学分析.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责任编辑 郭振玲)